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设立内阁,群相并治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9章 设立内阁,群相并治,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设立内阁,群相并治
“既是娘娘发问,臣自是不能不答。”</p>
“请娘娘试问之!”</p>
呵……</p>
袁瑛转过头来,凤目中带着探究。</p>
“以卿之才,运筹帷幄不输张子房,治国理政不亚萧何,统兵才能又可比肩淮阴。”</p>
“何以却会甘居于人下,为陛下效忠?”</p>
李翊闻言轻笑。</p>
难怪袁瑛说她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p>
毕竟这问题太敏感了。</p>
之前刘备虽然也问过他同样的问题,但那毕竟是两人私下的对话。</p>
何况问话之人是刘备。</p>
但凡是。”</p>
“夫君一向谨慎,今日又何必多言呢?”</p>
李翊闻言一笑,拉她入自己腿上坐下。</p>
“莹儿看来成长了,居然还能有这般觉悟。”</p>
“只是……”</p>
话锋一转,李翊看向李治,目光深远。</p>
“有些道理,早明白比晚明白好。”</p>
这时,一直站在廊下的李治走了过来,仰头问道:</p>
“父亲是在考校孩儿吗?”</p>
李翊伸手抚了抚他的发顶,眼中带着几分期许:</p>
“适才汝亦在现场,可听懂了什么?”</p>
李翊这也是想试试李治的成长成果。</p>
距离当初的少不更事,擅救钦犯,顶撞自己,已经过去三年了。</p>
这三年间,李治一直跟随李翊在衙署里听政。</p>
倒也不要他做什么,就让他在旁边看着,听着。</p>
看看李翊是怎么跟手下人相处,是怎么吩咐他们做事,给他们安排任务,以及赏罚的。</p>
三年了……</p>
李治的心智已非孩童时可比,李翊必须看看他是变得否更加成熟稳重了。</p>
李治挺直腰背,声音清亮:</p>
“父亲与皇后娘娘的对话,孩儿觉得不外乎是《韩非子》中的一句话。”</p>
“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p>
“两者是一个道理。”</p>
“父亲想要论证的是,身份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对吗?”</p>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却未置可否。</p>
李治见状,追问道:</p>
“那权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p>
“父亲已经位极人臣,为何还要紧握不放?”</p>
夜风拂过庭院,竹影婆娑。</p>
李翊沉默片刻,道:</p>
“这个问题,为父不能回答你。”</p>
“你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p>
“那孩儿该去哪里寻找答案?”</p>
“洛阳南郊新起了一间纸坊。”</p>
李翊指向城南方向,“明日你就去那里做工。”</p>
袁莹闻言,脸色骤变:</p>
“夫君!治儿才十二岁,怎能与那些黔首匹夫一同劳作?”</p>
李翊看向妻子,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p>
“治儿九岁时,我便带他去衙署旁听政务,他耳濡目染,学了不少。”</p>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亲身体验,方能刻骨铭心。”</p>
他转向李治,肃然道:</p>
