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程朱理学,大明的亡国根源
蓝天冰牛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5章 程朱理学,大明的亡国根源,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蓝天冰牛奶,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棣一听陈羽要给自己当保护伞,短暂的错愕之后,当即哈哈大笑起来。
随后便连连附和。
陈羽则摆出一副互诉衷肠的样子,继续洽谈起来,
一时间,
本来还有些板正的谈话,突然就充满了轻松的氛围!
一阵说笑之后,
陈羽喝了一口茶,淡淡的说道:
“老朱,针对开启恩科的好处,我刚才只说了三点,而且也是最为浅显的三点。”
“后面的好处,当然可能说。只不过相较于前三点更加深入,我说了你不一定能够听的懂。”
“但反正说都说了,老朱你要是感兴趣,那我就接着讲;若感觉没意思,咱们也可以聊些别的。”
朱棣听后一愣,脸上的笑容渐渐收了起来。
还有更深层次的好处?
甚至深层次到自己都不一定听得懂。
陈羽这样说,倒是勾起了朱棣的好奇心。
他打起来十二分的精神,开口道:
“陈兄弟,你接着说就行,虽然我听不懂,但我长长见识也行。”
听见老朱的答复,陈羽意料之中的点了点头。
在他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毕竟这段时间陈羽对老朱已经相当了解了。
会不会没关系,能不能听的懂依旧无伤大雅。
只要是关于朝政、是关于国家大事方面,那都是好奇心拉满,想要刨根问底。
美其名曰:
过过‘耳’瘾。
陈羽都已经习惯了,他想了想,站起身来到窗户跟前。
打开,向着外面瞅了瞅。
好家伙,
这些伙计在尊重东家隐私方面,一直都做的很到位。闲暇之余,只要没有自己吩咐,那么绝对不在自己附近晃悠。
就像现在,外面一个人都没有。
那自己说起来,也没那么多顾忌了。
陈羽将窗户关上之后,重新坐回到座位上,淡淡的说道:
“老朱,就猜到你这家伙对国事方面喜欢刨根问底。”
“我可以给你好好说说,只不过,我接下来的话牵扯甚大,你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行,千万不要大嘴巴到处宣扬。”
朱棣点了点头,他虽然能治国,但若让他去参与恩科,还真不一定有信心高中。
陈羽在脑海中酝酿了一番后,缓缓开口说道:
“这一次恩科,乃是减弱甚至消除程朱理学的最佳机会!”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使得朱棣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他当即坐不住了,豁然站起身来,声音也不由自主的加大几分,
“陈兄弟,那可是程朱理学啊!”
“程朱理学建立百年,发展至今若是推翻……可是代表着与天下读书人为敌!”
“而且当年强势的洪武帝尝试对抗过,但都以失败告终!”
陈羽点了点头,确实是强如老朱也没能成功。
程朱理学可以简单的总结为:
存天理,去人欲!
而就是这简简单单六个字,却成为了文官拿捏皇帝的手段之一。
站着天理的角度,对皇帝指手画脚。
皇帝反驳,那就是与上天作对。
皇帝自秦朝始皇帝时期,就被象征为上天的使者。
所以与程朱理学作对,即是与天作对。
但皇帝不可能喜欢有一个人站在身后,告诉皇帝什么叫做踏马的天理,什么叫做按照天理的意思皇帝应该要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甚至贵妃要立谁,皇后谁来当……
这种在思想中存在反抗皇权的做法,尤其对于强势的朱元璋来说,是最不能容忍的。
对此朱元璋采取了反击。
但是这个反击过程,让老朱感到了莫大的阻力。
毕竟程朱理学经过百多年的传播,无论是在思想界还是在基层社会,影响都已经很大了;
最终洪武帝选择了柔和的方式,如删减《孟子》中“民贵君轻”等蔑视君权的言论。
哪怕强如朱元璋,做到这一步后,也要给程朱理学一些甜枣。
事后立马肯定了理学家们,长期以来推动社会自治的努力,还动用国家权力,在全国推广理学家的做法。
比如他下令,对于那些地方上有名望的宗族,经常予以表彰,给予很高的政治荣誉。
在浙江金华下面有个县叫浦江县,当地有一户姓郑的人家,人称“浦江郑氏”,治家有方,在当地很有声望。
朱元璋赐予郑家“江南第一家”的称号,还给他们题写了匾额。
朱棣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有些激动,做了几个深呼吸之后,立马调整了过来。
但身为久居高位的帝王,他如今罕见的有些失态,也是情有可原。
毕竟针对程朱理学,可比实施摊丁入亩难度还要大,简直不可能完成。
再者,他感觉没有必要去做这件事情。
朱棣沉吟了片刻之后,继续说道:
“陈兄弟,程朱理学中的民贵君轻等蔑视君权的言论,已经过删减。”
“如此对待皇权没有什么影响。那么程朱理学说到底也还在皇权的掌控范围之内,既然这样,怎么可能会成为亡国根源?”
陈羽见老朱一副打死都不相信的样子,没有立马反驳。
毕竟当下,程朱理学俨然已成为华夏的信仰。
而这个信仰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天下的各个阶层。
之所以将其定义为华夏的信仰,那就要跟程朱理学的诞生有关了。
唐宋时期,随着门阀制度瓦解、科举制兴起,新兴士大夫阶层崛起,而传统儒学在佛道思想冲击下陷入信仰危机,亟待革新。
在此背景下,北宋程颢、程颐兄弟率先提出“理”为宇宙本源,将儒家伦理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奠定理学框架;
南宋朱熹则进一步构建理一分殊的宇宙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观,并通过《四书章句集注》重构经学体系。
程朱理学融合佛道思辨成果,兼具哲学化、伦理化、世俗化特征,既以严密的理论论证封建秩序合理性,又通过教育与科举渗透民间,最终在元代被确立为官方哲学。
至此,
华夏本土诞生了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庞大信仰体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