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6章 夙兴夜寐,司马治蜀,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夙兴夜寐,司马治蜀

章武二年,秋末。</p>

益州,成都。</p>

夜色沉沉,魏王府西厢的烛火却仍亮着。</p>

司马懿伏案疾书,竹简堆迭如山。</p>

墨迹未干的绢帛上密密麻麻列着屯田、织锦、税赋之数。</p>

窗外梆子已敲过三更,他却浑然不觉,唯有一双鹰目在灯下泛着冷光。</p>

忽然,房门“吱呀”一声轻响。</p>

司马朗披衣而入,手中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黍粥。</p>

“仲达,已是子时了。”</p>

司马朗将粥放在案角,叹息道:</p>

“自入蜀以来,你每日寅时起、三更眠。”</p>

“这般拼命,身子如何吃得消?”</p>

司马懿头也不抬,笔锋在竹简上沙沙作响。</p>

“兄长不必忧心。”</p>

司马朗皱眉,伸手按住竹简,沉声:</p>

“昔日在河内时,你常言‘大事当徐徐图之’。”</p>

“如今却似换了个人,连用饭都草草了事——”</p>

“河内?”</p>

司马懿猛地掷笔,墨汁溅在袖上如血点斑斑。</p>

他抬头时,眼中竟有血丝密布,嘶声吼道:</p>

“我司马氏四百年簪缨世族,自高阳氏以降,何曾受过这般奇耻大辱?”</p>

“李翊狗贼屠我司马氏满门之时,可曾想过‘徐徐’二字?”</p>

他声音嘶哑,手指深深掐入案木,“他的刀可快得很呐!”</p>

“叔父、三弟、四弟、幼弟……连襁褓中的侄儿都……”</p>

话到嘴边,司马懿已是泣不成声。</p>

四百年的望族,一夜之间从历史上抹去。</p>

偏偏还断在司马懿这代人手中。</p>

这对于司马懿而言不单单是奇耻大辱那么简单,那是死后都无颜下黄泉见列祖列宗的!</p>

所以,司马懿早就已经死了。</p>

自司马氏灭亡于他手时,他的心便彻底死了。</p>

眼下的他,万念俱灰,只剩下一个念头——</p>

报仇!报仇!还是报仇!</p>

益州虽有天府之富,但相较于大汉到底是国小。</p>

司马懿如此夙兴夜寐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他的国家变得更强大。</p>

只有魏国强大了,将来的某一天,他才有机会找李翊复仇。</p>

当然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p>

那就是相较于兄长司马朗倍受曹操喜爱重用,司马懿本人是不怎么受曹操待见的。</p>

为此,司马懿只能更加努力的工作,希望能够向曹操证明自己。</p>

如果不依附曹操,那普天之下已无任何一个人能助他复仇了。</p>

不然的话,是靠江东孙权,亦或者西凉韩遂?</p>

他们显然都不是成事之辈,唯有依附曹公,还有一丝希望。</p>

司马朗见弟弟指节发白,忙按住他肩膀,柔声宽慰道:</p>

“仲达,冷静!”</p>

“如今齐国强大,报仇不是一日可成。”</p>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当然,此仇必报!”</p>

