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优质RB灌溉系统GH(鱼乐我知),妙音0,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1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0面。我们前面一段讲到第六意识的起灭分位门,这个地方我们再做一个简单的说明。</p>
这个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和它消失的因缘,除了我们身体有重大的病痛以外,关键点在这个想——想心所。我们看这个经论上说,众生的根性,外道种性和二乘种性的人,多分来说是欢喜无想;当然二乘人他在无想当中有我空的智慧,如此而已。大乘的菩萨,他是要有想;利用这个想来思惟佛法的甚深功德,利用这个想来思惟众生的苦。</p>
在《维摩诘经》,当中有一段是维摩诘居士跟迦叶尊者的对话,他讲到这个菩提心的问题;维摩诘居士为迦叶尊者开示说莲花,以莲花作譬喻;他说这个高原陆地不生莲花,莲花是生在什么地方呢,说“卑湿污泥,乃生此花”。</p>
说这阿罗汉,他内心当中不能发菩提心,为什么呢?</p>
这高原陆地啊,因为阿罗汉你经常把第六意识落入在无想,对于众生无量无边的苦他也不去想;对于这个佛法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甚深三昧、陀罗尼,他也是无想;他内心当中就安住在空、无相、无作三三昧,思惟一切法,无大无小,不生不灭,所以内心当中安住在无想。虽然这个无想有空性的智慧相应,是真的;但是它本身也是无想,所以他很难发菩提心了。说这阿罗汉发菩提心比一个凡夫都还困难,很难,连佛都没办法;为什么呢?「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因为这个太清净了,莲花没有得到这个污泥的滋养,莲花生不起来。</p>
反倒是你是一个大乘凡夫,他「卑湿污泥,乃生此花」,他在内心当中发了菩提心,他依止这个想;虽然他的凡夫的境界当然有苦恼,烦恼障、业障、报障;但是他能够利用这样子呢,能够去观想三界的苦,观想佛菩萨的功德,这个时候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生起一个广大的菩提愿。所以就着发菩提心这方面,大乘的凡夫是超过二乘人的,这关键点在哪里呢,就是这个想的问题了。</p>
二乘人他一直认为这个想是过患,其实不是,想本身是无自性,它可能是好,也可能是不好;就是你是从哪一个方向去想,这个问题在这个地方。说这个水,水它也不是好,也不是坏;如果这个水,是调伏的状态,这个水能够灌溉农田,水力发电;如果这个水失控了,泛滥成灾了,那这个是洪水泛滥,破坏良田,破坏房子。就是这个水,你不能说它一定是坏,它也不一定是好;看看你是哪一个方向,是调伏、未调伏的问题。</p>
今天我们研究第六意识这个「想」也是这样,你不能一直就诃责这个想,这不可以,这个你以后发菩提心会有困难。你可能很快就会让自己的烦恼调伏下来,但是你采用这个方式来调伏烦恼,你以后会后悔,会严重的后悔,这个是短见的方法。你一时之间,很快的让烦恼调下来,但是等到你要走到后段的时候,糟了,你一开始方法错了,这个时候你要花很多的时间来恢复这个想,这个事就麻烦大了。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把方法弄对,不要错损菩提;就是你那个想,本身要引导它在三宝的境界想,而不是把那个想消灭掉,那以后就问题大了,那变钝根人。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p>
戊四、结示</p>
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p>
我们前面呢,天亲菩萨说万法唯识,说一切万法唯独是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了现前一念心识,无有少法可得。这个能变现的心识,天亲菩萨分成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这个我们前面都说过了。这个地方是说,这个三能变相,是自证分所变现的相见二分所依止;其实这个三能变相,主要就是识的自证分,我们看藕祖的注解:</p>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所变二分”——即相分、见分。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p>
三能变相指八识自证分,八识都有它的自证分。那这个自证分要生起了别性,要变现二分,自证分不能直接生起了别性的,它要生起功能的时候,是有见相二分。我们可以说,自证分是内在的体性,相见二分是外在的作用,可以这样讲。相见俱依自证而起,故自证分是相见二分所依。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五。</p>
