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5章 魏国出了个百年奇才,正是相爷敌手,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魏国出了个百年奇才,正是相爷敌手?

六年前,一个不寻常的冬天。</p>

寒风如刀,割裂着中原大地。</p>

一支蜿蜒数十里的队伍正缓慢向西行进,马蹄声、车轮声与百姓的啜泣声交织在一起。</p>

这是曹操输掉中原大战前,下令曹军携军民向益州迁徙的悲壮队伍。</p>

队伍中,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少年紧紧攥着母亲的手。</p>

“母、母亲,我、我们何时能到蜀地?”</p>

少年问道,声音因寒冷而微微发颤。</p>

邓母紧了紧身上单薄的衣衫,轻抚儿子的头顶:</p>

“孩子,且忍耐些。”</p>

“很快我们就到蜀地了,千万别掉队。”</p>

“否则我们也会跟其他人一样,被官军杀害的。”</p>

“官、官军为什么要这样做?”</p>

少年不解地问。</p>

“……唉,听说是曹公不想把河南的百姓,留给玄德公。”</p>

“所以要将我等尽数迁走。”</p>

“这会是我们最后一次搬家吗?”</p>

少年本是荆州南阳人,是新野大族。</p>

可惜他幼年丧父,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p>

此前曹操入主荆州时,就曾专门将南阳的民众迁到汝南来。</p>

如今曹操说是要为中原大战做准备,再次将他们西迁。</p>

“谁知道呢?”</p>

母亲叹了口气,“我们这样的平头百姓,还不是官府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p>

“不过是无根的野草,漂浮的浮萍罢了。”</p>

少年一愣,望向四周。</p>

只见百姓扶老携幼,面色憔悴。</p>

有老者不堪跋涉倒在路边,立刻被兵士拖至一旁。</p>

有孩童哭喊着饥饿,却只能得到半块粗粝的干粮。</p>

他的眉头深深皱起,心中暗自发誓:</p>

“他日若得志,必不做那任人欺凌之徒。”</p>

“王侯公卿,必有我之一席!”</p>

少年立下壮志,发誓无论如何都要活着到蜀地。</p>

只有活着,才有希望。</p>

而少年的名字叫做邓艾。</p>

数月跋涉,邓艾一家终于随屯田民抵达了益州广汉郡的什邡县。</p>

此地虽不及中原富庶,却也山清水秀,适宜耕作。</p>

“从今日起,尔等便在此屯田,为魏公养兵积粮!”</p>

负责安置的军官高声宣布,随即分发简陋的农具与种子。</p>

邓家分得一片贫瘠土地和一间摇摇欲坠的茅屋。</p>

邓母不辞辛劳,白天耕作,夜晚仍坚持教邓艾读书写字。</p>

“士载,我邓氏虽家道中落,然诗书传家不可废。”</p>

“你父早逝,为娘只望你能重振门楣。”</p>

邓母常如此教诲。</p>

邓艾天资聪颖,尤其对兵书战策兴趣浓厚。</p>

每当放牛时,他便坐在山坡上研读《孙子兵法》,并实地观察地形,在心中排兵布阵。</p>

一日,同村少年见他对着山谷指指画画,不禁嘲笑:</p>

“邓结巴,又在做你的将军梦了?”</p>

邓艾闻言并不恼怒,只是淡淡一笑:</p>

“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p>

邓艾便如此这般,穷苦的在蜀地度过了六年时光。</p>

时值章武五年,邓艾年已十八。</p>

因在屯田民中少有的才学,故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p>

只有获得这个推荐,才可以担任典农都尉的佐、干等下级官吏。</p>

以后如有劳绩还可能逐步升迁。</p>

这对于出身卑微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改换门庭的进身之路。</p>

面试之日,他满怀希望地前往县衙。</p>

典农都尉陈康高坐堂上,见邓艾衣衫虽旧却整洁,先有三分好感:</p>

“汝有何才学,可自陈之。”</p>

邓艾深吸一口气,开始背诵《管子》中的农战篇:</p>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p>

