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刘备:朕不想当高祖,也不想让阿斗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7章 刘备:朕不想当高祖,也不想让阿斗,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备:朕不想当高祖,也不想让阿斗当汉文帝
洛阳,春深似海。</p>
宫墙内的梨花开得正盛,如雪般覆盖了飞檐翘角。</p>
微风过处,花瓣纷扬,落在太极殿前的青石板上。</p>
几只黄鹂在枝头跳跃,啼声清脆,为这庄严的宫阙添了几分生气。</p>
刘备此时已从河南巡县回来了,历时将近三月。</p>
他心情大好,不仅仅是因为河南民生恢复的很好。</p>
更重要的是,他乐见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把封地治理的井井有条。</p>
尤其是梁王刘理,年纪轻轻,表现得十分出色。</p>
这令身为父亲的刘备,感到十分地欣慰。</p>
此刻,他正在后花园的凉亭中,面前摆着一张紫檀木案几。</p>
几上陈列着几样西域进贡的珍馐——</p>
一盘晶莹剔透的葡萄,一碟蜜饯无花果,还有一壶葡萄酒。</p>
身后两名宫女执扇轻摇,送来阵阵凉风。</p>
“陛下,李相求见。”</p>
内侍轻步上前,躬身禀报。</p>
刘备正拈起一颗葡萄放入口中,闻言微微颔首:</p>
“宣。”</p>
不多时,李翊身着紫色官袍,步履稳健地穿过花径而来。</p>
行至亭前,整肃衣冠,深深一揖:</p>
“臣翊参见陛下。”</p>
刘备抬眼望去,脸上露出笑意:</p>
“子玉来了,不必多礼。”</p>
“来,陪朕坐坐。”</p>
他指了指对面的席位,“尝尝这西国的葡萄,甚是甘甜。”</p>
李翊再拜谢恩,方入席而坐。</p>
他见刘备神色愉悦,心下稍安,却也不敢贸然提及政事。</p>
只顺着刘备的话道:</p>
“臣闻西域葡萄自张骞通西域后传入中原,然品质终不及原产地。”</p>
“陛下今日所享,想必是龟兹国新贡?”</p>
“正是。”</p>
刘备点头,将琉璃盘向李翊推了推。</p>
“子玉也尝尝。”</p>
“朕记得你曾言,治国如品葡萄,不可急功近利,需待其自然成熟。”</p>
“此言甚美。”</p>
李翊恭敬地取了一颗,细细品味,道:</p>
“甘而不腻,汁多核小,确是上品。”</p>
他转念一想,曹丕就很喜欢吃西域进贡过来的葡萄。</p>
葡萄串几乎不离手的。</p>
但西域诸国,一般都是向中原政权朝贡。</p>
曹丕这辈子怕是没这口服了。</p>
刘备闻言大笑:</p>
“子玉此言,倒令朕想起当年在徐州最艰难时,连寻常瓜果都难得一尝。”</p>
“如今坐拥天下,反倒怀念起那段清贫岁月来。”</p>
他目光悠远,似在回忆往昔。</p>
李翊察言观色,见刘备心情甚佳,便斟酌着开口道:</p>
“陛下仁德,天下归心。”</p>
“今年年初,臣奉诏随驾巡视河南诸县。”</p>
“见百姓安居,市井繁荣。”</p>
“较之章武初年,已是大不相同。”</p>
刘备心念一动,当下已猜到李翊来此的目的了。</p>
“是啊,河南诸县已复旧观。”</p>
“洛阳城外,阡陌交通,鸡犬相闻。”</p>
“城内商贾云集,百工竞巧。”</p>
“尤其颍川、汝南等地,学堂复兴,士子诵经之声不绝于耳。”</p>
“百姓皆言,朝廷仁政,方有今日太平。”</p>
“朕每闻此语,亦是感慨万千。”</p>
说着,面露欣慰地看向李翊,表扬道此:</p>
“此乃众卿之功也。”</p>
“朕只是顺应天命,不敢独贪这参天之功。”</p>
言罢,举杯轻啜一口葡萄酒。</p>
李翊见话题已近正事,便顺势言道:</p>
“陛下圣明,臣今日觐见,正为商讨伐吴事宜。”</p>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奏章,双手呈上。</p>
“益州密报,曹魏境内南蛮复叛,攻占键为、朱提数郡。”</p>
“曹丕调兵遣将,疲于应付,短期内无力北望。”</p>
刘备接过奏章,却未立即展开,而是放在案几一角,淡淡道:</p>
“南蛮反叛之时,朝中早有计较,南中叛得倒也快。”</p>
“子玉之意是?”</p>
