我们每个人都更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
而不是一个固化的实体
任何一个生命
如果想保持生机勃勃
就必须具备进入混沌状态的潜能
让过去自动解体
让平凡开始进化
并带我们迈向一个新的未来
——龍青源
思索·继承·创变
龍青源走上讲台,穿着式样简单的纯色白T恤和黑色的裤子,伫立在白板前,那种气质,更像个学者,不动声色却彰显出坚韧、沉静的力量。
龍青源,平衡波体系创始人
亚洲平衡波学院创办人及校长
其实作为创始人,他完全没有必要上去讲课,今天下午三个小时的课程都是他主动申请的。他享受传授知识的感觉,尤其是在他自己擅长的领域。每一期学生开班,龍青源都要讲一次平衡波,讲一次瑜伽,让大家领会两者的不同。他的演讲轻盈而深刻,总能带给学子们“灵魂的共振”。
从没有人在接触他之前预想到他本人是这么有底蕴。三个小时的时间,除了行业发展史和运动发展史,他讲牛顿、讲机械论、讲思想的遮蔽性、讲人类的局限性、讲文明的更替……言谈之间引用了五六本经典著作,信息量大到超出每个学员的预期——“我们到这里来,本来是学体式的”。
然而关于体式,龍青源有他自己的一套想法。
2017年龍青源接受《yoga 瑜伽》杂志采访时曾经举了这么一个例子:“零几年我们都用诺基亚和三星手机的时候,总在设计、研究手机翻不翻盖,是不是做彩屏,结果苹果手机横空出世,人家直接脱离了这个模式。”
瑜伽也是一样,我们总是陷在里面想,这个体式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做,那个体式有哪些细节需要做到,好像瑜伽只是单纯的继承和复制,但有时候我们应该反过来追问,这个体式一定要做吗?或者这种古老的练习形式和现代人的身体还匹配吗?也许我们还能升级更好的路径和体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站到学科的高度上,从另外一个维度诠释关于身体、动作和时空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复制经典、拿来主义。
而在具体的课程产品形式上,我们又要具备关键要素——用户体验思维。我们要不断站在用户的视角去看问题:“一定要有用户思维,门槛够不够低?操作性够不够强?安全性够不够有保证?趣味性够不够足?”
“用户体验”在龍青源这里是个高频词,因为用户是一个金牌教练的生存基础,不能和用户有效沟通只能成为孤独的专业者。只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才能握准市场的脉搏。只有跳脱出传统经典的限制,才能创造出新的经典。
龍青源洞察到这一点,将传统教学中的静态保持改为简单的动态动作,用波的形式加深演绎,既兼顾学员薄弱的身体部位和能力,也兼顾趣味性。
这是平衡波,从产品层面讲它的底层基因就是用户思维,用做产品的概念去授课,才能在竞争激烈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是能确保每个学子都能成为教练的原因。他希望来到平衡波学院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改变思维模型,学会主动思考,成为具有自主性的金牌教练,而不是成为一个技术特别强的老师。
龍青源认为,平衡波是一个实验,也将成为一种榜样。从这个角度看,龍青源其实是个创变者,他正在努力让平衡波成为一种人人可以接触到的生活方式。
要精进而不是努力
“当你认为一件事方向正确,那你就坚持、坚持、坚持……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好多人会为你坚持。”
自主性真的很重要,对命运,龍青源从来没有妥协过,龍青源知晓自己的平凡,但是在每一刻,他都想要创造不凡。
Q:
您曾经用“屌丝逆袭”形容自己,请问少年时期的转折点是?
A:
初中的时候吧。小学总留级,一到三年级上了六年,到四年级的时候没留级,感觉哇,太刺激了。初二报名,班主任问了一句“龙光华(我的原名),你还来啊?”,我也只是难过了几天而已,照样递小纸条、上课睡觉、看武侠小说、讨论女同学……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初二下学期,我一如既往地“享受”着罚站,班主任恨铁不成钢地说了一句:“龙光华,你的身体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好好发挥优势,将来可以做运动员啊!”
