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卧龙战略:四路军马,给曹操来个包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3章 卧龙战略:四路军马,给曹操来个包,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政绩卓越,自然通过了考核。</p>
窗外忽起春风,卷得案上未干的墨迹晕染开来。</p>
马谡再拜:“恭贺都督荣升州牧!”</p>
诸葛亮却将印绶轻放案头,凝视壁上的《隆中对》画卷。</p>
画中刘备纶巾布衣,正对李翊长揖及地。</p>
李翊则是青衫磊落,手指案上舆图。</p>
此画画的正是刘备初遇李翊时,礼贤下士,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的情景。</p>
最终,李翊感念刘备的至诚之心,选择了出山辅佐。</p>
当然了,此画是画师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刘备李翊君臣的初遇进行了艺术加工。</p>
但不妨碍它传播范围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p>
诸葛亮亦了此副画卷,挂在衙署的墙壁上,时时勉励自己。</p>
“幼常,汝可知为何当年李相毅然决然选择出山,辅佐齐王匡扶汉室么?”</p>
诸葛亮手抚摸着画卷,出声问道。</p>
“……呃,不是因为齐王管饭么?”</p>
“噗。”</p>
诸葛亮忍不住扑哧一笑,“此乃李相谦辞,汝如何当的真?”</p>
“李相出山之时,山河黎庶,悉毁兵灾。”</p>
“良知仁善,皆没战祸。”</p>
“李相正是不忍见此惨状,才毅然决然选择出仕,救苍生于水火。”</p>
“此亮平生所敬者也。”</p>
讲到这儿,诸葛亮眼眸流转,手掌轻抚荆州大印。</p>
“受此印,非为爵禄。”</p>
“但求寰宇清平,黎庶得息肩之日耳。”</p>
“倘后世百姓,在提及李相之时,偶言亮之为民。”</p>
“那么亮便心满意足了。”</p>
“……使君。”</p>
马谡心中一动,面对诸葛亮这高尚的品德,他一时间也不知该说什么好。</p>
“时机已到。”</p>
“什么时机?”</p>
诸葛亮没有回答,而是回到座上,提笔开始写谏章。</p>
然后将之交给马谡,语重心长地说道:</p>
“幼常,可将此谏章交给徐州来使,替我呈报齐王。”</p>
“喏。”</p>
马谡躬身领命,将谏章交给来使,请他转交给刘备。</p>
使者领命,星夜兼程赶回下邳,呈上诸葛亮谏疏。</p>
其书略曰:</p>
“臣亮顿首再拜,谨呈王上:”</p>
“秋露既降,江汉澄清。”</p>
“今探得曹操已全据西川,刘璋父子栖我荆襄,此诚天赐良机也!”</p>
“臣观天下之势,河北诸州,兵精粮足。”</p>
“淮南之地,水军已成。”</p>
“荆襄九郡,局势已定,不复为忧。”</p>
“至于边关,平、并二州,有马超、吕布镇守,胡虏必难为患。”</p>
“周郎近日虽加强了江东的边防,但亮以为仅凭其现有水军,也难以突破江淮防线。”</p>
“故江东风烟,亦暂得止息。”</p>
“昔王上忧荆州未附,今亮敢以性命作保——南郡无缺,江陵固若金汤。”</p>
“刘景升旧时臣子,亦纷纷归心,必不滋事。”</p>
上半段,诸葛亮阐明了当前局势。</p>
无论是对外的分析,还是对内的分析,都向刘备讲清楚了。</p>
对外,曹操已经吞并西川了,再不发动中原之战。</p>
等曹操在蜀地站稳脚跟,中原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p>
对内,诸葛亮认为如今内部的局势已经稳定住了,尤其是他的荆州。</p>
事实上,刘备除了全力备战,准备粮秣以外。</p>
其实也是在给诸葛亮消化荆州留足时间。</p>
他如今的大优势局面,可不想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p>