李翊深吸一口气,直言道:</p>
“臣以为,此乃天赐良机。”</p>
“魏国既困于南蛮,吴国孤立无援。”</p>
“我大汉正当兴兵伐吴,一举平定东南!”</p>
亭中一时寂静,唯有风吹花瓣落地的细微声响。</p>
刘备凝视着杯中酒液,良久方道:</p>
“子玉啊,朕知你心系天下,然河南初定,民生尚需休养。”</p>
“此时兴兵,恐非良策。”</p>
“陛下此前巡行河南之时,也看到了那里的民生。”</p>
李翊拱手道,“虽仍不及当年之盛,但已基本复了旧观。”</p>
“国家的军粮储备还算充足。”</p>
“且我军养精蓄锐多年,将士求战心切。”</p>
“若错失此机,待魏国平定南蛮,吴魏再结盟好,则我大汉又将陷入两面受敌之境。”</p>
“岂不闻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p>
刘备闻言,站起身来。</p>
走到一株盛开的梨花前,轻抚花瓣。</p>
“花开花落,人生几何?”</p>
“朕若能在有生之年见天下归一,倒不失在人间走一遭。”</p>
“只是有些事,即便是子玉你也不会明白的。”</p>
李翊亦起身,深深一揖:</p>
“陛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p>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p>
“今曹魏内乱,吴国势孤,乃天赐良机。”</p>
“今日失之,悔之无穷矣。”</p>
刘备转过身来,凝视李翊良久,忽然笑道:</p>
“子玉啊子玉,世人皆道朕固执倔强。”</p>
“现在看来,你比朕固执的多。”</p>
他走回案几前,拿起那杯未饮尽的葡萄酒,一饮而尽。</p>
“好!子玉今日三番五次来谏朕,朕若再不允。”</p>
“倒显得朕不纳忠言了。”</p>
“明日早朝,便与众卿商议伐吴之事吧。”</p>
李翊长舒一口气,道:</p>
“既如此,臣这便下去准备相关事宜。”</p>
刘备扶起李翊,温言道:</p>
“不急。”</p>
“今日春光正好,陪朕再饮几杯。”</p>
李翊从之,坐下陪刘备简单喝了几杯。</p>
……</p>
次日,早朝。</p>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刘</p>
“众卿可有本奏?”</p>
刘备声音平静,目光扫过群臣。</p>
李翊手持玉笏,稳步出列:</p>
“臣有本奏。”</p>
刘备微微颔首,“讲。”</p>
李翊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p>
“昨日臣与陛下议及伐吴之事。”</p>
“今曹魏困于南蛮,吴国孤立无援,实乃天赐良机。”</p>
“臣请陛下决断,兴王师,伐东吴,争取早日一统天下!”</p>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骚动。</p>
刘备不动声色,只是轻轻敲击案椅,目光扫过群臣问:</p>
“众卿以为如何?”</p>
话音刚落,</p>
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清瘦的官员便急步出列:</p>
“臣以为不可!”</p>
众视之,乃京兆尹杜畿也。</p>
杜畿,字伯侯。</p>
出身于京兆大姓的杜氏。</p>
此人颇有才干,为政有道。</p>
既宽惠爱民,又清静无为。</p>
地方政绩极为出色。</p>
没过几年便被升任到了洛阳当京兆尹了。</p>
杜畿持笏正色谏道:</p>
“我朝新立不过六载,河南、关中初定,民生尚需休养。”</p>
“此时兴兵,恐非良策。”</p>
宗正刘琰紧随其后:</p>
“杜公所言极是。”</p>
“吴据长江天险,水军强盛。”</p>
“我朝虽据淮南、荆州,然水军实力尚不足以灭吴。”</p>
“若强行征调民夫建造战船,必致民怨沸腾。”</p>
太常羊衜也出列附和:</p>
“陛下,臣观天象,今岁不宜兵事。”</p>
“且孙氏据江东已历三世,百姓归心。”</p>
“强行征伐,恐违天和。”</p>
一时间,朝堂上反对伐吴的声音愈来愈多。</p>
好像此时出兵,便是有伤天和、人和似的。</p>
按理来说,灭吴之后,手下人也能跟着得到封赏。</p>