“记住,到了工坊,不许透露说你是我的儿子。”</p>
袁莹急得眼眶发红:</p>
“可治儿从小锦衣玉食,哪里吃得了这种苦?”</p>
李治却拉住母亲的手,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坚定:</p>
“母亲,让孩儿试试吧。”</p>
袁莹看着儿子稚嫩却坚毅的脸庞,又望向丈夫不容反驳的神情,最终长叹一声:</p>
“罢了……但你得答应我。”</p>
“若实在受不了,就立即回来。”</p>
李翊微微一笑,拍了拍儿子的肩:</p>
“善!这才是我李翊的儿子。”</p>
话落,又看向袁莹:</p>
“你替治儿收拾些细软,明天一大早就出发。”</p>
话落,便准备出门了。</p>
麋贞见状,赶忙追了出去:</p>
“夫君刚回来,这又是要去哪儿?”</p>
“进宫,面圣!”</p>
这丢下短短的四个字,李翊头也不回地便走了。</p>
“夫人。”</p>
桃红走过来,挽着麋贞的胳膊,轻声安慰她。</p>
麋贞不发一言,望着案前熬得八宝粥,将粥杵随手一搁。</p>
“看来今日这粥是白熬了!”</p>
“夫人莫气,等相爷回来再吃罢。”</p>
“……呵,他若是进宫面圣,那必然是要聊到深夜的。”</p>
说着,麋贞偏过头去,对桃红吩咐道:</p>
“去把姊妹们都叫来,我们自己把粥吃了。”</p>
“……喏。”</p>
桃红喏喏称是,又望了眼屋渐行渐远的背影,叹了口气。</p>
“相爷,唉……”</p>
未央宫外,风霜卷着落叶扫过玉阶。</p>
李翊刚至殿前,值守的小黄门便堆着笑脸迎上来:</p>
“相爷来了!陛下正在里头批奏章呢,您直接进去便是。”</p>
李翊挑眉,故意道:</p>
“若是陛下此刻不想见人,本相这般闯进去,你就不怕被治个纠察不严的‘擅放之罪’么?”</p>
小黄门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p>
“相爷说笑了!陛下谁都可能不见,唯独不会不见您哪!”</p>
“何况陛下早就叮嘱过奴婢,相爷求见,无需通禀。”</p>
“您既是亲自,尽管进去便是。”</p>
“奴婢能有幸和您搭上话,那也是奴婢的福气。”</p>
呵呵。</p>
李翊摇头轻笑,他算是明白皇帝身边的太监为什么得宠了。</p>
旋即,拂袖迈入殿中。</p>
殿内烛火通明,刘备正伏案疾书,眉间拧成一个“川”字。</p>
忽听脚步声近,头也不抬便斥道:</p>
“朕不是说过——”</p>
“说过不见任何人?”</p>
李翊笑吟吟地立在阶下。</p>
刘备猛地抬头,笔毫在奏折上拖出一道墨痕。</p>
见是李翊,他紧绷的面容顿时舒展,随手将笔一掷:</p>
“是丞相啊!快,赐座!”</p>
侍从连忙搬来茵褥,李翊却不急着坐,反而从袖中取出一个油纸包。</p>
“臣带了城南老铺的胡麻饼,陛下用些点心再批不迟。”</p>
刘备接过尚带余温的饼,忽然觉得腹中空空,咬了一大口才道。</p>
“爱卿此来有何要事?”</p>
李翊盘腿坐下:</p>
“臣听闻……陛下与皇后娘娘有些不愉快?”</p>
刘备咀嚼的动作一顿,胡须上沾着饼屑。</p>
“是她去找你的罢?”</p>
“哼!朕日理万机,她偏要朕陪着说些家长里短……”</p>
说着重重拍案,震得茶盏叮当响。</p>
“荆州水患的折子还没看完,益州的军报又堆了三尺高!”</p>
“须知朕的时间是有限的,哪里有空去聊这些?”</p>
李翊慢条斯理地给刘备斟了杯茶。</p>
“那此刻陛下与臣闲谈,岂不也是在耽误朝政?”</p>
“这如何一样!”</p>
刘备咽下饼子,声音陡然提高。</p>
“皇后絮叨的无非是御花园新开了海棠,哪个宫女手脚不勤。”</p>
“可丞相你——”</p>
他眼中忽然泛起光彩,“你来找朕聊的,必然是国事,正事,而不是那些家长里短,儿女情长。”</p>
“即便不是什么正事,那也必然是一些豪气纵横之事。”</p>
