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我比老刘先有子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4章 我比老刘先有子,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我比老刘先有子
豫章何去何从?</p>
这是华歆要重点考虑的问题。</p>
在整个扬州,除淮南之地外,剩下的江东郡县统称为“瘴地”。</p>
豫章虽毗邻富庶的荆州,却被南岭山群隔开,两地不通。</p>
豫章郡的治所,南昌县。</p>
已是本郡人口最多,相对而言最为富庶的地方了。</p>
这里有着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p>
在过去几年,豫章郡一连进行了数次权力更迭。</p>
先是豫章太守周术病逝,然后诸葛玄被推举为了太守。</p>
可朝廷又命朱皓为太守。</p>
于是朱皓便联合刘繇,一起进攻诸葛玄。</p>
结果刘繇的部下笮融又叛变,杀死了朱皓。</p>
刘繇又领兵攻打笮融。</p>
最后笮融身死,朝廷又任命了华歆为新的豫章太守。</p>
总之,豫章过去几年只能用一个“乱”字来形容。</p>
整个南昌县上至士族豪强,下至苍头百姓,全都闭门闭户,不敢出门。</p>
甚至百姓家中连隔夜的柴薪都没有。</p>
现在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勤政爱民的太守,大伙儿都舍不得他。</p>
听说刘繇病死,百姓们便堵在太守府外,久久不肯离去。</p>
非要华歆接领扬州刺史不可。</p>
但华歆保持了一个政客的冷静,好言婉拒了百姓们的请求。</p>
豫章到底太过弱小,周边又强权环伺。</p>
必须得认真思考,决定它未来的归属。</p>
“子鱼以为当今天下何者为雄?”</p>
王朗认真询问华歆。</p>
华歆愣了一下,缓缓道:</p>
“荆州刘景升,吴地孙伯符,兖州曹孟德,徐州刘玄德。”</p>
“此一辈,与我豫章利害息息相关。”</p>
能把影响力辐射到豫章来的,只有这么四个诸侯。</p>
再远的,手就伸不过来了。</p>
“子鱼能用之将,能过此四人乎?”</p>
王朗接着问。</p>
华歆摇了摇头,叹道,“莫及也。”</p>
“那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他郡?”</p>
华歆再度摇头,诚实地回答道,“皆不如也。”</p>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华歆也明白王朗的意思了。</p>
乱世之中,谁又能够明哲保身呢?</p>
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p>
赶紧寻一个强大的诸侯,及时站队吧。</p>
“景兴之意,吾已明了。”</p>
华歆皱着眉,说道:</p>
“先前虞仲翔来此,便是有意使我投降孙策。”</p>
“只是此于豫章而言,未必是明智之举。”</p>
按照正常的时间线,历史上的华歆是在被虞翻劝说一顿后,便直接举城投降孙策了。</p>
但这个位面的华歆却有所顾虑。</p>
无他,因为历史上的孙策当时已经统一了江东六郡,只剩下一个豫章了。</p>
并且在那之前,孙策还击败了刘表,斩敌两万余众,威震江东。</p>
故以当时孙策的威名,华歆自然不敢跟他交兵,主动就献城投降了。</p>
不过此时的孙策,手中仅吴郡、会稽两地而已。</p>
豫章北面的庐江、丹阳俱是曹操、刘备、刘表的从属势力。</p>
也就说现在江东的局势非常不明朗,谁也说不好鹿死谁手。</p>
所以面对虞翻过来的劝降,华歆心中产生了犹豫。</p>
江东这么多人觊觎,这么多诸侯下场干预。</p>
华歆只要一个站队错误,就有可能落得个三族消消乐的下场。</p>
兼之他的性格,本身就是内敛低调,敏感多疑。</p>
