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8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章 锄头劈电光,数据渗土香。 祠堂星火溅,新芽破旧墙。,山外吹来的风,天涯88,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伯,您记得去年大旱吗?\"一尘的声音像浸了水的棉絮,\"智能系统提前二十天预警,要是放在从前……\"
\"俺知道。\"老赵突然打断,烟袋锅在鞋底磕出清脆的响,\"可俺就是怕啊,怕这些铁家伙把人的魂儿吸走。\"他指着远处嬉闹的孩童,他们正对着智能路灯跳房子,影子在水泥地上碎成光斑。
青烟缭绕的祖宗牌位下,二十多位村民围坐成半月形。村东头开民宿的春桃突然站起,旗袍上的苏绣牡丹在智能调光系统下忽明忽暗:\"县里文旅局说,要在咱们村搞元宇宙非遗展,游客能戴着VR眼镜看祖宗们耕田!\"
\"胡闹!\"老周头一巴掌拍在黄花梨供桌上,\"祖宗牌位是能随便虚拟的?\"
\"周伯,这是保护性开发。\"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小陈推了推金丝眼镜,\"您看故宫,数字文物展让多少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俺不要年轻人!\"老周头突然暴怒,竹烟杆敲得供桌当当响,\"俺要的是编竹筐的手艺活下去!\"
一尘望着供桌上泛黄的族谱,突然开口:\"周伯,您知道这族谱为什么能传七百年吗?\"他翻开泛黄的纸页,露出夹在其中的银元,\"太爷爷当年就是靠这手竹编,给红军送情报。竹片里藏的银元,救过整个村的命。\"
祠堂陷入死寂,只有智能香炉的电子檀香在静静燃烧。老周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一尘忙递上温水,却见老人浑浊的眼里泛着水光:\"俺不是怕死,是怕死了没法跟祖宗交代……\"
村委会摆了八桌流水席,智能调温系统让暖风裹着酒香在青砖黛瓦间流淌。赵铁柱端着海碗晃到一尘跟前,碗里是自家酿的苞谷酒:\"小子,俺服你了。\"他掏出个布包,打开竟是祖传的《农政全书》手抄本,泛黄纸页上密密麻麻批注着节气歌诀。
一尘的手突然颤抖。他想起三个月前在省图书馆查到的孤本,此刻与眼前的笔迹完美重合。原来老赵每晚在智能手环的微光下抄写的,不是佛经而是农书。
\"智能系统算得出温度湿度,算不出立夏该不该插秧。\"老人灌了口酒,脸上泛起红光,\"可它能让俺在城里打工的孙子,看见稻子抽穗的模样。\"
话音未落,祠堂方向突然传来电子鞭炮声。众人涌出门,只见老周头站在智能投影下,竹编的\"福\"字在全息影像中缓缓旋转。\"这是俺用您那物联网编的!\"老人冲一尘晃了晃智能手环,\"城里人扫码就能听编钟版的《竹枝词》!\"
雪片纷纷扬扬落下,智能路灯自动调成暖黄。一尘望着雪地上交错的脚印,突然明白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千年农耕文明在数字土壤里长出新芽。就像此刻,老赵的酒碗与小陈的咖啡杯在智能茶几上相碰,迸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文明交融的星火。
春雷炸响时,茅山涡村的智能温室里,无土栽培的秧苗正破膜而出。赵铁柱蹲在田埂,智能手环监测着地温,布满老茧的手却轻轻抚过嫩芽,如同抚摸初生的婴儿。老周头的竹编工坊挂上了\"非遗数字工坊\"的牌子,年轻人扫码就能学习六边形编织法,而订单正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飞来。
一尘站在村口,望着智能路牌上跳动的\"茅山涡村欢迎您\",突然想起那个暴雨前的对峙。此刻他终于懂得,真正的进步不是碾碎过去,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裂缝里,种出带着露水的新时代。就像此刻,老赵的烟袋锅在智能路灯下明灭,火星坠入泥土,点燃了整个春天的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