附表十五——识有四分</p>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把四分做一个探讨。我们把这个标题解释一下,这个识指的是八识的心王和它相应的心所,每一组心王心所活动的时候,都有四分。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现前一念心识,包括心王、心所,它去了别境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把它做一个详细的分析,是有四分的: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我们透过四分的学习,就能够肯定的知道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是离开这一念心识,没有外境可得,这个四分就是在证明万法唯识的道理。</p>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正明四分,把四分的定义做一个说明,看相分。</p>
(一)正明四分</p>
相分——相谓“相状”,乃识“所缘”之影像。如色尘有青黄赤白等相状,乃至法尘有五尘落影等相状,凡八识所缘之境界,皆“相分”所摄。</p>
这个相分就是相状;人有人的相状,树有树的相状,房子有房子的相状,它是心识所缘的影像;就是我们这个了别性去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在你的心中会现出一个影像。比如说这个色尘的影像是青黄赤白,声音就是高低曲折,这个香就是有芳香臭秽的相状,这个味呢有酸甜苦辣,这个触呢有坚硬柔软,各式各样的相状。那么这种相状都是“八识所缘之境界,皆相分所摄”。</p>
所以这相分的定义,就是所缘的意思——识所缘的影像。当然这个所缘,可能是个色法,也可能是个心法。像第七意识去缘第八识的见分,那这个时候第八识的见分就是它的一个影像;所以这个第七意识去缘第八识的时候,它的相分是一个心法,这个相分的定义就是所缘。</p>
见分——见谓“照烛”,乃识之了别照境功能,“能缘”为义。凡八识对境所起之“了别”作用,皆“见分”所摄。</p>
前面的相分是所缘,这个地方是讲能缘;能缘的是见分,是照烛,照就是照了,烛就是清楚的意思;它是一个识的了别照境的功能,以能缘为义。就是八识对境界所生起的了别作用,见闻嗅尝觉知的作用,都是见分所收摄;这个见分只有心法,见分不可能是色法。我们讲这个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别;这三种功能它发起作用的时候,事实上都是见分所收摄,能缘为义。</p>
自证分——谓能亲证自“见分”缘“相分”不谬,能作证故。此为识之自体,见相二分之用,皆依此而起故,亦名“自体分”。</p>
这个自证分定义有两个,先看下一段:</p>
第一个、它当自体的意思,就是“此为识之自体”。就是识的了别性当然是见分,它的功能是见分,当然这个见分它一定有一个所缘,这个识,凡夫的识跟圣人的清净心不同,圣人的清净心缘境界没有能所的;凡夫的心识要去缘境界,一定有一个能缘的见分,有一个所缘的相分,有能所;那么这个能所的作用,是依止谁呢,是依止自证分;这个自证分也是一个心法,那是一个微细的心法。所以自证分的第一个定义,是见相二分所依止的一个体性,当自体义,见相二分所依止的体性。这第一个定义。</p>
其次呢,就是说这个见分去缘相分的时候它可以做证,这个做证就是当「量果」。这是唯识的特殊的名词,我们解释一下:</p>
一、先解释这个量,这个唯识的意思就是说,什么是量呢,就是一种认识,叫量;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量。对境界的认识,可能是正确的认识,也可能是错误的认识,或者是现量,或者非量;这个能缘的这一部分叫能量,所缘的叫所量。</p>
二、果:那么能量和所量,在判断的时候,有一个要证明的,这个就是量果,看你这个量的对不对,做一个判定的标准;这个自证分,刚好是做见分缘相分的一个量果。</p>
它有量果义,也有自体义,这两层意思。</p>
证自证分!谓能亲证第三自证分,缘见分而不谬故名“证自证分”。</p>
——糅合《宗镜录》——</p>
自证分它去判断见分的时候,它也是一种量,那么谁为它做证明呢,又安立一个更微细的心识,证自证分当这个量果,那就是更微细的心识。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唯识学是把它分成「体用;能所」的关系,我们先把这个关系先厘清:</p>
一个是体。就是我们这个心识,一定有内在的自体,这个体呢,就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这两个是体,这个不对外作用的,那个明了性的是一个依止义,一个自体。那么作用呢,就是见相二分,表现出来一个能缘,所缘,那见相二分是一个作用。那这个作用当中又分成能所,能缘的见分,所缘的是相分。</p>
所以这个四分,在《成唯识论》当中你掌握一个「体用、能所」的关系,一个是体,一个是用,用当中又分成能所,你就容易清楚这个识的四分的相互关系了。</p>
(二)四分三喻</p>
这个地方我们再把它做一个譬喻,在《成唯识论》当中,它作了三个譬喻。先讲这个自体义。它以这个照镜子,我们都照过镜子。这个照镜子,你一定要有一个…我们先看自证分。</p>
一、自证分…镜面…体:这个照镜子,一定有一个镜面,镜子的表面;这个表面当然是光滑,不光滑差很多,这个镜子的表面就是自证分,这个是一个自体。</p>
