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李关张陈四大元从,竟都不是刘备下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6章 李关张陈四大元从,竟都不是刘备下,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关张陈四大元从,竟都不是刘备下江南之选(附当前势力图)
却说由于荆州刘琦因害怕兄弟谋害,逃亡江夏,主动向齐王刘备求援。</p>
面对荆州方面主动抛来的橄榄枝,徐州诸大臣各藏心思。</p>
然无一例外,都希望刘备不要放过这个千载良机。</p>
立刻派人去江夏与刘琦对接,以方便将来布政荆州事务。</p>
刘备并未马上回应刘琦及徐州诸臣,只是发书催督身在邺城的李翊。</p>
让他赶快与曹操达成和平协议。</p>
此事,李翊在河北已经与曹操相持了数月了。</p>
两边都无法继续耗下去。</p>
于是,李翊再次遣使至魏,邀请曹操作最后的谈判。</p>
初议条款,李翊厉声说道:</p>
“魏公既败,当割河北之地,除魏郡外,尽归我齐!”</p>
“汝南则以安城为界,西属魏,东属齐。”</p>
“然淮水之权,亦当由我齐国节制!”</p>
这是李翊做出的最大让步了。</p>
河北他可以不全吞,把魏郡留给你。</p>
但剩下的河北之地,必须交出来。</p>
至于汝南,则是把战线又往前推了推。</p>
理由就是曹仁还被困在新城的,要想救他,就得把安城以东的土地都割让出来。</p>
割地是最核心的谈判内容,所以李翊首先将之拿出来说。</p>
曹操闻言,面色阴沉,沉吟良久,方道:</p>
“河北之地,可割。”</p>
“然汝南乃我屯田重地,岂能轻让?”</p>
关于河北之地,曹操是能够接受的。</p>
毕竟除魏郡之外的土地,曹魏本就已经失去了控制。</p>
但汝南于曹魏十分重要,那是他大后方的粮仓。</p>
汝南之于曹魏,就如同淮南之于齐国是一样的。</p>
都是屯田、水利之所。</p>
见曹操不允,李翊拍案而起,冷声叱道:</p>
“魏公若是不允,则请速回。”</p>
“整兵来与我再战!”</p>
曹操与李翊交手这么久,对其的脾性也算了如指掌了。</p>
见他态度如此强硬,知道这次不是装的,是真的心情很不好。</p>
如果自己不答应,李翊也是要破罐子破碎,继续打下去的。</p>
见此,曹操只好退让,到:</p>
“既如此,汝南可依卿之言划分。”</p>
“然我魏国将士被俘者,当悉数归还。”</p>
李翊颔首,扬唇道:</p>
“……可。”</p>
“三万七千魏卒,尽数放归。”</p>
“然魏公须废国内工坊,并赔款百万,以偿我齐军之耗!”</p>
谈完了土地划分,李翊便开始商讨其他的赔款了。</p>
也是根据魏国目前的国力,能否拿出来,而降低了标准。</p>
赔款可以少些,但生产器械的工坊必须废除。</p>
李翊知道曹操一直在仿制齐械,让他废除,也是为了提高魏国的科研成本。</p>
曹操勃然变色:</p>
“工坊乃我魏国根基,岂能轻废?”</p>
“赔款之事,亦难应允!”</p>
李翊亦怒,寸步不让:</p>
“若不废工坊,则请割魏郡!”</p>
曹操怒极反笑:</p>
“魏郡乃我国之根本,若失之,魏国何存?”</p>
双方就这个问题,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吵。</p>
两边一时争执不下,议和几近破裂。</p>
当此时,司马懿暗献计于曹操:</p>
“魏公可暂许李翊,割让魏郡,然须待我军取汉中后方交割。”</p>
“如此,既可拖延时日,又可借机休整。”</p>
“待兵精粮足之后,再图后举。”</p>
曹操然其言,遂对李翊说道:</p>
“魏郡可割,然须待孤取汉中之后,再行交割。”</p>
李翊心知,此乃曹操的缓兵之计。</p>
然刘备已屡次催促,言荆州事急,不可久拖。</p>
思虑再三,终叹道:</p>
“既如此,便依魏公之言。”</p>
“然若逾期不割,休怪齐魏再起兵戈!”</p>
曹操笑而应之,遂命人拟写和约,双方画押。</p>
双方于邺城,正式签订了《邺都条约》。</p>
史载,此为魏国史上签订的武的徐晃,以及在中山的张辽。</p>
此二人是徐州旧臣,因为随李翊北伐,长期待在北方。</p>
便一直留在了河北。</p>
李翊也是一直努力在河北维持这样一个平衡关系。</p>
既不让河北旧将被打压过重,也不让徐州旧臣在北方过于强势。</p>
通过分权,也能防止李翊不在,谁有不臣之心也不敢造访。</p>
毕竟他只握有河北四分之一的兵力,掀不起太大的风浪来。</p>
李翊这一通安排,众人私下里纷纷议论:</p>
“观丞相处置河北诸务,井井有条,似知此行徐州,非旦夕可归者。”</p>
“诚哉!以丞相之神机妙算,岂不知徐州将有变乎?”</p>
就在众人的一片议论与猜想之下,李翊踏上了去往徐州的旅途。</p>
……</p>
徐州,下邳。</p>
