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荆州关公来投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2章 荆州关公来投,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荆州关公来投
却说周瑜在江口小胜了一场曹军,展现了一下实力。</p>
希望以此来换得与李翊讨论荆州划分的事宜。</p>
见李翊意兴阑珊,周瑜又提出将自己在江陵处探得军情作为交换。</p>
李翊闻言,朗声大笑:</p>
“江陵军情如何,又何须多问?”</p>
“无非就是曹操用蔡瑁、张允统水军,为其训练魏卒。”</p>
“此二人久居江汉,深谙水战。”</p>
“待其将魏卒练得精熟,自为我军大患矣。”</p>
周瑜一惊,问:</p>
“公何以知之?”</p>
他仔细回想,齐国的人众都留在了江夏。</p>
沿路上,也没见着有别的船只到江陵去刺探军情,他是如何得知的?</p>
“……善,既然李相亦知此事早晚为患,不知打算如何处理此事?”</p>
周瑜也不关心李翊是怎么知道的,只当他是能够料算到这一步。</p>
“我想周大都督不必知道的太清楚,李某没有义务向你说明此事。”</p>
“你只管看我如何除掉蔡瑁、张允即可。”</p>
李翊背起手,示意从人送客。</p>
周瑜见此,也不再坚持。</p>
退出去后,左右人围上来,问齐国方面态度冷淡。</p>
如今为之奈何也?</p>
周瑜应道,“且回夏口,别作商议。”</p>
既然李翊现在用不到江东水军,周瑜又何必一直热脸去贴冷屁股。</p>
几次交手下来,也使周瑜明白了一个道理。</p>
只有当别人需要你时,你才是最有价值的。</p>
显然,东吴目前的战略地位,并不符合齐国方面的利益需求。</p>
周瑜只能先回夏口,保存实力,避免无意义的消耗。</p>
在送走周瑜之后,关平来问:</p>
“不知相爷有何法子,可以除去蔡瑁、张允?”</p>
由于关平算是自己的亲近之人,李翊也不瞒他。</p>
转身取出一封书信,递给他来看。</p>
这竟是一封来自江陵的信。</p>
其书略曰:</p>
“江陵守将魏延,谨拜致书丞相李公麾下:”</p>
“延本荆楚鄙人,蒙刘景升收录,得效微力。”</p>
“今蔡瑁、张允卖主求荣,引曹贼入寇,使我荆州父老陷于水火。”</p>
“延每思之,愤懑填胸,恨不能手刃此二贼,以谢天下!”</p>
“曹阿瞒暴虐无道,屠戮百姓,延虽粗鄙,亦知忠义。”</p>
“素闻齐王刘备仁德布于四海,丞相李公智略冠绝当世,此真延平生所倾慕者也!”</p>
“今延奉命守江陵西门,将士多怀旧主,不愿为曹氏鹰犬。”</p>
“若丞相不弃,延愿为内应,约期举火,开城相迎。”</p>
“则江陵可复,曹贼可破。”</p>
“而荆州士民,皆感丞相再生之德矣!”</p>
“书不尽言,延拭剑以待,唯丞相察之。”</p>
落款写着魏延二字。</p>
关平看完书信,第一反应不是替李翊得了一个内应感到高兴。</p>
而是对这封信的真实性存疑,当即问:</p>
“……相爷,恕平孤陋寡闻,未有听说过荆楚有个叫魏延的将领。”</p>
“此人乃是一看门的无名小卒,公对其了解多少?”</p>
“万一是敌人使得诈降之计,诱我军前去,却于城内埋伏。”</p>
“岂非祸事乎?”</p>
关平的担忧不无道理。</p>
因为此时的魏延确实只是一个无名小卒。</p>
甚至他加入刘备的时候,都是从底层开始干起的。</p>
最后能够一直做到汉中太守、征西大将军的位置,不得不令人佩服。</p>
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出身寒微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才是丈夫。</p>
李翊闻言,淡然一笑,抚信言道:</p>
“非诈也!”</p>
“魏文长性情刚烈,素恶蔡、张卖主之事,其心可察。”</p>
“且书中言及荆州父老,情辞恳切。”</p>
“以吾平生观人之经验来看,此信绝非伪作。”</p>