在这重大的站队问题上,就更不可能轻易做决定了。</p>
“孙逆横行江东,朝廷却许之以柴桑,想必是想引诱刘表与孙策两家内斗。”</p>
王朗认真地分析道。</p>
“孙刘两家相争,徒使豫章受害。”</p>
“子鱼可要想清楚,究竟是要帮谁。”</p>
华歆眼眸蹙起,眉宇间一川不平。</p>
刘表与孙策与他挨得最近。</p>
从感性上讲,华歆肯定是更加心向前者的。</p>
毕竟刘表是汉室宗亲,名列大汉八俊,又是乱世良牧。</p>
他没道理投靠孙策这个军阀头子。</p>
从理性上讲,华歆没有上帝视角。</p>
刘表目前看来,就是要远远强过孙策的。</p>
荆州号称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战舰数千,粮秣无数。</p>
孙策手上就两个瘴地,如何与刘景升相敌?</p>
“我欲回绝了孙使,投靠刘景升,何如?”</p>
华歆认真征询王朗的意见。</p>
王朗却摇了摇头,正色说道:</p>
“愚窃以为,子鱼谁都可以投靠,唯独不可在刘景升与孙伯符之间做出选择。”</p>
“这是为何?”</p>
华歆有些莫名,现在孙刘两家可能要在长江上打一仗了。</p>
到时候豫章就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后勤补给地,对他们两家而言,是非常值得拉拢的对象。</p>
王朗一捋胡须,有条不紊地分析道:</p>
“刘景升,仁义之主也!”</p>
“只是其终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坐观时变。”</p>
“天下名士俱避乱于荆州,刘牧尽收海内俊杰,却不知所任。”</p>
“此必使国危而无辅。”</p>
“今天下方有事,而刘牧坐保江、汉之间,足见其并无四方之志。”</p>
言外之意,刘表的外交政策,始终是死保荆州。</p>
不会过多干预荆州之外的事务。</p>
王朗担心华歆投靠了刘表,日后豫章有难,刘表会不会全力施救。</p>
其实,刘表想当周文王,天下很多人都看得出来。</p>
但我们都知道,刘表错估了形势。</p>
把群雄并起的汉末,当成了内忧外患的殷商。</p>
他以为只要一直苟下去,就能夺得天下。</p>
以至于在拥有强大的实力时,却不知抓紧时间扩张地盘。</p>
诸葛恪就曾评价道,</p>
——“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p>
“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p>
“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当时虽有智者,不能复为画计於是景升儿子。”</p>
就是说刘表在荆州有那么强大的实力,不趁着曹操弱小的时候,把他兼并了。</p>
反而眼睁睁地看着曹操吞并二袁,蚕食河北、淮南之地。</p>
等曹操腾出手来收拾荆州时,再多的计谋之士,也无能为力了。</p>
荆州也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很多人都劝过刘表,不能一直这样苟。</p>
但刘表对此却振振有词,说这叫,“内不失职贡,外不背盟主。”</p>
美其名曰是中庸之道。</p>
不过正是由于刘表的中庸之道,才使此时的王朗对荆州信心不足。</p>
王朗认定刘表保不住豫章,投靠他,等于是白白为荆州打工。</p>
“若是不投刘景升,莫不是要我投孙伯符?”</p>
华歆再出声问。</p>
其实豫章周边四个诸侯,孙策肯定是下下选。</p>
无论是名头上,还是实力上,他都是最弱的。</p>
当然了,如果考虑到南方交州的士燮,那还有于不顾。”</p>
王朗也是听说过李翊的事迹的,这人很有战略眼光。</p>
一定能够意识到豫章的战略价值。</p>
何况李翊在江东大力扶持代理人,不就是因为腾不出手来处理江东事务吗?</p>
豫章百姓拥戴华歆,华歆完全可以作为扬州西土的代理人。</p>