这应该是一件皆大欢喜之事,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反对呢?</p>
其实,对于如今的齐汉政权而言,</p>
不论是灭吴也好,灭魏也好,从来都不是军事问题。</p>
而是政治问题。</p>
确切地说,是权力分配问题。</p>
参考一下,历史上的西晋灭吴。</p>
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昭曾定下三年之内灭吴的计划。</p>
可现实却是,吴国足足挺了十七年才被灭掉。</p>
这是为何呢?</p>
难道是因为吴国很强吗?</p>
可当时的吴国,除了陆抗以外,已经没一个像人的了。</p>
甚至还出了赫赫有名的暴君孙皓,使劲折腾百姓。</p>
当时的吴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p>
再看后来晋朝出兵灭吴时,深陷党争内斗,管理一塌糊涂。</p>
结果就这样,还是把吴国给灭掉了。</p>
而且基本上是一路平推。</p>
没错,问题出就出在当时的党争。</p>
司马炎是开国君主里面,威望倒数的存在。</p>
所以他迫不及待地希望灭吴,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威信。</p>
但朝中以贾充、荀勖、裴秀为首的一众大臣全部反对伐吴。</p>
这其实大大出乎司马炎的预料。</p>
因为他也认为,开疆拓土的事对大家都有利。</p>
应该没几个人反对。</p>
结果朝堂半数的大臣都反对,而且还是他老爹一朝的功勋名臣。</p>
司马炎这个刚刚登基的新君,根本就镇不住他们。</p>
有人反对,就有人支持。</p>
除了司马炎这个渴望建立威信的新君之外,以羊祜、杜预、王濬为首的主战派都支持伐吴。</p>
其实你仔细一对比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人员名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端倪了。</p>
没错,</p>
反对伐吴的人,全部是司马昭一朝的开国元勋。</p>
朝中话语权极重,有权有势。</p>
而支持伐吴的人,在当时的朝堂上根本没有话语权。</p>
难以撼动贾充这帮主和派在朝内的影响力。</p>
那么,为什么反对伐吴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p>
那就是贾充这帮人要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p>
如果当真灭了吴国,那么司马炎的威信必然上涨,其皇权必然会进一步巩固。</p>
这对这帮功勋老臣而言,是非常不利的。</p>
而且在灭吴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新人凭借军功上位,获得封赏。</p>
继而从他们这些老油条手里分割利益蛋糕。</p>
甚至搞不好,他们这些老臣还得在新贵面前靠边站。</p>
故而,出于对自己利益的维护。</p>
朝堂上老牌功勋,便要集体反对灭吴。</p>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是西晋才有的。</p>
在人心利益面前,贾充这种人反倒很常见。</p>
他在司马昭面前是一条忠犬,让干啥干啥。</p>
把司马昭熬走了以后,仗着资历,变向欺负一下新登基威望小的小皇帝。</p>
而像李翊这种既得利益者,仍然愿意为了国家民族大义,把格局打开的人其实反而是极少数。</p>
当然,李翊的眼界确实远比朝中许多人要长远的多。</p>
他看得多,想得多,所以也能舍弃很多东西。</p>
但一人之力并非是无穷尽的。</p>
任凭李翊如何努力,也是不可能改变本时代人的历史局限性的。</p>
你不能站在后世者的角度,去批评本时代的人三观。</p>
且换位思考,</p>
又有哪个既得利益者,真正愿意为了大局着想,主动割让自己的利益蛋糕呢?</p>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