只管稳扎稳打就行了。</p>
下半段,诸葛亮则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战术。</p>
写道——</p>
“亮已备三年粮秣,屯于江陵,更用李相之‘木牛流马’百辆以济转运。”</p>
“谚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p>
“今曹操新得蜀地,民心未附,若待其经营巴蜀,诚为大患。”</p>
“幸天佑刘季玉父子来降,正分兵镇抚之际。”</p>
“臣筹画三年,以为可分路军马出击。”</p>
“北路军,便命李相出河北兵,自壶关南下,取河内、攻雒阳。”</p>
“雒阳令司马懿乃李相手下败将,绝非其敌,并不难取。”</p>
“东路军,便命陈征南率舟师五万,溯淮西进,夺谯郡、控颍川。”</p>
“元龙乃湖海之士,豪气贯云,曹仁非其敌手。”</p>
“南路军,臣当亲督荆州精锐,出襄阳、破新野,直指宛城。”</p>
“如此三路齐发,曹操首尾必难顾。”</p>
“至于中路军,伏惟王上亲率徐州虎贲,自下邳西进,会诸侯于陈留。”</p>
“届时四路合围,中原可一鼓而下!”</p>
“昔高祖据巴蜀而取三秦,今王上拥六州之众,万不可失此良机。”</p>
“临表神驰,伏乞圣断。”</p>
“建安十四年春,臣亮谨呈。”</p>
诸葛亮自到荆州以后,便开始规划吞并中原的战略了。</p>
本来他是想先拿西川,然后给曹操来个包饺子的。</p>
但齐国高层却认为应该先取中原。</p>
因为中原之地对于华夏正统有着非凡意义。</p>
一般来讲,你只要占据了河南河北,基本上就没有人怀疑你的法统了。</p>
你就是华夏共主。</p>
所以政治需求大于一切。</p>
基于此,诸葛亮提出了“四个集团军”会猎中原的战略计划。</p>
分别由河北总司令李翊出一路,然后淮南军区司令陈登出一路。</p>
诸葛亮自己再出一路,配合刘备徐州的中央军,给曹操来个包饺子。</p>
中原之地,便可一鼓而下了。</p>
其实仗打到后期你便会发现,各阵营打仗,没有一开始那么频繁了。</p>
那就是因为诸侯变少了,混战也变少了。</p>
随着政权的稳定,各诸侯不再是单纯的军阀混战。</p>
他们稳定根基之后,便有了政治追求。</p>
变得更像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军事、政治、外交博弈了。</p>
所以打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我打你一下,抢一波就走。</p>
或者我占据你两个城池,等着你来抢回去。</p>
不会这样。</p>
当政权稳定之后,国与国之间追求的便是战略取胜。</p>
即先制定一个战略述求,然后追求一战获胜。</p>
正如诸葛亮此次规划的那样,此次出战的目的,就是为了一举拿下中原之地。</p>
你当然可以像从前诸侯混战那样,一边发展一边慢慢啃。</p>
但这样不仅耽误国内生产力发展,效率也是极低的。</p>
所以要打,就要铆足了劲儿来打。</p>
按照诸葛亮的统计,四路集团军,最少能够出动二十万人。</p>
这放在眼前诸侯混战是想都不敢想的。</p>
这就是因为政权稳定之后,加剧了国内的凝聚力。</p>
兼之是大国之战,不再是军阀混战那样的小打小闹了。</p>
其中的难点,并不是凑够二十万人。</p>
而是凑够能够供养二十万人的粮草,以及承担供养这二十万人的生产力负担。</p>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曹操大概出动了二十三万人左右,动用了四十多万民夫。</p>
也就是说,诸葛亮提出的四路集团军计划。</p>
将导致齐国至少六十万人脱产!</p>
这个数字无疑是巨大、且骇人的。</p>
需要长时间的准备。</p>
如果不是曹操已经拿下西川了,诸葛亮肯定会再晚一年提出这个计划。</p>
可既然时不我待,那么此计划就该提上日程了。</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