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七章 政务军务,明末辽东从军行,辽鹰,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另外杨林还强调,对于不服从管理、不出操训练以及连续两个季度考核不达标的官兵,一律开革出营不给安排相应的差事。并且依据其所犯错误的轻重程度,罚没其相应土地和资产。</p>
而且从现在开始,官兵训练的天数由四天变为四天半。也就是说休沐日由原来的三天变为两天半。但是军饷每人提高一钱。凡是对此有异议或拒绝执行这个决定的官兵,要么辞职回家要么听从军令,没有第三个选择。</p>
为了弥补因犯错被开革的官兵空缺,杨林的决定实行“预备役”制度。这个“预备役”与后世的不同,他是提前招募符合服役标准的青壮后登记在册。然后定期组织这些人进行军事训练。一旦军中有战损或是空额,则在这些人中进行补充。为了稳定“预备役”人心,官府将免除这些人在“预备役”期间的徭役和一部分税银。</p>
杨林这些决定得到了张祝和邢云衢的一致赞成。因为现在标营内确实有一股不好的风气,一些官兵认为打退了建奴两次进犯他们就不敢再来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剩下来的时间就是经管好自己的小家。</p>
因此营中已经出现了不服管理、顶撞上官的现象。有的官兵在休沐期间自由散漫、较为懈怠。这种现象要是不管理不遏制,叆阳标营也将与其他明军营伍一样,逐渐堕落和松懈下去。最后只能泯然于世俗中。</p>
按照明朝的规定,营伍兵打完仗是要裁撤的。等有战事再进行招募。但是一些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城堡不在这一规定内,可以设置营兵常年驻守。而叆阳就是占据了这一优势,以致叆阳标营并未被裁撤。</p>
杨林最担心的就是这一情况发生,所以他对约束官兵行为和遵守军法特别重视。为的就是别有什么不好的事成为裁撤这支队伍的借口。真到了哪一步自己所有的心血和规划都将付诸东流,更别提剿灭后金了。历史上有多少能打的军队都栽在军纪不严造成的后果里。</p>
最有名的就是后来的孔有德,因为手下偷吃了当地士绅家的一只鸡,结果被当事人揪住不放,要把偷鸡的士兵穿箭游营才行。逼的孔有德为了不受这份屈辱悍然发动叛乱。也让明末历史发生了巨大改变。</p>
杨林深深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的含义。国家要是承平日久各个层面都将松懈下来。尤其在军事方面,“和平是军队最大的敌人”。他也知道军中出现这些现象,与自己这段时间来张罗给大家相亲成家有关。正因为如此才给大家造成了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错觉。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这支队伍就完了。所以必须要给官兵压力,要他们有危机感。现在亡羊补牢犹未晚也。</p>
杨林能理解孔有德庇护部下的“护犊子”心情,但不赞同他的行为。这个时代的士卒认知能力较低,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味儿对他们执行军法。在抽耳光的同时也要讲道理,最起码要让他们知道是非曲直。</p>
要想达到这种效果,杨林决心仿照后世中国军队的管理方式。其中每周的班务会就是很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汇报思想动态,统一思想认识;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查摆问题、及时整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等,这些都是班务会上进行的主要内容。至于效果好不好,还要等到实践后才知道。</p>
过了没几天,万历皇帝拨付的赏银如数运送到叆阳。当天就分到了所有官兵手中。一时间,叆阳标营上下兴高采烈、士气昂扬,山呼万数的声音不断。</p>
也是趁着这个机会,杨林召开了叆阳标营第一次伍长以上官兵的集议。集议一开始,气氛就极为严肃紧张。杨林没有什么空话、套话,直接指出了标营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严厉批评了部分军官存在怕得罪人的心理,呵斥他们对这些现象放任不管其实就是在姑息养奸。</p>
为此杨林就地对几名日常管理松懈、不能以身作则的军官进行了免职,并打了他们每人二十军棍。然后责令他们做出深刻检讨,反思过错。若是对此有怨言和不满,那么将罚没部分土地并开革出营。其余军官也被要求在三日后,递交自己所在队伍存在问题的查摆报告。所有人对此是汗毛倒竖、噤如寒蝉,谁也不敢说什么。</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