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年少莫愁前路险,等闲逆水寒关,更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6章 年少莫愁前路险,等闲逆水寒关,更,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管辂大笑,“天意早定,世子何必忧心?”</p>
“若世子非要追问,那在下只能赠世子四个字——‘守拙藏锋’。”</p>
正踌躇间,管辂已起身送客:</p>
“夜已深,世子请回吧。”</p>
曹丕会意,从怀中取出一袋金珠:</p>
“区区薄礼,聊表谢意。”</p>
管辂却将金珠推回:</p>
“山野之人,要这些阿堵物作甚?”</p>
说罢,竟自转身入内,留下曹丕独立中庭。</p>
夜风微凉,曹丕立于廊下,目送管辂的身影消失在街角。</p>
身后,心腹谋士吴质趋步上前,低声道:</p>
“世子,大王命八百里加急传令曹将军,是否即刻遣使?”</p>
曹丕目光幽深,指尖轻轻摩挲着腰间玉佩,沉吟不语。</p>
吴质一愣,见曹丕不语,接着说道:</p>
“军情紧急,若迟了,恐误大事。”</p>
曹丕忽而冷笑:</p>
“季重以为,子孝此战若胜,于国于孤,孰利孰弊?”</p>
吴质闻言,神色一凛,不敢轻答。</p>
曹丕负手望向夜空,声音低沉:</p>
“诸叔父拥兵自重,父王在时尚能制衡。”</p>
“若他日”</p>
话未尽,却已透出深意。</p>
吴质会意,试探道:</p>
“世子之意是”</p>
曹丕转身,目光锐利如刀:</p>
“传令可发,然父王口谕需略作调整。”</p>
他取过竹简,亲自提笔,笔锋在简上沙沙作响。</p>
写罢,交予吴质,“照此传达,一字不可易。”</p>
吴质接过细看,只见书信内容虽然也是催督曹仁赶快支援上庸。</p>
但却又将“尽力而为”的意思给隐去了。</p>
形成歧义,仿佛在暗示曹仁上庸乃东三郡门户,关乎国运。</p>
王命尔不惜代价,务必克之似的。</p>
吴质额角渗出细汗,低声道:</p>
“世子,此令”</p>
曹丕冷然截断:</p>
“父王忧心国事,孤身为人子,自当分忧。”</p>
“曹将军乃国之栋梁,必能体会父王苦心。”</p>
吴质不敢多言,只得躬身:</p>
“臣这就去办。”</p>
曹丕算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比较奇葩的皇帝了。</p>
他是极为罕见的,同时砍掉皇权三条大腿的皇帝。</p>
这三条大腿是:宗室、外戚、宦官。</p>
其中,宗室对拱卫皇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p>
但曹丕不知抽了什么疯,防范宗室比防范外姓大臣还要厉害。</p>
他宁愿相信外姓人,也不愿相信自家人。</p>
对待宗室——尤其是近支宗室,可以用严苛来形容。</p>
曹氏诸王在此原则下,简直动弹不得。</p>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等到高平陵之变时。</p>
曹魏远支宗室中,能够寄以重任的人已经凋亡殆尽。</p>
剩下的人,完全起不到相应的支撑作用。</p>
宗室成员不管在个体上还是在整体上,都没有能力胜任当时复杂的环境和变局。</p>
从曹叡托孤于曹爽时的纠结,再到曹爽在高平陵之变的拙劣表现。</p>
以及后来曹魏皇室对于司马氏的反抗,几乎都没有远支宗室的任何身影。</p>
而这些人,在制度设计中,本来应该是国家的支柱。</p>
都说魏晋朝是给世家大族卖钩子。</p>
但至少在曹操一代,他还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底线。</p>
那就是重用夏侯曹,通过扶持宗室来与世家形成抗衡。</p>
使得国家大权不至于完全落入世家大族手中。</p>
即便曹操到了川蜀,让渡了部分权力给本土豪族,这个原则依然不可撼动。</p>
可曹丕的想法不一样。</p>
他认为这些叔叔伯伯、掌握了国家的主要权力。</p>
他必须扶持自己的心腹起来,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p>
为此他不惜把权力大量让渡给世家。</p>
自废武功,废掉了不少曹氏宗族。</p>
如果问,司马懿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崛起的。</p>
那毫无疑问,就是在曹丕一朝开始壮大的。</p>
曹操推行“唯才是举”,其实就是变相的打压世家。</p>
而曹丕为了更好地投入世家怀抱,推出九品中正制这种有利于士家的制度。</p>
正因为有利于士家,所以曹丕才更好将之拉拢,收买人心。</p>
待吴质退下后,曹丕独自立于庭中,夜风吹动袍角。</p>
他望着星空,攥紧拳头,指甲深深掐入掌心:</p>
“诸叔父子建”</p>
“莫怪子桓心狠,我这么做都是为了我大魏的江山社稷着想。”</p>
……</p>
(此为上庸三郡图)</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