“朕听了很是受用,岂非胜过与妇人聊白?”</p>
一跟李翊聊天,刘备便似换了个人般,神采飞扬。</p>
殿外传来更鼓声,刘备这才惊觉已是辰时。</p>
不知不觉,他居然通宵批了一夜的奏折。</p>
他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竹简,又看向李翊。</p>
暗想,李翊是一大早起来便来找自己。</p>
还是他昨夜也熬了一晚上未睡,在忙自己的事呢?</p>
毕竟袁瑛如果真的去找了,那时间段必然是在凌晨三四点的样子。</p>
念及此,刘备竟有些哭笑不得。</p>
“说来也怪,与卿聊这半晌,朕反倒觉得神清气爽,未知疲倦。”</p>
李翊举杯轻笑:</p>
“所以陛下恼的不是说话,而是说话之人。”</p>
他意有所指地顿了顿,“皇后深居后宫,眼中所见不过方寸之地,自然只能聊些家长里短。”</p>
刘备若有所思地摩挲着杯沿,忽问:</p>
“丞相今日进宫,就只为说这个?”</p>
“臣是来请陛下用早膳的。”</p>
李翊指一本正经地说道。</p>
“听值守的小黄门说,您已忙了一晚上。”</p>
“国事虽重,但宜保重龙体。”</p>
“否则陛下有失,汉室江山必然倾覆。”</p>
哈哈哈……</p>
刘备闻言大笑,即令侍从们排宴。</p>
晨光微熹,君臣二人一同转入未央宫偏殿。</p>
侍从们鱼贯而入,将热气腾腾的早膳摆上案几。</p>
粟米粥、腌菘菜、新蒸的黍糕,还有一碟城南老铺刚出炉的胡饼,香气四溢。</p>
刘备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笑道:</p>
“丞相啊,若非卿来,朕竟未察觉天已亮了。”</p>
李翊接过侍从递来的热巾,拭了拭手。</p>
“陛下勤政,竟至通宵达旦。”</p>
“料天下百姓,一定会感念陛下之勤勉。”</p>
“丞相不也是风尘仆仆而来么?”</p>
刘备夹起一块黍糕,“连爱卿都宵衣旰食,朕又岂敢松散懈怠?”</p>
两人对坐而食,先聊了些家常。</p>
李翊说起自家幼子李安昨日背《论语》时闹出的笑话,刘备听得哈哈大笑,眉间郁色渐消。</p>
但转念又一想,李安那孩子他要没记错的话,好像才五岁吧?</p>
五岁就让他背《论语》,看来李翊抓教育抓得很紧。</p>
看来,他也不能放松永儿和理儿的功课了!</p>
待早膳用罢,侍从撤下食案,李翊方敛容说回正事道:</p>
“陛下彻夜批阅奏章,为国事操劳憔悴,臣心实难安也。”</p>
刘备摆了摆手,道:</p>
“无妨,朕早晚会习惯的。”</p>
“似如此这般,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p>
“若陛下愿意——”李翊轻叩案几,身子轻轻前倾,“臣愿代为分忧。”</p>
刘备一愣,问:</p>
“丞相已是位极人臣,尚要处理全国军政,每日亦是操劳至半夜。”</p>
“如何再替朕分忧?”</p>
李翊微微一笑:</p>
“臣斗胆提议——陛下可新设一衙署。”</p>
“什么衙署?”</p>
“内阁。”</p>
“内阁?”</p>
刘备眉头皱起,沉声问:</p>
“何谓内阁?”</p>
“内者,禁中也;阁者,藏书之所也。”</p>
李翊有条不紊地向刘备解释。</p>
“设立内阁,分置群相,如此便能使繁杂的国家事务——”</p>
“庖丁解牛,恢恢乎游刃有余。”</p>
备眼中精光一闪:</p>
“这不就是尚书台的变种?”</p>
“非也。”李翊摇头。</p>
“尚书台乃外朝机构,内阁独立于朝中。”</p>
晨光穿过窗棂,照在刘备骤然明亮的眼眸上,他沉声问道:</p>
“丞相可为朕道其详来。”</p>
“内阁设置群相,以首相为领导。”</p>
“分置左相、右相辅政。”</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