却说刘备在徐州王府,闻报李翊已经出发,不日将至下邳。</p>
遂密召诸葛亮入后园。</p>
时值开春,万物竞发。</p>
玄德亲执麈尾,与孔明对坐石亭。</p>
“……孔明可知,荆州公子刘琦求救之书,至今已有月余?”</p>
刘备忽开口,手中麈尾轻点案上荆州地图。</p>
诸葛亮羽扇微顿:“亮见主公连日沉吟,未敢妄测。”</p>
刘备长叹一声,自袖中取出数封帛书:</p>
“这是群臣联名上书,劝寡人速取荆州的帛书。”</p>
“淮南那边也催得紧。”</p>
话落,竟将书卷投入亭畔中的火盆,火光映照其坚毅面容:</p>
“然寡人迟迟未决,非不欲取,实因人选难定!”</p>
孔明正欲开口,却见刘备猛然起身:</p>
“此去荆州,专为抚定,不见得便要动刀兵。”</p>
“云长轻虑自傲,益德又粗犷暴躁。”</p>
“此二人皆不是抚定荆州的最佳人选。”</p>
刘备向诸葛亮解释,他为什么不打算派关羽、张飞去荆州的原因。</p>
这二人打仗虽然猛,但很难跟当地的士人豪强周旋。</p>
荆州的世家豪族盛气凌人,刘表经营了二十年都压不住。</p>
刘备也不觉得张飞、关羽能够压住。</p>
毕竟,想只通过暴力,来换取别人的忠诚是不现实的。</p>
此所谓,</p>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p>
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p>
关羽、张飞又是刘备的元从,绝对拥趸。</p>
既然把这两个人排除在外,似乎没几个人选了。</p>
“……那齐王可是想让李丞相去往江南?”</p>
诸葛亮认真问。</p>
“……是,也不是。”</p>
刘备目光如炬,一本正经地对诸葛亮说道:</p>
“李相坐拥河北之地,又节制幽燕、辽东。”</p>
“寡人在下邳,不止一次听到有流言说,李相在河北拥兵自重,欲要自立。”</p>
诸葛亮忙道,“大王,李相绝非——”</p>
“听寡人说完。”</p>
刘备伸出手,打断诸葛亮,接着言道:</p>
“子玉与寡人相识于患难之中,情比金坚。”</p>
“只是……唉……”</p>
“寡人身为一国之君,有时候不得不替江山社稷着想。”</p>
“今李相已经功高盖世,若再立平定荆州之功,则赏无可赏矣!”</p>
“况河北诸将最为跋扈,此前李相欲向寡人索要四方将军之位。”</p>
“寡人不允,盖有此之故也。”</p>
诸葛亮身躯一震,他感慨刘备与李翊君臣之间的无奈。</p>
两人私下里是挚友,师徒。</p>
朝堂上两人则是君臣,君父。</p>
不过,真正令诸葛亮感到惊叹的,还是刘备对自己的坦诚。</p>
都说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p>
很少有哪个君王,会对一个臣子如此坦肺腑之言。</p>
诸葛亮大受感动,刘备的话则还在继续。</p>
“若李相不能下江南,便只有陈元龙一人可选。”</p>
此前说过,下江南的人只能是刘备的元从。</p>
因为只有元从才能镇得住场子。</p>
你派黄忠、步骘这些非元从过去,能力够不够两说。</p>
单说这平定江南的大功,你接不接的住吧!</p>
你看人家陈元龙,为了吞并江南,准备了近十年。</p>
你黄忠啥的,敢去跟人家淮南领袖争并江南之功吗。</p>
别以为你也是四方将军,就真的能够跟关羽这个四方将军一样。</p>
说啥干啥,陈登都谦让着你。</p>
权力,从来都不是身份赋予的。</p>
而是在你拥有哪个权力之后,你需要一个身份罢了。</p>
“淮南富庶,是我大齐之粮仓。”</p>
“陈元龙又握有淮南水军,若使其抚定江南,寡人担心淮南诸将尾大不掉。”</p>
刘备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道:</p>
“故依照寡人之意,希望遣一位后起之秀去往江南。”</p>
一阵春风掠过,吹散灰烬。</p>
刘备忽执孔明之手:</p>
“寡人遍观我徐州诸才俊,唯卿可当此任!”</p>
诸葛亮大惊,避席拜道:</p>
“……大王,亮年幼德薄,岂敢与诸前辈争先?”</p>
“正因卿年轻!”</p>
刘备郑重其事地说着,将声音渐渐压低。</p>
“江南平定之事,乃新旧之争,卿当明白。”</p>
孔明手中羽扇坠地,霎时了悟。</p>
主公非是疑老臣,实恐功高震主,新旧相轧!</p>
“子龙将军做事沉稳,又未曾立有盖世之功。”</p>
“大王何不遣他前去?”</p>
“……子龙太过仁厚,恐为士族所欺。”</p>
刘备弯腰,替诸葛亮拾起羽扇,轻轻拂去上面的尘土。</p>
将之还给诸葛亮,拉着他的手,邀请他陪自己逛后院。</p>
时值残阳西坠,树影婆娑,映得二人面上晦明不定。</p>
走至一树前,刘备忽然停下脚步。</p>
“孔明可知?”</p>
刘备轻抚树干,慨叹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