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与操耳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0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与操耳,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史书原话叫,“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p>
也就说刘备在曹操逃出京城时,就曾跟他一起募兵,当时两人肯定就已经彼此认识了。</p>
虽然如今过去了快十年,早已物是人非,但两人心中深藏的大志从未改变。</p>
此时庖人已将酒菜备好,呈到石桌上来。</p>
曹操望一眼,见是青梅酒,乃对刘备说道:</p>
“望此青梅酒,我便想起此前征讨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p>
“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p>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p>
刘备乃称赞曹操机敏过人,然心中却在想,上次他喝青梅酒时还是跟李翊在一起。</p>
喝着青梅酒,吃着白蛇肉,畅想着未来建立的宏图伟业。</p>
好不快活悠哉。</p>
彼时刘备都还未坐稳徐州,如今已雄跨四州之地,拥兵近十万众。</p>
真正实现了,陈登当初劝他接领徐州时所许下的诺言:</p>
——“愿为使君合步骑十万!”</p>
随后,曹操与刘备二人对坐煮酒,开怀畅饮。</p>
酒至半酣时,忽然阴云漠漠,聚雨将至。</p>
有从人在旁,遥指天外有龙挂。</p>
曹操与刘备俱是起身,凭栏观之。</p>
曹操忽然浪漫主义心思大发,乃指天问刘备道:</p>
“玄德知龙之变化否?”</p>
刘备答,“未知其详。”</p>
曹操抚须大笑:</p>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p>
“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p>
“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p>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p>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p>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为操言之。”</p>
一旁的李翊见此,不想曹操此时竟想起煮酒论英雄来了。</p>
该不会是为了备战袁绍,给自己壮壮胆吧?</p>
果然,刘备接连谈及了数位人物,曹操俱轻视小看,不曾放在眼里。</p>
李翊在旁侧听得正入神,忽有一人走至自己身侧。</p>
乃曹营军师祭酒,颍川郭嘉郭奉孝也。</p>
他笑嘻嘻地走来,咧嘴说道:</p>
“李先生,久仰大名,幸会幸会。”</p>
李翊面不改色,当即还礼道:</p>
“郭祭酒,有礼有礼。”</p>
郭嘉微微勾起了唇,挑眉说道:</p>
“嘉在颍川时,便已听闻李先生雄辩之名。”</p>
“适才尚未与足下辩个高下,未知可否赏光,再与嘉一辩?”</p>
李翊微一低头,整理了一下思绪。</p>
又望向一旁仍在激烈讨论天下英雄的曹操、刘备。</p>
随即会意,眉眼不觉柔和了几分,轻轻点了点头:</p>
“……善,左右倒有无事,若能听取郭祭酒的高言明诲,倒也不赖。”</p>
“只是未知郭祭酒想聊什么?”</p>
郭嘉一顿,也将目光投向激烈讨论的曹操、刘备。</p>
忽然计上心头,乃冲李翊笑道:</p>
“适才我主正与汝主讨论天下英雄。”</p>
“吾主言道,袁本初好谋无断,刘景升虚名无实。”</p>
“刘季玉守户之犬,孙仲谋借父兄之名,皆碌碌小人,不足挂齿。”</p>
“久闻李先生腹有韬略,知天下事,识遍天下英雄。”</p>
“既然吾主与刘将军都未能讨论出天下英雄来,嘉倒是想请教请教李先生。”</p>
“在李先生眼中,谁可为天下英雄?”</p>
李翊眸光在郭嘉面上停了一停,静静瞧了片刻,才出声笑道:</p>
“我闻郭祭酒曾在袁绍身边待过,河北多名士,郭祭酒所识之人必比我多。”</p>
“可由郭祭酒先说。”</p>
呵呵……</p>
郭嘉嘴角微微翘起,也不拖沓,直言道:</p>
“……善,那便由我先说。”</p>
话落,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曹操,道:</p>
“曹司空广纳能士,明扬仄丑,不忤反逆。”</p>
“唯才是举,此非高祖之遗风乎?”</p>
呵呵……</p>
这次轮到李翊出声笑了,他挥了挥手,道:</p>
“不然,有才无德之徒,世皆唾之。”</p>
“纵其有才,危害更甚,如此安能长久耶?”</p>
嗯。</p>
郭嘉颔首,似若有所思,沉吟许久,又接着说道。</p>