“但在那之前,仲达也需养好身子。”</p>

“如日损身体,何以做伍子胥?”</p>

司马懿笑道:</p>

“兄长既以伍子胥为例,其过韶关能够一夜白头。”</p>

“今我司马懿宵衣旰食,又岂会不如古人?”</p>

话落,司马懿又深吸一口气,犹豫一下,还是放下了笔毫。</p>

“不过,兄长所言极是。”</p>

“报仇之事,急不得。”</p>

他起身踱至窗前,望着院中一株老梅,枝干虬结如龙:</p>

“若非魏王在汉中之战果决狠厉,驱蜀民死守阳平关。”</p>

“又在中原大战时焚毁河南,使刘备不得不耗费钱粮赈济灾民……”</p>

他嘴角浮起一丝冷笑,“焉有今日蜀魏之根基乎?”</p>

有汉中在,考虑到蜀道的艰险,齐人短时间内是不会攻打蜀地的。</p>

而且曹操当年果断焚毁河南良田,迁徙民众。</p>

使得刘备打赢中原之战后,也得到了一块巨大的流血伤口。</p>

他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来整顿河南。</p>

光是恢复河南的生产力就还需要好几年时间。</p>

而要完全恢复至战前水平,以古代的生产效率与人口繁殖速度。</p>

没个十年时间是不可能的。</p>

所以,刘备几年内就不会轻易对蜀地用兵了。</p>

司马朗眉头微皱:</p>

“仲达,你从前可不是这般推崇魏王。”</p>

“此一时,彼一时也。”</p>

司马懿转过身去,烛光在他眸中跳动。</p>

“成大事者,当如魏王般杀伐果断。”</p>

“昔日我司马氏就是太过持重,才会……”</p>

他话音一顿,袖中拳头攥得发白。</p>

司马朗叹息:</p>

“魏王虽雄才大略,却始终未授你兵权。”</p>

“然我诸兄弟之中,唯有仲达你最能用兵。”</p>

当然,现在我们也没几个兄弟就是了。</p>

“无妨。”</p>

司马懿淡淡的说道:</p>

“因我与世子交好,魏王难免猜疑。”</p>

“但如今魏王既立了丕公子为世子……”</p>

他忽然压低声音,回头看向大哥,“来日方长。”</p>

窗外一阵风过,梅枝“咔”地折断一截。</p>

司马懿随手拾起断枝把玩。</p>

“蜀地虽得数年太平,却不可松散懈怠。”</p>

“刘备毕竟有李贼为辅,此人虽然可恨,但确实天纵奇才。”</p>

“如今其出任了内阁首相,总揽全国军政,再无一丝顾虑。”</p>

“真可谓是鸟上青天,鱼入大海,不受羁绊矣。”</p>

“我担心以李贼之天纵奇才,有他辅佐,刘备用不了三五载便能整顿好河南。”</p>

“届时齐人便有余力西顾了!”</p>

“这……仲达是否过于高看了那李翊?”</p>

司马朗忍不住发问。</p>

“此人虽然奇才,但毕竟不是神仙。”</p>

“一方之地的发展,那都是需经年累月的。”</p>

“李翊再是经纬大才,总不能违逆天道罢?”</p>

司马懿苦笑一声,叹道:</p>

“兄长你难道忘了?”</p>

“李翊狗贼可是能够让幽州这种苦寒之地,实现自给自足的人。”</p>

“这可是两汉四百年来,都未曾做到的事。”</p>

“再有其所制之曲辕犁、木牛流马都是改善民生的利器。”</p>

“在这个人身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p>

“我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极其可怕、强大的对手。”</p>

司马朗陷入了沉默。</p>

他凝视着弟弟消瘦的面容,终是开口:</p>

“既如此,仲达已知时局暂安,此后当作何打算?”</p>

司马懿指尖轻敲案几,目光沉冷如渊:</p>

“当趁此天赐良机,励精图治,强我大魏。”</p>

他取出一匹蜀锦出来,交给司马朗看。</p>

“兄长且看,蜀地生产的锦缎,质地远胜他郡。”</p>

“刘璋在时,却不能用。”</p>

“以弟观之,此物价比黄金。”</p>

“若能够广设锦官,岁入可增百万钱。”</p>

“明日,吾便上表魏王,请扩建织坊。”</p>

司马朗长叹一声:</p>

“我河内司马氏,如今唯剩你我二人……”</p>

他伸手按住弟弟青筋凸起的手背。</p>

“然只要血脉尚存,复兴可期。”</p>

“仲达,切莫太过劳神。”</p>

“兄长宽心。”</p>

司马懿垂眸掩去眼中寒光,语气却温和似水,“弟自有分寸。”</p>

次日,魏王宫。</p>

铜雀灯影摇曳,曹操斜倚王座,指尖捻着一枚新铸的“景元钱”。</p>

铜色青亮,轮廓分明。</p>

他将钱币弹向案几,“叮”的一声脆响回荡殿中。</p>

“刘备新铸此景元钱,一钱当十钱。”</p>

“在全国各地发行,最近也是有蜀人在国中交易,孤才得知此事。”</p>

“正好,如今蜀地亦缺铜矿。”</p>

“公等以为,此景元钱法,是否可以用在蜀地?”</p>

阶下刘巴拱手出列:</p>

“大王,臣观刘备以新钱易旧币,百姓苦其兑换之苛。”</p>

“今我蜀魏亦当铸新钱,可倍之。”</p>

“以一钱当百钱,以解铜荒。”</p>

治中从事彭恙急忙谏道:</p>

“诶!不可!”</p>

“昔董卓铸小钱,致谷一斛至钱数百万。”</p>

“若行此策,恐民怨沸腾!”</p>

曹操未语,他也担心此事,但又很想做成此事。</p>

因为刘备发行景元钱,是为了重整国家经济。</p>

此前汉朝遭逢乱世,又经历董卓的小钱蹂躏,货币系统相当混乱。</p>

凭心而论,曹操也是想重新整塑一下蜀地的经济的。</p>

但也的确担心会惹出一系列的民怨起来。</p>