关平对李翊识人的本领自然是知晓的,丝毫不亚于自己的刘伯父。</p>
既然他对这魏延这么信任,关平也就没什么好怀疑的了。</p>
当即朝李翊一拱手,言道:</p>
“……既然丞相信任这个魏延,那平愿意领一支小队。”</p>
“今夜便去江陵西门,若是杀进城内,夺了江陵,当为丞相之功。”</p>
“若是有诈,千刀万仞,平自替丞相挡之!”</p>
哈哈哈……</p>
听到这话,李翊还是很高兴的。</p>
不过仍是拒绝了他的请缨。</p>
“无须你去。”</p>
“为何?”</p>
关平瞪大眼睛,脸上略显失落。</p>
“莫非丞相疑平之胆气否?”</p>
倒不是疑你胆气。</p>
只是你是关羽的亲儿子啊,纵然我有九成把握,那一成的险也不敢让你去冒啊。</p>
当年你爹把你托付给我,让我照顾好你。</p>
现在这种用兵弄险的时候,能派你去吗?</p>
当然了,你说关平真要是因此事被李翊害死。</p>
关羽真的会来找李翊算账吗?</p>
以关羽的脾气,应该不会。</p>
但是隔阂就此产生是肯定的,实在没必要去冒这个险。</p>
李翊站起身来,背着手目视远方,徐徐说道:</p>
“吾虽信任魏延,然吾所虑者,非是汝能不能赚开西门,而是魏延能不能成事。”</p>
说着,回过头来看向关平。</p>
那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单纯。</p>
“魏延虽掌西门,然其势孤,若贸然相应。”</p>
“只恐我师尚未及至,其首已为曹仁悬于辕门矣。”</p>
关平着急地说道:</p>
“江陵城险固,易守难攻。”</p>
“今难得有人主动愿为内应,丞相又信之不疑。”</p>
“却不肯用,平实在不能解!”</p>
“……非是不用,只是不能如此用。”</p>
李翊取出了三个锦囊,将之交给关平。</p>
“此为吾适才所写,现在江陵城险固,吾等不好与魏延频繁来往。”</p>
“否则只恐曹仁见疑。”</p>
“况且听闻郭嘉似也来到了江陵,这酒鬼虽病,然内心狡猾,吾亦惮之。”</p>
“当用巧计,徐徐图之。”</p>
关平当即会意,郑重其事地朝李翊拜道:</p>
“……末将领命,一定会将此锦囊交到魏延手中。”</p>
“此事干系重大,万一泄露,只恐害了他。”</p>
李翊再三叮嘱。</p>
关平亦知此事,自己责任重大。</p>
也是再三向李翊保证,自己一定会完成使命。</p>
再拜李翊后,方才离去。</p>
这时,陈登入见,向李翊拱手道:</p>
“……丞相有事召我?”</p>
李翊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p>
“不是什么大事,只乞一只楼船借我用用。”</p>
陈登松一口气:</p>
“吾道是什么事,原来是要用船。”</p>
“公乃当今丞相,此下江南,虽是诸葛孔明为督帅。”</p>
“然大伙儿又岂敢不听你令?”</p>
李翊笑笑,对此并不回应。</p>
“……只是。”</p>
陈登话锋又一转,“如今大晚上的,丞相要楼船做什么?”</p>
李翊微微一笑,“张允不是在替曹仁练水军么?”</p>
“吾也精通水战,待我前去江陵水寨,为其指导一二。”</p>
什么?!</p>
陈登一惊,“丞相莫非是要去夜袭江陵水寨?”</p>
“不是夜袭,只是去一探究竟罢了。”</p>
“纵然不是夜袭,可江陵是荆州重镇,屯有重兵。”</p>
“今又有曹仁的魏军为其爪牙,公身为丞相,岂可轻动。”</p>
“……呵呵,元龙此言差矣。”</p>
“如今孔明才是三军主帅,某下江南,是一闲职,无关痛痒。”</p>
诶你!</p>
听到这话,陈登有些气乐了。</p>
堂堂总制北疆的冀州牧,你跟我说无关痛痒?</p>
你要是死在这了,老刘的北方立马大规模叛乱你信不信?</p>
“纵然要去探江陵水寨,也可多备些楼船。”</p>
“你道我淮南无有舟楫否?”</p>
别的不敢说,陈登这些年在淮南最不缺的就是船。</p>
一方面是因为淮南本身就富,有造船的本钱。</p>
一方面是李翊支持水军发展,有政策扶持,让陈登可以放开手脚大规模生产。</p>
“……呵呵,吾纵横十余载,怕谁来?”</p>
