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优质RB灌溉系统GH(鱼乐我知),妙音0,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5面,己三、释违经三性难。</p>
这一大科是说到广明所变唯识,广明所变唯识当中分两科:第一个、正明所变,第二个、广释外难;正明所变当中就是说呢,把正式说明所变现的一切境界相,会归到现前一念心识。这段大意是外道问难说,“若唯有识”,为什么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真实的感受到有差别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出现,我们真实感受到有各式各样的颜色,各式各样的声音呢?</p>
「正明所变」当中,天亲菩萨就回答,说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种境界相的出现,就是我们这一念明了性开始活动的时候,产生了一个能分别的见分和所分别的相分;换句话说,我们这个明了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在自己的心识当中现出自己的影像,然后我们的了别性在自己的影像里面去攀缘,我们不能够去了别心外的影像,不可以。所以说呢,“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p>
唯识学是同意这个世间上有差别的境界,有三界的有漏的国土,有界外的清净的国土。只不过呢,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所受用的是心中的影像,所以讲“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就是这一切的差别的染净现象,都是不离开我们心中的影像。</p>
第二段呢是广释外难,外道和二乘的问难当中呢,我们看第三科:</p>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初正释三性不离识。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p>
这当中又提出一个问难,对于这样的,把境界相会归到一念心识,这当中第三个问难,分两科:初、正释三性不离识,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我们先看第一科,正式说明三性不离识。</p>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p>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p>
前面的论文就是把一切的境界的相貌,会归到一念的心识;这样子呢二乘人就提出了一个疑难,说世尊在大乘经典当中,处处的说明诸法有三性,说一切法有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和圆成实性。如果说,每一个人只是受用心中的影像,那么这样子,诸法应该只有一个体性,因为都是一念心所变现嘛,怎么说一切法有三种体性呢?你说这样子的话,跟佛陀所说的诸法有三性是相违背了。所以借用诸法是三性的道理,来问难万法唯识的道理。</p>
这样子呢,天亲菩萨就做一个回答,先做一个简答:</p>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p>
佛陀说诸法有三性,而事实上,这三性其实还是一念心的差别所安立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其实我们能分别的见分它本身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就是有三种相貌,所以就变现了三个境界相出来;这个三性是约着我们心识的三种相貌,三种体性而安立的,它也是不离开心识的,所以三性亦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差别相貌。</p>
这以下就说出一个道理了,这以下有三个偈颂,我们看偈颂:</p>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p>
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p>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p>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p>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p>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p>
这个地方是把三性体性的安立做一个说明:</p>
第一个偈颂“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偈颂是讲遍计所执性,这个遍计所执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第二段有半个偈颂“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是讲到依他起性,第二段。第三段“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有一个半的偈颂是说明圆成实性。这个地方是说我们内心有三种的差别相貌,所以世尊就在境界上安立了三种体性。</p>
我们看藕益大师的解释,这个地方我们先看二十七面,我们在次第上先解释依他起性。这个三性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你学唯识学,你不明白三性的定义,你没办法修唯识观的;它这个一定是从三性的理解,你才能够去观察诸法实相。这个地方是整个唯识的重点,我们要注意听。</p>
此正释三性不离识也。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p>
这个唯识学的依他起性是怎么安立的呢。“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我们把这个文先做一个大意的说明。这个「依」呢就是依托,这个「他」呢是指的是众多的因缘;这一切法的生起是依托众多的因缘。这个众多的因缘,当然主要的就是心识,八识的一种造作的因缘,所以讲“分别缘所生”。就是依他起性是怎么安立呢,是分别缘所生起的,就是我们八识的这个分别心的造作因缘所显现出来的。所以依他起性,它也是不离开我们心识,因为它就是我们整个八识的异熟、思量、了境的相互作用的因缘,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色心诸法,这个是依他起性。我们看这个藕祖的注解:</p>
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p>
整个依他起性,当然是包括了色法、心法,包括了见分、相分、还有自证分。这一切的色心诸法是怎么有的呢,“皆由分别缘之所生起”,是由我们这一念分别心的相互的作用所显现出来的。当然这个分别心包括了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这三个能变的相互作用,就表现出整个十法界的色心诸法;而这样子的法,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时候,我们安立做依他起自性,简称为依他起性。这段是个总说,看藕益大师的别释;他对于「分别缘」这句话,又把它做解释了。</p>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p>