多一个附庸,李翊也能够更好的制衡江东势力,他肯定不会拒绝豫章的投诚。</p>
“只是……”</p>
华歆面色一沉,仍旧有些犹豫。</p>
他倒不是担心李翊会拒绝豫章的投诚。</p>
毕竟谁会嫌自己附庸多?</p>
那还不是能收狗就尽量多收。</p>
“刘营重心皆在淮南,丹阳一地,尚且控制力不足。”</p>
“况我豫章西土乎?”</p>
华歆表达了自己的忧虑。</p>
他真正担心的是,徐州是否跟荆州一样,能够保全住豫章。</p>
荆州毗邻豫章,它保不住,纯粹是因为刘表自己不下场干预。</p>
根本不会举荆州之力,来救豫章一郡。</p>
而徐州方面,则是隔得太远,中间隔着一个丹阳。</p>
虽说丹阳袁胤已经投靠了徐州,是徐州附庸。</p>
但两地隔着沼泽、山川、湖泊,相救倒也困难。</p>
“所以,我们不妨试一试。”</p>
“如何试?”</p>
“派人前往徐州,试探一下李翊的态度。”</p>
“若他当真豫章予以重视,定会举淮南之兵,保我豫章。”</p>
王朗洋洋洒洒地说道。</p>
华歆背着手,踌躇难决。</p>
总觉得这些选择都各有利弊,实在难以决出一个最佳人选出来。</p>
王朗接着劝说道:</p>
“今河南拥奉王室,投河南,便等于投靠汉室朝廷。”</p>
“此宜从一也。”</p>
“刘玄德乃汉左将军,与四世三公的袁氏也是姻亲。”</p>
“此宜从二也。”</p>
一提到袁氏,就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p>
但这句话真正有含金量的是后半句,而非前半句。</p>
若说四世三公,并非袁氏专利。</p>
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杨修就出自这个家族。</p>
但他们家的影响力,明显比不上袁氏。</p>
包括汝南许氏,也是三世三公。</p>
许劭就出自这个家族,其影响力依然远远比不上袁氏。</p>
袁氏号称门生故吏遍天下,是个什么概念呢?</p>
保守估计,袁氏的门生多达数千人。</p>
你想一个中央政府才养多少官员。</p>
上至朝廷大员,下至地方郡守。</p>
这主要得益于两汉实行的察举制,做官必须要有人举荐。</p>
以袁家在官场的地位,上至三公下至郡守、县令。经过了四代人,近百年的经营,由袁家举荐出来的官员不可胜数。</p>
权倾朝野的董卓,曾经说过,“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p>
你便知道袁氏在当时是什么影响力了。</p>
顺带一提,董卓自己就是袁氏的门生。</p>
把冀州让给袁绍的韩馥,也说,“吾本袁氏故吏,度德而让。”</p>
此外,天下间唯二的四世三公,弘农杨氏,跟袁氏还是姻亲关系。</p>
所以,汉末家族,真的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p>
刘备是帝室苗裔,汉左将军,其夫人是袁氏嫡女。</p>
光这一层背景,就值得王朗力荐华歆,向徐州投诚。</p>
他们豫章本郡有不少官员,都是袁氏故吏。</p>
既然老刘家与老袁家有这样一层关系,袁术的族弟袁胤又已经向徐州投诚。</p>
那为什么豫章不紧随他们的步伐呢?</p>
“今左将军上禀朝廷之命,下奉献黎庶之托。”</p>
“为天子、朝廷安定淮南。”</p>
“若能举豫章之土,献予河南,也是华某之幸事也。”</p>
终于,华歆被王朗说动。</p>
决定举豫章之地,向河南投诚。</p>
“只是未知谁人可为我出使徐州,面见李子玉。”</p>
“……便由朗亲自去吧。”</p>
王朗一拱手,“吾久闻李子玉贤名,其以少年之纪便为刘营谋主。”</p>
“如今未至而立之年,便督淮南军政,节制两郡人马。”</p>
“这样的奇才,一定能够意识豫章的战略价值。”</p>
这也是王朗再寻找一个脱身的机会。</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