“元龙只管放心,莫非忘了当年在广陵时。”</p>
“小霸王孙策亦曾乘船要我面谈,彼时我岂非也只乘一小舟便过去了?”</p>
陈登听到这话,一下子被勾起了不好的回忆。</p>
当时他拦着李翊不让去,李翊非要去。</p>
好在最后真的没事儿,不然陈登还不好向刘备交代。</p>
“……好罢,我知你从不弄险,既然敢去,就必有成算。”</p>
“还须准备什么东西,尽管与我说。”</p>
“……好说!”</p>
李翊微微一笑,一把搂住陈登的肩膀。</p>
“元龙兄若能随我同去,再多东西也不需要了。”</p>
“……诶!什么我?”</p>
陈登傻眼了,早知道刚刚就应该劝李翊多带些舟船的。</p>
你放心只带一艘楼船,我不放心啊!</p>
我陈征南哪怕出于牌面,那肯定少说得有百只舟船随行才是。</p>
陈登欲哭无泪,只得应从。</p>
又忽然想起些什么,忙问道:</p>
“丞相且慢!”</p>
“我等此去,虽然夜探水寨。”</p>
“然终究是一场军事行动,是否应当通禀一声诸葛先生?”</p>
李翊捋须道:</p>
“孔明此时在水寨检阅水军,来回一趟少说耽误半个时辰。”</p>
“你我只便宜行事便好。”</p>
李翊最后一句本来想说我身为丞相,难道去探个水寨还得去专门申请一声不成?</p>
但考虑了一下,还是改成了我们便宜行事就可以了。</p>
其实,</p>
凡是涉及到此下江南,谁是一把手,谁是二把手的话题,李翊都避而不谈。</p>
现在整支征南军中,李翊与诸葛亮的关系也很微妙。</p>
除李翊外,大伙儿全都听诸葛亮的。</p>
除诸葛亮外,大伙儿又全都听李翊的。</p>
两人不论是谁说话发令,大伙儿都听。</p>
两边都不敢得罪。</p>
李翊自不必说,齐国第一权重之人。</p>
而诸葛亮虽然年少资历浅,但在座的都是职场老人。</p>
又岂会看不明白诸葛亮背后的靠山是刘备?</p>
刘备倾尽资源来捧诸葛亮。</p>
得罪他,就等于是得罪刘备。</p>
就是在与自己的仕途作道别,众人可不会傻到这样去做。</p>
所以当李翊、诸葛亮同时下令时,不论是谁,大家都听。</p>
至于李翊与诸葛亮呢?</p>
按理说,诸葛亮是此次南下的督帅,李翊被刘备派去军中。</p>
理论上也得听诸葛亮的。</p>
而李翊作为诸葛亮的师长,兼前辈,诸葛亮几乎也对李翊的话言听计从。</p>
所以两人的关系在军中算是极为微妙的。</p>
好在二人相处之间,并没有产生什么分歧。</p>
要不然,到时候大家真不知该听谁的了。</p>
虽然那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低,不过真到了那个时候。</p>
大概率最后还是李翊乾纲独断。</p>
理由也很简单,首先淮南派的陈登肯定是支持李翊的。</p>
两人算是刎颈之交,十几年的友谊了。</p>
陈登站队李翊,就等于他麾下徐盛、甘宁那批淮南将都会站李翊这边。</p>
可以说,陈登这一票的权重很高。</p>
而剩下的人,诸如孔明带来赵云、高顺等辈。</p>
都是些清白威严之人,遇上这种事儿根本应付不来。</p>
并且退一万步讲,</p>
要是南方之事,李翊与诸葛亮在意见上真有冲突,闹了矛盾。</p>
以刘备的性格,到时候会帮谁?</p>
所以,聪明如诸葛亮,是绝对不会去与李翊发生政见冲突的。</p>
第一,真冲突了,最后只可能是自取其辱。</p>
第二,到时候大伙儿要是真站李翊那边,折损的是诸葛亮自己的个人威望。</p>
所以,没那个必要。</p>
诸葛亮虽然全权总揽江南事务,但很多大事,都会私下里跟李翊商议。</p>
明面上说的是征询前辈的意见,实际上就是再向李翊汇报。</p>
如果李翊不同意,他也会以“虚心采纳”建议的方式,将之更改。</p>
可以说,丞相在职场方面,绝对也是一个会来事儿的高手。</p>
计较已定,陈登乃命人收拾了楼船一只。</p>
带着鼓东,又钦点随行健将数员。</p>
使赵云、甘宁随之左右,配备强弓硬弩。</p>
上船之后,迤逦前进。</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