二、证自证分…镜背…体:当然这个自证分它一定要有一个依止处,它要依止谁,依止证自证分,要依它的镜背,就是水银。这个镜子的背面没有水银,你这个镜子也不能照了。所以这个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一个自体。</p>
三、相分…镜中影像…所照…用:那么它要发起照了的功能,就有能所了,一定有一个影像。比如说你人站在镜子前面,那你这个人在镜子当中就现出一个影像,这影像就是相分。</p>
四、见分…镜光…能照…用:这个相分呢,当中又有一个见分,就是有光明,你在黑暗当中又不能照了,要有光明。这就构成了四分的情况。</p>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我们这一念心去看这个水,当然看水一定有第六意识、有眼识,起码有两个心识,我们讲第六意识好了。第六意识去缘这个水的境界,第六意识的功能当然是了别,“了境为性相”,这个第六意识的自证分跟水一接触的时候,它产生见相二分;第一刹那的见相二分生起的时候是业力的因缘,第一刹那,还没有生起名言寻伺的时候,是业力。</p>
这怎么说呢,这个水它在唯识学讲叫本质境,本质;但是它在每一个人的自证分现起的时候,变成影像相分的时候,每一个人取到各自的水。</p>
比如说我们人道去看水是看到了水,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这个自证分这个镜子的表面,出现的影像是一个水的影像;这饿鬼道它有罪业,它到了海边的时候看这个水,它那个第六意识的自证分那个镜面,出现是一个火的影像;那么这个水的本质境是同一个,但是它映在不同的镜面就有不同了,这跟业力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水对人是一个增上的功能,对它是一个折损的功能。</p>
所以我们第一刹那的自证分去缘境界的时候,出现的见相二分,第一刹那是业力,完全是业力。福报大的人,他去摸这个水,这个水的温度都是他舒适的温度;有障碍的人福报薄,他摸那个水,他不是觉得很冷,就是觉得很热。所以第一刹那的见相二分是业力。</p>
第二刹那以后就是你的分别了,你的烦恼的厚薄,你的虚妄分别,这个时候境界会不断的变化;就是我们照镜子,当然跟你这个镜子表面做的光滑有关系,但是你这个房间的光明不断的变化,一下子变暗,一下子变亮,这个见分的分别也是有关系,烦恼的厚薄有关系。当这个影像出现以后,你这个房间的光明不断的调整,它那个镜子上面的影像也会不断变化。</p>
就是我们第一刹那在心识的自证分出现的影像,受用的影像是一个业力的因缘;但是第二刹那以后,就是你的分别心了。厚道的人,他安立好的名言,就算境界差一点,他也活的很快乐;刻薄的人,烦恼重的人,就算这个影像是不错,但是他也会把这个影像变的不好。这是第二刹那的见相二分的相互作用,就是分别的功能。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的出来识的四分。</p>
看第二个譬喻。前面是从自体义,这个当量果义。</p>
自证分…智…能证知…体:说自证分是一个智慧,智慧的判断。</p>
证自证分…人…能证知…体:但是这个智慧的判断它一定依止一个人,有一个依止,一个人的果报体,才能够有智慧。</p>
相分…绢…所量…用;见分…尺…能量…用。</p>
那么这个智慧要去读这个绢布,要去缘所缘境的时候,要有一个尺,有刻度;所以自证分的智慧生起见相二分,用尺去量这个布;这个尺量布的时候,它是不是正确,就由自证分来判断,当量果义。</p>
说我们在念佛,我们一开始见分在打妄想的时候,在这个五欲的境界打妄想;突然间生起一个作意、警觉,说我不能打妄想了,这打妄想下去增长生死的业力,我应该提起佛号。这个时候你见分在打妄想,是谁知道你现在在打妄想,要生起警觉?那当然是在这个打妄想的背后,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一个自体,发动警觉的功能给它的,那当然是自证分了;就是见分在了别相分的时候,有一个量果,有一个在判断它的,这个就是自证分。这个当量果义,前面当依止义,这当量果义。</p>
再看第三,看这个蜗牛,蜗牛的譬喻:</p>
一、证自证分…壳…体:就是说,一个蜗牛生起了别性,它一定要有一个壳——外壳,证自证分。</p>
二、自证分…头…体:一个头(自证分),头当然要依止壳,这是内在自体。</p>
三、四、见分、相分…二角…用:那么这个蜗牛的头要去对外境了别的时候,它突然间同时生起两个角;这个两个角,一个是见分能缘,一个就是相分所缘,这两个是同时生起,这是它对外的作用。</p>
关于这一点,这个量,就是我们心对境界的一个认识,有能量、所量和量果。我这个地方根据《成唯识论》的内涵,我们把外道、小乘和唯识,对于量的说法做一个拣别。</p>
一、先看外道:外道认为能够了别境界的量果是神我。他认为生命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我,这个我生起一个了别的心识去了别境界;这个境界、心识、神我,这三个是完全是独立的东西,完全没有关系的。当然外道是认为,识和境都应该消灭的,只有恢复到一个神我的境界才是涅槃,这是外道的说法。</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