然而他越是紧张,口吃便越严重。</p>

陈康皱眉:</p>

“汝虽有才学,然口齿不清,如何传达政令?”</p>

遂任命邓艾为看守稻草的小吏,月俸仅三斛米。</p>

邓艾虽失望,却仍尽职尽责。</p>

他管理的草场井井有条,甚至改良了储存方法,使稻草不易霉变。</p>

同僚笑他多事,他却说:</p>

“治……治大国如……如烹小鲜,小……小事不……不苟,大……大事方能……能成。”</p>

一日,邓艾正在草场记录出入数量,忽闻远处传来马蹄声。</p>

抬头望去,只见十余骑簇拥着一辆马车缓缓而来。</p>

为首者约四十余岁,面容清癯,目光如炬。</p>

“此乃司马将军巡视屯田,还不速速迎接!”</p>

随行军官高声喝道。</p>

邓艾连忙整理衣冠上前行礼。</p>

司马懿下马查看草场,见账目清晰,稻草堆放有序,不禁问道:</p>

“此为何人所管?”</p>

邓艾上前一步:</p>

“回……回将军,是……是下吏邓……邓艾。”</p>

司马懿见他口吃,初不在意,正欲离去。</p>

忽见邓艾腰间别着一卷竹简,露出“兵法”二字,顿时来了兴趣。</p>

“汝读兵书?”</p>

邓艾眼睛一亮,司马懿可是魏国的重臣。</p>

若能得他赏识,自己便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连忙说道:</p>

“回将军,下……下吏自幼喜……喜读兵书。”</p>

“尤……尤其对地……地形险要有……有所研究。”</p>

邓艾几乎是公认的三国后期军事第一人。</p>

他倒霉就倒霉在,</p>

在他大放异彩之前的历史,实在是太过精彩,以至于人们时常把他忽略。</p>

而当曹孙刘、诸葛孔明等人物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后。</p>

就更少有人关注邓艾、姜维、羊祜、陆抗等同样杰出的后辈们了。</p>

其中,邓艾是唯一一个二十年军旅生涯,没有任何败绩的将领。</p>

而“偷渡阴平”这样比肩韩信“暗度陈仓”的生涯杰作,也仅仅只是邓艾军事生涯的冰山一角。</p>

像这样的战绩,邓艾还能拿出好几个来。</p>

所以把邓艾放在整个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水平都是能名列前茅的。</p>

而邓艾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那是因为他遇着了一位贵人——</p>

司马懿被邓艾的口吃引起了注意,而对他懂军事这个特点又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示意他继续。</p>

邓艾指向远处山脉:</p>

“如……如此地地形,若……若在此处设……设伏,可……可阻数倍之……之之敌。”</p>

他虽口吃,言辞却极有见地。</p>

司马懿越听越惊,当即命人取来地图,让邓艾指画。</p>

邓艾毫不怯场,将什邡周边山川形势、攻守要点一一阐明,见解独到。</p>

“蜀中竟有如此奇人?”</p>

司马懿大为震惊,对邓艾的才能又惊又喜。</p>

“吾观汝虽口不能言,然胸中自有甲兵十万!可愿随吾入府为掾属?”</p>

邓艾大喜,跪拜道:</p>

“艾……艾蒙将军不……不弃,敢不……不效犬马之……之劳!”</p>

未过多久。</p>

邓艾又被司马懿提拔为了典农校尉。</p>

时值曹操枝江兵败回返成都。</p>

当即召集群臣,商议屯田事宜。</p>

因为此次出征,也是曹操的一次对外试验。</p>

他想想看看自己打出去,会面临哪些问题。</p>

果不其然,粮草问题成了制约魏军出征的第一大难题。</p>

尤其是在司马懿推广蜀锦,大量的百姓开始种桑养蚕,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蜀地的农业发展。</p>

