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优质RB灌溉系统GH(鱼乐我知),妙音0,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8面,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p>

本论的宗旨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是宇宙间的万法,这当中包括了凡夫的生死法,也包括了圣人的这些涅槃的功德;这些染净的诸法,都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的,离开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这当中呢,天亲菩萨把现前一念的心识分成了三个体性:</p>

第一个、依他起性:这个依他起性,就是说我们由于过去的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一个心识,由这个业力的熏习所成就的。比如说我们今天造了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成就一个人的心识;或者是由过去的杀盗淫妄的业力,成就一个蚂蚁的心识;这个有情众生的心识的了别性是各式各样的,只要是由业力所创造的心识,这个叫做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当然是有杂染的,有清净的,有杂染的心识,有清净的心识。这些心识的了别性,都是由过去业力的数数的熏习所成就的,这一部分叫依他起性。</p>

第二个、遍计所执性:这个遍计所执就是说呢,我们凡夫的第六意识在面对我们的现前的这一念心识,认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你内心当中在这一念的或者是杂染的心识,或者是清净的心识,认为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这样的了别功能出现了以后,我们认为说你已经安住在遍计所执性了。就是你由你的名言的分别,捏造出一个虚妄的我相和法相出来。当你的内心安住在这样的一个相貌的时候,我们称为遍计所执性,你已经没有真实的看到依他起了。</p>

第三个、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一个道理。当我们内心当中安住在恒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这样子就是圆成实性。</p>

就是我们的一个心识,从凡夫到圣人,基本上的一个相貌就是这三个相貌。那么这个地方讲「依三性立三无性」,就是由这个中观的学者来问难,以这个三无性来问难这个三性的道理。我们看这个地方的讲义:</p>

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p>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p>

唯识学就着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安立了三种体性,但是为什么世尊在《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佛陀在《般若经》当中说一切法空,那么这一切法当然包括色法,也包括心法;佛陀说一切法空,在空性当中是如何安立三性呢?那么这个地方看天亲菩萨回答说:</p>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p>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p>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p>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p>

这个地方呢,天亲菩萨正式说明,其实唯识学的三性,就是以这个自性空为基础所安立的;唯识学安立的三性,是不违背自性空的道理的。</p>

看藕祖的注解,这当中有三段,第一段是说明第一个偈颂,第二段讲第二个偈颂,第三段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p>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p>

前意就是指的是第一个偈颂了,“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这个偈颂呢是说明,就是依止这个三种自性,就是说为了避免对三种自性的执着,所以佛陀安立的三无性的名称。所以这个三无性的安立,主要的是要遣执故,是要对治凡夫的我法二执而安立的。所以这样子的安立呢,它是一个秘密义的,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了义。</p>

佛陀如果是认为这个教法是圆满的教法,佛陀会公开的说明;当这个教法只是针对某一个执着特别重的众生,佛陀会用秘密的方式,就是使令他听的到,其他人听不到。既然是秘密义,可见不是了义极谈,他只是对了某一类的众生,执着特别重的人而说的教法。所以这一段意思就是说呢,“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这个三无性的安立,事实上是就着要对治这个三性的执取而安立的;这样安立的角度,是佛陀秘密义而说的,所以这个「一切法无性」它本身不是一个了义的极谈。</p>

这意思就是说,佛法的真理,它是有所破斥,但是也有所建立。你一路的建立,那是凡夫的境界了;一路的破斥,这个会落入二乘的境界;大乘佛法的实相,非空非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它有所破斥,但是它也有所承当。所以完全讲一切法空,这个不是了义极谈的道理,这个只是就着某一类的执取重的人,佛陀如是的说的,这一段的大意是这个意思。</p>

看第二段。第二段就把三无性的安立把它说出来了。这个三无性是怎么安立的呢,这有三段。先看第一段:</p>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p>

