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刘备震惊,难不成我真是天命所归?(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7章 刘备震惊,难不成我真是天命所归?(,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备震惊,难不成我真是天命所归?(求订阅!)
“去岁统计,徐州五郡,共有四十七万户,人口二百八十余万。”</p>
“由于曹操已将彭城屠做白地,广陵、下邳、东海亦有波及。”</p>
“去岁使君虽已招募了流民屯田,然此谋非一日之功可成。”</p>
“凭此州人口,断难与二袁,甚至曹操一争高下。”</p>
李翊洋洋洒洒地为刘备介绍了徐州的现状。</p>
去岁已经进行了人口普查,由于古代行政效率低下,并未能统计出具体的人口数字。</p>
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便算上聚拢的流民,徐州也只有两百多万人。</p>
之前说过,古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口。</p>
而徐州目前这个人口,在大汉属于什么地位呢?</p>
答案是:仅仅好于交州和幽州。</p>
一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蛮夷之地,一个是不适宜人居住的东北苦寒之地。</p>
徐州作为河南富庶之地,人口却仅有两百多万。</p>
甚至董太师所在的凉州,在窦融治河西时,都有四百多万人。</p>
只能说曹操是真不干人事儿。</p>
“如今徐州人丁稀少,而青州人丁优于徐州。”</p>
“袁谭初定青州,人心浮动,何不将青州境内的百姓迁进徐州来?”</p>
李翊提出迁移人口的计略,刘备欣然同意。</p>
反正大军已经到了青徐地界了,再往前走走也无妨。</p>
即命军士快速打扫战场,然后前往青州。</p>
“军师欲将青州人口,迁往徐州,本为好事。”</p>
“只是备不欲强求百姓,舍弃家园而跟我回徐州。”</p>
路上,刘备骑在马上向李翊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想法。</p>
“……哈哈,主公仁义之名天下有知,当年为平原相时,青州百姓皆闻主公贤名。”</p>
“今我大军到青州,百姓岂不箪食壶浆,以迎明公?”</p>
刘备只是笑而不语。</p>
其实他说自己不想强求百姓跟着自己走,也间接说明老刘觉得青州百姓可能不会跟他走。</p>
为什么?</p>
那就是袁氏在当地是非常得人心的。</p>
确切地说,是袁绍非常得人心。</p>
史书上曾说袁绍外宽而内忌,本意是批评袁绍的性格。</p>
但前半句也说明了袁绍这人很宽厚。</p>
包括荀攸也说过,“绍以宽厚得众心”。</p>
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袁绍没过两年就死了,然后袁家内部四分五裂。</p>
就这样,曹操仍旧又了足足七年时间才统一河北。</p>
可见袁氏在河北有多得人心。</p>
袁绍死时,全河北的百姓都在哭。</p>
甚至连袁尚死了,百姓也哭。</p>
以至于曹操不得不下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p>
刘备正是考虑到袁家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这才不自信百姓们会跟着他回徐州。</p>
李翊却显得非常自信:</p>
“主公宽心,方才我说过了。”</p>
“待我大军到时,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以迎明公。”</p>
刘备将信将疑,继续催马行进。</p>
少时,众人已到了兰亭县。</p>
此处为青州一处小县。</p>
刘备当即下令道:</p>
“传令三军,进城之后,严禁扰民!”</p>
“凡有欺压百姓,劫掠富户,侵犯妇女者,悉数问斩,以儆效尤!”</p>
大军在得到军令后,全都小心翼翼地进城。</p>
与民秋毫无犯。</p>
当地百姓见这支军队与寻常军队不同,故主动打听,这才知道,原来是刘使君的军队。</p>
“刘使君来了!”</p>
“刘使君来了!”</p>
“……”</p>
一传十,十传百。</p>
全县的老百姓都知道是刘备的军队来了。</p>
果如李翊所言,各家各户都蒸好胡饼,出来劳军。</p>
一时间,万人空巷。</p>
刘备对此大吃一惊:</p>
“兰亭县民亦知我刘备也?”</p>
有百姓说道:</p>
“使君大名,如雷贯耳。”</p>
“我等日盼夜盼,只盼使君到来。”</p>
刘备又问你们的县令哪去了。</p>
一打听才知道,县令受战乱影响早跑好几年了。</p>
这兰亭县就这么在青州挂机了好几年,都快混成村儿了。</p>
刘备看得出来这些百姓都过得很苦,似乎就盼着自己来。</p>
只是他此来,却不是要接管青州的。</p>
地盘再大,没人也就没有意义。</p>
“备此来,是为追击袁谭,却非是要接管青州。”</p>
“待战事既定,将回徐州去。”</p>
众百姓闻言,纷纷跪地,嚎啕大哭。</p>
纷纷请求刘备不要走。</p>
李翊见缝插针,上前道:</p>
“使君爱民如子,断不会舍你们而去。”</p>
“只是强宾不压主,青州本非我等所有,不好长留。”</p>
“若是诸位愿意,可与我等同回徐州去。”</p>
让百姓们舍弃家园,跟刘备去徐州,刘备自己都没什么信心。</p>
谁料众人竟毫不犹豫地跪伏在地,磕头如捣。</p>
“愿意愿意!”</p>
“我等皆愿追随刘使君!”</p>
只见清一色的百姓,全都愿意跟随刘备回徐州。</p>
这一幕,使刘备震惊不已。</p>
虽然他安顿百姓,会提供钱粮,也会借给他们田地耕种。</p>
一般的贫苦的百姓确实顶不住这诱惑,可刘备还没提呢。</p>
这些百姓居然就已经愿意跟着自己走了。</p>
他刘备的魅力真有这么强吗?</p>
刘备又惊又疑地望向李翊,李翊笑道:</p>
“青州战乱不比徐州少,百姓困于水火。”</p>
“今明公能带众人脱离苦海,自然能得人心。”</p>
总结一句话,</p>
袁绍宽厚,关袁谭什么事儿?</p>
其实袁绍得人心,确实是因为他们家的法律宽松,赋税也相对更轻。</p>
老百姓都念着他们家的好。</p>
所以当袁谭陈兵青州时,百姓们几乎是夹道欢迎,为袁谭在青州的战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p>
但很快,他们就后悔了。</p>
袁家大公子,似乎跟他们心目中的袁神不太一样。</p>
袁谭重用群小,纵情淫奢,喜欢听信近信。</p>
同时,他也有着“何不食肉糜”的缺点。</p>
无法理解耕织收获的艰难。</p>
而由于袁谭重用奸佞小人,导致这帮人得不到约束。</p>
就监守自盗,贩卖公物,甚至掳掠田野百姓。</p>
这些都触犯了百姓的核心利益。</p>
而更过分的是,袁谭派人到各县去募兵。</p>
只有交出财物的人才能够免征,交不出的就直接充军。</p>
袁谭在青州算是把他老子的口碑给败光了。</p>
以至于当时青州一万户口的县,登记在案的只有不到几百户,税收不到实际的三分之一。大家伙儿都忙着逃命去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