毕竟蜀地百姓可不是河南百姓那样,可以随便放弃的。</p>

他是指着当地百姓立足生存的。</p>

曹操目光扫过默立末位的司马懿:</p>

“仲达,汝素来多智,以为如何?”</p>

司马懿整袍出列,拱手应答道:</p>

“臣以为,铸大钱不过剜肉补疮。”</p>

“蜀地真正的宝藏……”</p>

他取出一匹流光溢彩的织品,“在此!”</p>

满殿目光顿时投去,原来是一匹蜀锦。</p>

“昔刘璋暗弱,坐拥锦官城却岁贡不过千匹。”</p>

司马懿声音渐昂,“若扩织坊至三千张,精选巴渝巧匠,则岁出十万匹。”</p>

“此能够大益国家收入,臣恳请魏王举之。”</p>

关于蜀锦的地位,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点评过了,叫——</p>

“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p>

在诸葛亮看来,蜀锦是蜀汉的一座金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

他认为刘璋管理蜀地水平不佳,在推行蜀锦方面乏善可陈。</p>

很多工作刘璋都没有做到位。</p>

只要是稍微有点远见的政治家,都能意识到蜀锦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p>

它将会是蜀地创造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p>

司马懿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寻得一个合适的时机后,将发展蜀锦产业的想法说出。</p>

“若能够使蜀锦大量生产。”</p>

“便能使官俸半锦半钱,使锦价自稳。”</p>

“军饷亦可以锦代饷,商税许锦抵纳,则四方商贾辐辏。”</p>

司马懿提出的观点,就是希望打造一个“锦本位”的货币系统。</p>

通过让直百钱与蜀锦直接挂钩,那样一来,便使得“直百钱”获得了信用价值。</p>

同时,通过让蜀锦直接作为官俸、军饷发放,便能巩固其在蜀地的“锦本位”地位。</p>

“荒谬!”</p>

只见彭恙拂袖而出,厉声道:</p>

“蜀地本狭,若弃农桑而逐锦绣,岂非舍本逐末乎?”</p>

秦宓亦出列附和:</p>

“昔管仲治齐,首重五谷。”</p>

“李悝为魏文侯尽地力之教。”</p>

“今我蜀魏地不过三郡,民不过百万。”</p>

“若再驱民织锦,田畴荒芜。”</p>

“他日刘备举兵来伐,我等何以拒之?”</p>

殿中文武闻言,多有窃窃私语者。</p>

曹操坐于王座,目光深沉,未置可否。</p>

司马懿不急不躁,待二人言毕,方缓步出列,拱手道:</p>

“彭公、秦君所虑,诚为老成谋国之言。”</p>

“然——”</p>

司马懿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册,徐徐展开:</p>

“此乃细作所探,李翊治幽州之策。”</p>

“渔阳郡置牲畜之市,立期货之约。”</p>

“牧民不辍放牧,商贾不废转运,而府库岁入反增三倍。”</p>

要打败自己的敌人,就得先了解自己的敌人。</p>

这些年,司马懿一直在了解李翊的方方面面。</p>

细致到李翊做事的每一个行动逻辑,他都要去分析解读。</p>

去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做?</p>

然后再举一反三,如果把自己换到他这个位置上,自己又该怎么做?</p>

幽州的经济奇迹,无疑是李翊政治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p>

这也是令天下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环。</p>

李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p>

他的行为逻辑是那么的反常识,可偏偏使得幽州实现了自给自足。</p>

司马懿也好奇,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选择去鄙夷、质疑。</p>

恨自己的敌人,也要尊重自己的敌人。</p>

司马懿花费大量时间去专研李翊治幽州的思维逻辑。</p>

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p>

那就是,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是并不冲突的!</p>

长期一来,统治者们都普遍认为人们只要去经商,就会导致耕田的人变少。</p>

而商人又大多精于算计,远不如农民老实听话。</p>

所以统治者们大多选择重农抑商,不太希望商人能够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花光两万亿,老板们求我别再创业

安之何处

抱歉,我也是皇帝!

映山时光

拜金樊胜美,孟宴臣偏要宠

希暖十月

崽崽三岁半,全皇朝跪求她登基

大鱼.

足球:国足开除,奖励远射必进卡

不正不

蛇君独宠,渣男全家还敢吃绝户?

第一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