第一个相无性,这个相无性简单就是相空了,相貌是空的,这空是空掉这个相貌。这个空相貌的时候呢,它所对立的是一个遍计所执性。为什么呢?“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花故”。这个遍计所执性的出现,是我们内心当中认为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有一常一主宰的我。说我们平常的内心的活动,这个了别性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有时候是快乐的,快乐的了别性出现,我们会认为我很快乐,这个快乐的整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那么有时候是痛苦的,我们认为我很痛苦。有时候我们是充满了自信,有时候我们充满了这个自卑。这个心识的活动,事实上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我们在整个生灭法当中,捏造一个常一主宰的我相出来,这样的我相叫做「相无性」,因为这个相貌是不存在的。那种快乐的相貌,那种常一主宰的我的相貌,那个我很快乐那个相貌是不存在的;那个我很痛苦,那个我也不存在。所以这个地方的空,是相空,不但是体空,连相也空。</p>

这个遍计所执性,它在三谛当中是真谛理,发明空义的,发明我空、法空的真理。不过这个地方的真谛,唯识学安立这个真谛,跟中观的真谛是不一样的:</p>

中观学派的真谛,是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样子讲的话呢,它那个空是普遍的在一切法上的安立空性,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这个唯识学的真谛是说遍计执是空的,就是你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不一样。唯识学并不认为说,因缘所生法是空的,不这样子认为,是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但是依他起的是如幻有,这个有是应该肯定下来,这个东西不能说是空,这个是不空的。所以这个地方,在这一点上跟中观的学派是不一样了,所以唯识学安立的空,跟中观的空的内涵不一样。</p>

中观的空是全盘的否定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唯识学的空是说,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心中的遍计执所出现的这一切的我相、法相,这些都是空的,相空的,这种相貌: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冤家,这个人是你的亲属,各式各样的妄想,这些都是毕竟空的。但是唯识学认为,由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这个东西不能说是空,它有它的因缘的如幻如梦的功能作用,这一部分不能说是空。所以这个地方的遍计所执性,是建立了真谛理,从唯识的角度安立了我空、法空的道理。再看第二个:</p>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p>

依他起性它的空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生无性」。为什么讲生无性呢?这个生当然指的是它的自体,它的自体是空的。说是这种如幻如梦的事情,是托这个业力的因缘而生起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它是自然而生的,它没有一个自然的体性,它不是自生。所以这依他起性所扮演的角色是建立一切法,那是一个世俗谛的境界。</p>

不过当然这个依他起,在唯识的依他起,跟中观的依他起也不完全一样:</p>

中观依他起的世俗谛,这个中观学派只是讲到三界的因果,所以中观学它没有安立这个清净的因果,它没有安立,这个世俗谛是讲到三界这些杂染的因果,所以中观的学派它这样的思考,世俗谛基本是没价值的,因为世俗谛就是三界的杂染因果。</p>

但是唯识学派的依他起性,它包括了杂染的三界的因果,也包括了佛菩萨这些清净的因果。所以这个依他起性,在这个大乘唯识的建立当中,是建立了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是世俗谛,这个地方也不一样。所以这依他起性?事实上是建立了世俗谛,前面是属于破斥的,这个地方是安立一切法。</p>

不过唯识学讲依他起性,它也没有说有真实性,它说是「生无性」;就是从体性上是空,但是相上是有的,它的相貌,作用是有的。不像前面的遍计执是连相貌都是空的,是龟毛兔角,那自己捏造出来的。那这个依他起性,它是有这个如幻如梦的作用。就像你做梦,做梦你有这个梦境,虽然是无常、无我,但是你不能说它不存在。那么这个地方说是「生无性」,这个空只能够说体性是空的。这个是讲世俗谛了。</p>

第三个圆成实性:</p>

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p>

前面的依他起是一个因缘所生的事相,或者是因为杂染的因缘出现的杂染的五蕴,或者是由清净的因缘出生佛菩萨的功德,这个依他起都是事相。那圆成实性呢,是无量无边的事相当中,所依的一个理论;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一个理论。这样子的理论,这个空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胜义无性」。就是你对这个理论,你不能产生执取。你产生执取,那也落入遍计执。</p>

我们之前也讲过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他亲近一个善知识,这个禅师看这个样子是读过《楞严经》的。他说《楞严经》讲这个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的,那么当这个世间上到坏劫的时候,大火燃烧的时候,把所有的世间都破坏了,那么常住真心坏不坏呢?他就提这个问题问这个善知识。善知识说坏;这个禅师不服气了,说这个常住真心怎么能够坏呢?善知识说,我说坏,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你心中所认为的常住真心,那个是会坏的;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会坏。</p>