“曹公以陈留弹丸之地起事,据兖州、破黄巾,救天子、败袁术,灭李傕、郭汜。”</p>
“用兵如神,荡寇四方。”</p>
“而今位在三公,天下归望。”</p>
“此不可不谓无成,难道李先生仍然如此认为?”</p>
李翊摇头道:</p>
“曹公虽然用兵如神,但也曾败荥阳、逃濮阳、走淯水。”</p>
“郭祭酒也是饱读经书、兵法之士,如何以一时之胜负,而定终身之成败?”</p>
“楚霸王扫平诸侯,天下十有其九,而今安在乎?”</p>
“刘将军旧日兵微将寡,将只关、张。”</p>
“可如今也跨据四州之地。”</p>
“今在陈地朝廷,刘将军与曹司空仕于朝,皆是汉臣。”</p>
“又何必非要以土地割据论之?”</p>
“况刘将军乃帝室贵胄,又与袁氏结亲,论身份高低岂非尤胜曹司空乎?”</p>
考虑到是友好辩论,李翊倒也没揭曹操赘阉遗丑的短。</p>
郭嘉大声笑道:</p>
“身份高微,世俗礼法,有何益处?”</p>
“曹司空一心为大汉天下,绝非为一己私欲。”</p>
“昔者董卓作乱,乃曹公号召群雄讨贼。”</p>
“诸侯逡巡不前,乃曹公独力追击。”</p>
“今汉家天下分裂,亦是曹公在扫清六合,实乃一心为公。”</p>
李翊一挑眉,正色言道:</p>
“一心为公,何者为公?”</p>
“我闻郭祭酒亦是饱读诗书之人,须记得‘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p>
“秦何以亡?大汉是诸侯之大汉,还是百姓之大汉?”</p>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p>
“我只问你,曹司空屠戮徐州之时,可是一心为大汉天下?”</p>
“徐州十万百姓何辜?”</p>
一提到这事儿,李翊就来气。</p>
他特么刚穿越过来,差点儿就被曹操的骑兵给砍了。</p>
当时自己人都是懵的,只是以为自己迷了路。</p>
结果莫名其妙冲出一个人高马大的汉子,不问来由的便要宰了自己。</p>
他长这么大,还没这么狼狈过。</p>
这对李翊而言,是不可接受的。</p>
郭嘉见李翊将话题论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脸色也不由沉重了几分。</p>
一顿后,眸底也多了几分凛然:</p>
“今天下分割,是三年五年好,还是十年百年好?”</p>
“以曹司空之文韬武略,消灭诸侯,重归一统,指日可待!”</p>
“若是乱世绵延日久,更不知天下有多少徐州之祸,淮南之悲。”</p>
“为贼者,绝非曹司空,乃各怀异志之徒耳!”</p>
郭嘉的论点也很明确,非我也,兵也。</p>
要怪就怪这个吃人的世道。</p>
李翊轻轻一摇头,一声轻哼,扬扬眉毛:</p>
“曹司空行王霸之道,能扫清四海。”</p>
“刘将军施仁政王道,未必不能。”</p>
“徐州之祸不过过去几年,犹在眼前。”</p>
“若眼前百姓皆可牺牲不救,不知待曹司空使汉室重归一统之时。”</p>
“……天下还能剩下几何?”</p>
一顿,又不觉叹了口气。</p>
“向者董卓不仁,天下诛之。”</p>
“袁术无义,一夕败亡。”</p>
“前车之鉴,犹在眼前。”</p>
“不知以霸道强夺天下人之心,能又三年五年之长久否?”</p>
话说到此处,郭嘉终于不再马上反驳。</p>
他不是被李翊说服了,而是知道自己今天无论说什么,都不可能说服李翊。</p>
此人坚刚不可夺其志,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力。</p>
“……罢了罢了。”</p>
郭嘉伸了个懒腰,情绪很快复归平静之状。</p>
“李先生所言刘将军仁义,我已知之矣。”</p>
“然乱世之中,终需以武略御之。”</p>
“兵锋所指,纵有万千口舌,又岂能抵刀枪弓弩一二?”</p>
这最后一段话,算是郭嘉向李翊说的掏心窝子的话了。</p>
他是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如实告诉了李翊,希望他能够回转心意。</p>
说到这儿,郭嘉又满不在乎地说道:</p>
“适才李先生曾言曹司空与刘将军同仕于朝,既然先生在刘将军麾下,与在司空府中并无太大分别。”</p>
“何不调任于府中,一则诏令便捷,二可与嘉再辩论天下形势。”</p>
“岂不两全其美?”</p>
哈哈哈……</p>
言讫,两人竟是都笑了。</p>
“郭祭酒的美意,李某就心领了。”</p>
“若是祭酒真想再与李某辩论,大可来徐州,李某一定扫榻相迎。”</p>
“……呵呵,那就一言为定。”</p>
李翊与郭嘉虽然适才辩论,谁也没说服谁,但两人并未有什么矛盾。</p>
仍旧交谈如初,未有受到半点影响。</p>
各自回到曹操、刘备身边。</p>
那边曹操言道:</p>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p>
“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p>
刘备正色问道:</p>
“今天下之众,谁能当之?”</p>
曹操面色一沉,以手指刘备,后又自指。</p>
一字一顿地说道:“今天下英雄,惟玄德与操耳!”</p>
……</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