一句话的力量不亚于五雷轰顶,第二天我就打包行李在学校住了,五点起床每天跑步,白天刻苦学习,晚上找同学补课补到十一点,然后打开铺盖卷儿,躺在教室桌子上睡觉。
Q:
那您的行动力还是很强大的,怎么会因为一句话一夜之间就有这么大转变?
A:
其实一句话的力量不可能那么强大,我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转变,是因为老师的话给了我启发,这是个梦想唤醒的过程:从小我总隐隐约约觉得我和别人不一样,可究竟不一样在哪我不知道,老师告诉我了。
Q:
所以这个时候您就有了清晰的职业目标吗?
A:
其实没有,我这个时候只是想着要上体校,中间经历了无数梦想升级和迭代的过程。比如上了高中,我代表县市参加篮球、田径……各种比赛,成了文体部部长和学生会会长,体校就远远达不到我的要求了,我的梦想就变成了上大学。
Q:
哇,您还当过学生会会长!想必您的大学时光也很精彩吧?从学渣到学霸,再到现在的一校之长,您中间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A:
具体经历了什么,三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我只能说在这二十多年里我一直保持刻意练习,是这样的习惯成就了我。
比如我想从商,那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尝试去做小生意,在更多人面前传递思想和观念,提升自己说话的分量和领袖的气质;我普通话不好,那我就多说,大声说,练表达能力;我想成为一个金牌教练,那我就免费带同学训练,带健身房会员……
刻意练习还有意外收获,比如我在做校园生意的时候觉察到了用户思维,从此知道对调角度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从一个小点出发,却有滚雪球般的收获,这也是后来平衡波问世的原因。
Q:
那晨练也是刻意练习的一种吗?
A:
是刻意练习也是热爱。其实我从小就有晨练的习惯,从小学六点起来打沙包、抱轮胎负重蹲腿开始,已经保持了三十年,跑步的时候我享受步伐的节奏和身体的通透感,而练习平衡波则是在体验我内心的感受,找到情感的释放。
Q:
所以您是一位非常自律的人,那请问您对精进的理解是?
A:
想要理解精进,首先要把它和努力的概念区别开来。努力是强迫自己做,压力来自外部世界,是一种激进的方式,内心是痛苦的;而精进是平常心的有序推进,是温和的自我的驱动,更多的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来自内心的暴力。所以我一直在精进,却从来没有努力过。
Q:
原来是这样,那像您这么优秀的人有没有偶像?
A:
优秀不敢当,但偶像一定会有,而且不止一个。迈克尔·乔丹让我知道了原来体育、竞技也可以艺术化;迈克尔·杰克逊的表演控制和张力并存,让我领会动作的表达必须要有灵魂。当然,还有学者王东岳,他本人可能都不知道他是我的半个老师,是他完全颠覆了我学习的秩序,让我像科学家、哲学家一样思考,不再沉浸现象,而是站在更高的认知维度考虑整个人类、宇宙的进程。
Q:
啊,那您有没有过绝望时刻或无助时刻?怎么坚持下来的?
A:
当然会有的呀,是人都会有恐慌感,遇到这种情况就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呗。
我其实失败过很多次,年轻的时候想成功,觉得做教练太慢了,总想赚快钱。有次去内蒙和跟别人合作,结果合同上出了问题,赔了好多钱,特沮丧——我都三十多岁了啊,黎明的曙光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但后来想了想,我这一生最差的结果也是个优秀的教练,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在机会没有到来的时候,怨天尤人没用,而是自我习练、读书学习和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Q: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有什么样的看法?如何帮他们找准人生方向?
A:
年轻人总是朝气蓬勃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创造力,有惊喜感,是对生命的另外一种解释,是活力。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思维的遮蔽性。
所以我的期待是每一个年轻人,或大一点的人,都能构建自己的认知系统,可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多反过来思考,总是反过来思考,要追问,要有匠人精神,要保持刻意练习,这就是最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