曹操必须趁着自己还有精力,整顿魏国的农业。</p>

“如今中原尽失,兵粮匮乏。”</p>

“刘备则据荆州、关中,虎视眈眈。”</p>

“我等若不尽快积蓄粮草,训练精兵,恐难久持。”</p>

“故孤有意在国内进行屯田。”</p>

“公等有何人选?”</p>

枣祗的病逝,如折曹操一臂。</p>

这位汉末t0级别的农业专家,没能陪曹操走到最后。</p>

这令曹操悲痛不已。</p>

有他在时,至少曹操目前没出现过缺粮的情况。</p>

如今迁移至蜀地,枣祗的离世,使这个问题变得愈发严重。</p>

司马懿出列,拱手道:</p>

“大王,益州虽沃野千里,然水利不兴,漕运艰难,军粮转运耗费甚巨。”</p>

“臣举荐一人,可解此困。”</p>

“哦?”曹操抬眼,“何人?“</p>

司马懿乃拱手道:</p>

“典农校尉邓艾,字士载。”</p>

“此人虽口吃,然精通农战之法,曾献策改良屯田。”</p>

“臣欲举荐于大王久矣,今正值用人之际。”</p>

“若能使其巡视东南,必能提出良策。”</p>

曹操沉吟片刻,道:</p>

“邓艾就是那个连升三级的官员?”</p>

“罢了,既然你如此力荐,孤且给他一个机会。”</p>

“便命他前往成都、武阳、江阳一带考察,拟定屯田之策。”</p>

邓艾领命,即刻启程。</p>

他自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p>

经武阳,至江阳,沿途考察山川地势、农田水利。</p>

一日,邓艾立于岷江之畔,见江水滔滔,而两岸农田却因缺水而荒芜。</p>

不仅暗叹:</p>

“天府之国,竟因水利不修,良田废弛,岂不可惜?”</p>

随行官吏问道:“邓校尉可有良策?“</p>

邓艾遥指岷江,道:</p>

“昔……昔李冰修都江堰,使、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p>

“今……今我魏国据蜀,却未能善用此水。”</p>

“若能开凿……凿河渠,引水灌溉。”</p>

“则、则荒地可变良田,军粮可增数倍。”</p>

他又沿涪水而行,见运输军粮的兵卒疲惫不堪,皱眉道:</p>

“蜀……蜀道艰难,运粮之兵竟占去半数军力,耗费巨大。”</p>

“若能疏通漕运,使……使粮船直抵成都,则可省去大半人力。”</p>

回成都后,邓艾便连夜著书。</p>

写就《济河论》,详细阐述屯田之策。</p>

翌日,曹操召集群臣议事,邓艾奉书进言:</p>

“大大王,臣巡视东南,察蜀中利弊。”</p>

“今今今献《济河论》,请……请大王过目。”</p>

曹操接过竹简,细细阅读。</p>

邓艾立于殿中,虽口吃,然言辞铿锵:</p>

“蜀……蜀中土地肥沃,然水少难溉,致使使使良田荒废。”</p>

“臣以为,当开凿河渠,引岷江、涪水灌溉,使荒地变沃土。”</p>

“再于、于广汉、蜀郡设军屯,兵民共耕。”</p>

“既、既可积粮,又可戍边。”</p>

“此、此两全之策也。”</p>

曹操点头:“详细说来。”</p>

邓艾继续道:</p>

“成、成都平原,可屯兵二万,涪水以南屯兵三万。”</p>

“按十之二轮休,常保四万兵力,边耕边守。”</p>

“若、若遇丰年,收成可比西部多三倍有余。”</p>

“扣除军民耗费,每年可得百万斛军粮不止。”</p>

“不、不消五六年时间,成都可积粮千万斛,足以供十万大军两年之用!”</p>

群臣闻言,皆露惊色。</p>

邓艾针对屯田的见解,竟与枣祗之谋不谋而合。</p>

历史上的邓艾,</p>

曾在淮水流域挖掘了三百多里长的水渠,灌溉农田二万顷。</p>

从而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p>

由于淮水流域的水利和军屯建设得到飞速发展,魏国在东南的防御力量也大大加强。</p>

每当东南有战事,魏国大军便可乘船而下。</p>

直达江淮,军费、粮食都绰绰有余,又消除了水害。</p>

成了吴国永远的噩梦。</p>

而邓艾的屯田才能,也才是真正奠定他历史地位的因素之一。</p>

因为三国最不缺的就是军事专家。</p>

而邓艾军事虽然优秀,但却又做不到碾压同时代那些金字塔顶端的前辈、后辈。</p>

可邓艾的屯田才能,几乎是t0一档。</p>

这就太难得了。</p>

使得后世很多人认为邓艾的才能,是可以跟诸葛亮、曹操比肩的。</p>

“邓士载之策,正合孤意。”</p>

曹操缓缓合上竹简,对邓艾的主张赞赏有加。</p>

他的理论远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p>

曹操看得出,邓艾是有机会为魏国在蜀地积累大量粮草的。</p>

司马懿见此,亦出列赞道:</p>

“邓校尉之策,不仅可解军粮之困,更能省去转运之劳,实乃长远之计也。”</p>

“唯大王察之。”</p>

作为邓艾的举主,司马懿于公于私都会力荐邓艾。</p>

“嗯。”</p>

曹操当即下令:</p>

“即日起,命邓艾总领东南屯田之事。”</p>

“开凿河渠,广设军屯。”</p>

“务必五年之内,积粮千万斛!”</p>

邓艾领命,即刻调集军民,开凿河渠。</p>

他亲自勘测地势,规划水道。</p>

使岷江之水引入成都平原,灌溉万亩良田。</p>

蜀中百姓起初不解,抱怨劳役繁重。</p>

邓艾便亲自下田,与民同劳,并解释道:</p>

“今日之苦,乃为明日之福。”</p>

“待河渠修成,农田得溉,收成倍增,尔等再无需忍饥挨饿。”</p>

就在邓艾等人的努力下。</p>

魏国河渠初成,荒田得水,稻谷茁壮。</p>

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p>

不表。</p>

……</p>

洛阳,相府。</p>

夜色如墨,书房内烛火摇曳。</p>

李翊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庭院中那株松树,枝干在月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p>

“父亲唤我?”</p>

李治推门而入,见父亲背影如山岳般沉重,心头忽地一紧。</p>

李翊未转身,声音冷峻:</p>

“今日宴请诸将,锦缎之事,你可知错?”</p>

李治瞳孔微缩,随即强自镇定:</p>

“父亲如何知晓?”</p>

“休管我如何知晓!”</p>

李翊猛然转身,袍袖带起一阵寒风。</p>

“你年方十五,便学人玩弄权术,可知政治并非儿戏?”</p>

“年轻人,你还嫩得很呐!”</p>

“就你这个年纪,你玩的明白嘛!”</p>

李翊震怒,嘶声大吼。</p>

他眼中寒芒如剑,刺得李治都不由后退半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花光两万亿,老板们求我别再创业

安之何处

抱歉,我也是皇帝!

映山时光

拜金樊胜美,孟宴臣偏要宠

希暖十月

崽崽三岁半,全皇朝跪求她登基

大鱼.

足球:国足开除,奖励远射必进卡

不正不

蛇君独宠,渣男全家还敢吃绝户?

第一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