什么叫做分别缘呢?就是我们这个八识的心王、心所,它都有攀缘思虑的功能;不管它是一个有漏的八识,或是一个无漏的四智菩提,它都有分别、思虑的功能,所以叫分别。就是以这样的一种八识的分别心为因缘,辗转生起这种染净的心法和色法。</p>
依他起自性就是说,主要的就是整个八识的造作,简单的说就是由业力所表现出来的,业力。就是我们心中出现的这个境界相,当然刚开始是一个本质的相分,就是我们的共业。我们人道的共业,创造了一个本质相分出来,有人道的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但是我们这一念了别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取到自己的别业——各别的业力,这个是影像相分的第一念。这个时候还没有加上我们的名言分别,完全是业力的因缘表现出我们在受用的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安立做依他起自性。</p>
当然这个依他起性,有杂染的依他起,有清净的依他起。如果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是依止无明所造的业力,现出来的是一个三界的依他起,三界的果报;如果我们今天是依止清净的心识所造的业,现出的是一个清净国土的色声香味触法,那是清净的依他起性。所以这个依他起性呢,就是由“分别缘所生”,事实上就是由八识的造作的业力所表现的一个相貌;而这样的一个体性,因为它还没有生起我们的分别缘故,所以讲依他起性——它完全是依托业力的因缘所表现的一个相貌,这样子,我们安立做依他起性。</p>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看这个遍计所执性。</p>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p>
这个遍计所执性,藕益大师分成三段来解释。先解释能遍计,是谁能够分别计度?“由彼彼遍计”,这个遍计的「遍」字是普遍,它能够普遍的在一切色心诸法当中去执取,普遍;这个「计」就是执着,执着一切法是有真实体性的,叫计。因为它这个普遍的计度的相貌是种类繁多,所以叫「彼彼」,它有各式各样的周遍计度的情况,所以“由彼彼遍计”,这个地方是讲能遍计的心识。</p>
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谓能周遍计度,妄执我法”,就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当中,去周遍计度,而执取有一个真实的我相和真实的法相。那么这样子讲,能遍计的心到底是哪一个心识呢?藕益大师把它做一个拣别了。说“第八识跟前五识非能遍计”,因为第八识跟前五识不带名言,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只有自性分别,它不能生起计度分别,所以它当然不能遍计;“第七末那,但计不遍”,第七识它能够执取,但是它的执取不能普遍一切的色心诸法,它只有面对第八识的见分加以执取,所以它「计而不遍」;那这件事情是谁能遍计呢?“唯第六识,为能遍计也”。就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它能够生起普遍的执着。</p>
我们讲这个执取,它的能遍计有第七和第六:</p>
第七意识的执取相貌,我们称为「补特伽罗我见相应」。就是我们认为在不断的流转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易的我;这样的执取是微细的,叫任运的、俱生的我执。但这个地方讲周遍计度不是指这个,不是讲第七意识,因为第七意识的执取,它只有执取第八识的明了性,那个阿赖耶识。这个地方讲能遍计的,不是指的是「补特伽罗我见」,是讲「萨迦耶见」;就是就着这一期生命当中的五蕴诸法当中,执着五蕴自体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那这个是分别起的,就是第六意识它能够普遍的在这一期的色受想行识当中,执着有一个常一的我。因为它的执取的相貌,是普遍在一切色受想行识。</p>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能遍计的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的遍计是普遍的;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它主要是对治第六意识的名言,因为问题出在这个地方。这是先把这个问题的根源找出来。能遍计的是谁呢?第六意识。那么所遍计的是谁呢?</p>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p>
第六意识到底是在什么境界遍计呢?是在依他起的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色心诸法中活动。就是你这一期变现一个人的果报,是一个男人的五蕴——男人的身相、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思想,而第六意识就在这个男人的色心诸法当中,执取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它是在依他起上遍计。</p>
那么《成唯识论》就问,为什么第六意识它一定要在依他起,它为什么不能够在真如的境界遍计呢?不能够在圆成实的境界遍计呢?因为真如非所缘故。因为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攀缘不到真如,攀缘不到真如你当然不可能对它产生执取;所以这个所遍计的是依他起性,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这一期五蕴,这个是所遍计,那么这一段是讲所遍计。第三段是把能所把它和合,能遍计的和所遍计的把它合起来:</p>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p>
这个地方把遍计所执,不管能变现的心,所变现的境界做一个结论。事实上,“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体性是不存在的,是龟毛兔角,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遍计所执的体性,是就着依他起的这个心王、心所的这些色心诸法当中,我们捏造一个真实的我相、法相,就像是这个绳子当中捏造出一个蛇的相貌。</p>
这个「萨迦耶见」就是说,我们过去由于五戒的业力,现出了一个人的色身、人的感受、人的思想,而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是刹那刹那生灭变化的。但第六意识在面对这样的一个色心诸法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色心诸法当中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而这个「我」的一个相貌,这个体性就是遍计所执性,它根本不存在,是我们第六意识捏造出来的。</p>
就像说我们在晚上看到有绳子在地上盘旋,因为光线不好,我们认为有一条雨伞节在地上盘旋;那么,我们这个明了性跟绳子接触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绳子的影像,竟然在我们的心中是出现一个蛇的影像;而这个蛇的影像,我们安立做遍计所执性,就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