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风云变化(六)
竹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6章 风云变化(六),我在废土满级后,穿越荒年当女帝,竹野,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名字都定了,要说阮地对思播等地没有想法,可能吗?
“大理恐怕因此不得不和阮地交际。”那人小声说,“若是阮地依靠川蜀拿下了思播等地,那就可以直入大理,到时候大理可就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了。”
布格心如擂鼓。
川蜀如今还不算阮地的地盘,但川南几乎已经在阮地的掌控之中了,甚至川西川东的猺人,白蛮、以及乌蛮等等非汉人,如今都开始与阮地汉人通商,甚至不少羁縻州的刺史,明明还是宋国的官,如今却在学阮地的通用汉话。
甚至阮地对川蜀的控制,大多依靠对这些蕃族的控制。
这是对以前的中原王朝而言难以想象的——宋国,包括宋国之前的中原王国,对西南的掌控非常衰弱,哪怕统治了川蜀这么多年,触手仍然只能停留在川蜀的平原,无法深入川西等地。
宋国如今还保持着对川蜀的控制,还是得益于宋国需要从川蜀到思播等地,买大理那边的马。
布格是正儿八经读过书,认识过两国博弈,学习过天下大势的。
他很快就想通了为什么阮地需要“贵州”。
因为阮地“需要”大理,“贵州”穷困,它全是山脉,根本没有平原,川蜀再险峻,还有成都平原可以种植和屯兵,能够让军队在当地就找到后勤。
但“贵州”没有,还不好种地,因为土壤下面就是石头,一旦遇到暴雨,土壤流失,石头上能种什么粮食?且“贵州”的蕃族这么多年从未被中原王朝真正统治,认为“汉人来了很快就会走”。
治理“贵州”也没什么好处,土司太多,当地官员根本收不到赋税,宋国朝廷只能拿川蜀和广南东西两路的税收去“养”贵州的行政班底和公共事务。
可——川蜀无法直通大理,虽有小路,但无法通过大军。
必须经过阮地官吏如今嘴里的“贵州”,没有“贵州”,则西南永远难安,失去“贵州”,那么中原失去大门,只要西北只要有一支强大的势力,就能通过大理进入中原。
大理不似“贵州”,大理是可以养活一个强大王国的!
“怪不得……”布格很快明白过来,“阮地之所以一直不对辽国和宋国下手,就是要经过西夏控制川蜀,通过川蜀得到思播等地,再经由思播等地……”
“大理。”布格叹息,“利刃悬顶啊!”
“可阮地能做到吗?”使臣却有另外的看法,“思播等地中原数次攻伐,如今不还是和蕃族泾渭分明?这么些年汉人从多地迁徙至思播等地,可还是与当地蕃族既不通婚,也不经商,阮地是有钱,吏目也肯吃苦,可汉人这么多年没做到的事,阮地就能做到了?”
布格:“若只是强攻,想来与以往的汉人王国别无二致,可你不要忘了,阮地能在短短二十多年里成为一霸,靠得不止是打仗。”
打仗只有消耗,布格的汉人先生曾说过,中原王朝打仗,多数时候都是亏的,亏人命,亏钱,亏粮草,因为打下一个地方,必要消耗人命,杀了所有敢于反抗的人,这保证了中原能够有效治理这些地方,但,在依靠人力种地,挖矿,发展的时候,打下一个地方消耗颇多,但在将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原王朝得不到一点好处,或许还要花钱迁人过去,减税,甚至免税,鼓励人们种地,恢复生产。
所以中原王朝有时候明明打了胜仗,却不乘胜追击,而是班师回朝,导致前期的投入几乎全部浪费,因为继续下去,是更大的浪费。
反正蕃族人少,不能进军中原,彼此之间又争斗不休,那就让他们继续自治吧,只要在明面上接受中原的授官,接受羁縻即可。
但阮地不同,阮地能开山——他们有强大的火药。
这让他们能在山区修路。
他们也会做生意,蕃人难道喜欢在潮湿瘴气重的山林里和同族打生打死么?
只要阮人能在山下开垦,甚至炸出平地,只要有耐心,蕃人必然会下山。
布格抬头望向星空。
天下大势,分分合合,阮地横空出世,恐怕已然到了要合的时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