因为佛陀说常住真心,那是一个理论,那是一个道理。你今天读了经典以后,你认为常住真心是一个东西,是一个事物。哦,我心中有一个事物存在,这个事物呢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你在你这个生灭的心中,捏造一个这样的影像出来,那当然是会坏,那是遍计执所收摄的。佛陀说的理论,是要你去随顺的,不是一个东西的。</p>

所以说呢,当我们对圆成实性也产生执取的时候,那佛陀只好用「胜义无性」来破你,破你心中的执取。你心中认为那个圆成实性,结果是遍计所执性。所以为了防止你对圆成实性的执取,佛陀只好又安立一个「胜义无性」,来做一个防备的工作。</p>

但你不能说圆成实性没有。因为宇宙间的确,生命的运转,它的确遵循了一定的规则。它不管是杂染的生命,不管是佛菩萨的生命,这无量无边的因缘当中,它的背后有一个道理存在,那个道理就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这个道理是佛陀他发现的,不是佛陀创造的;佛所觉悟了这个道理了,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们不能够说这个道理是不存在的,“非谓全无胜义性也”。所以说呢,「三无性」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是防止我们对三性产生的执取。所以说</p>

既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无性又岂离识哉?!</p>

这个三无性,当然唯识学是讲三无性,不过一般人我们很少用三无性这个名相。我们一般人在发明诸法实相,多数都是安立三谛理,就是把这个生命分成三部分:</p>

第一个是真谛。这个遍计所执就属于真谛了,这个你心中所安立的所安立的我相,法相,这些都是不存在的,这个真谛理就是发明一切法空,这些要全部洗掉的。因为是你自己的心中捏造出来的一个影像,事实上这个东西根本就没有的——龟毛兔角,乌龟根本没有毛,兔也没有角。所以这个遍计所执是属于真谛理,我空,法空的道理。</p>

依他起性是世俗谛,就是我们随顺染净的业力,出现的这些染净的十法界因果,这个是属于世俗谛。那么圆成实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就属于中谛的思想。所以唯识学就是安立了这个三谛,来配这个三性。</p>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p>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刚才讲到依他起,就是说中观的学者他是只讲到那个三界的因果?</p>

师父答疑:三界的因果,是的。所以你看,中观的学派只安立二谛,是不是,我们学过《教观纲宗》知道。他那个二谛的安立,就是认为三界的因果是世俗谛;我空,法空的真理是真谛。就是生命只有两个选择,你要么在三界流转,要么你在空性安住。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在中观的学派,最后的目标是趋向偏空涅槃,那个通教的思想。在唯识学,它的生命观就更广大了;你看它的依他起性,是讲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表示了所谓的佛还是有生命的,就什么是佛?佛是有明了性的一个有情,所以从这个唯识的思想里面,建立一个无量生命的观念,无量的生命。</p>

就是说,事实上我们不一定要把生命消灭掉的。所谓的涅槃它也可以…真正的涅槃是一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那种非空非有的境界,那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所以它的圆成实性就是这样安立出来的。所以唯识的依他起是讲十法界的染净因果都有了,有染分的依他起,有清净的依他起。前面我们看是“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是我们的分别心的因缘所变现的。当然这个分别心有凡夫的这种杂染的分别心,或者是有圣人那种清净的分别心,就出现了染净的这些依他起的相貌出来了,是这样子的。</p>

我们看下面这一段,看三十面。</p>

以上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竟。</p>

前面的二十四个偈颂,是说明我们现前一念心识的相貌跟作用,讲这个功能作用。</p>

乙二、明唯识性</p>

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些染净的作用所依的一个理性,所依的一个真实的理性。我们看偈颂的地方:</p>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

清纯校花林恩琪的日常生活

寒山寺外风来

你看起来很乖PO林宝宜

亚舍罗

儿媳妇电子书免费阅读

闲鱼也疯狂

教授父亲爱上女儿小说免费阅读下载

临风曲

长途汽车上真实的感受

乱世TICH

扌喿辶畐还是扌喿辶畐小说

是睡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