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千年归程,文明重聚
穿越神探夏洛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6章 千年归程,文明重聚,携科技穿唐再造盛世风华,穿越神探夏洛克,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2021年8月13日,长安总统府的书房里,晨光透过量子玻璃洒在新编纂的《永乐大典》正本上,烫金的书页边缘泛着温润的光泽。我轻轻合上这本凝聚无数心血的典籍,封面上\"永乐大典·大唐正本\"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仅是书籍的复刻,更是千年文明脉络的重新梳理。
\"准备好了吗?\"婉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身着一袭改良唐装,衣摆上绣着的云纹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我点点头,将典籍放入特制的量子保护箱,箱内的纳米修复层正在自动抚平书页的细微褶皱。这次前往东方大国捐赠,不仅是为了让典籍\"落叶归根\",更是两个文明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
一、正本溯源:重写文明注脚
一个月前,当我决定编纂全新的《永乐大典》正本时,整个大唐学术界为之沸腾。在墨家研究院的量子古籍修复中心,三百名学者组成的团队对先祖遗留的典籍进行了全息扫描。令人震惊的是,唐朝末年带出的《墨经》真本中,竟夹带着部分永乐年间编纂时的原始手稿残片——这些被时光遗忘的珍贵资料,成为了还原历史真相的关键。
\"根据碳14检测,这些手稿的年代比现存所有《永乐大典》抄本都要早。\"首席考古学家陆明教授指着全息投影,\"更重要的是,手稿上的批注显示,最初的编纂者曾参考过墨家机关术典籍,这解释了为何《永乐大典》中包含大量超前的科技内容。\"
在儒家书院,学者们将先祖批注的《论语》与《永乐大典》中的儒家经典进行比对,发现许多失传的阐释;法家研究院则通过《唐律疏议》与大典中的律法条文交叉验证,还原出更完整的古代法治体系。这场持续三十天的\"文明拼图\"工程,最终形成了融合四大典籍智慧的全新版本。
二、归程之路:跨越时空的约定
当专机降落在东方大国的首都机场,舷梯缓缓放下的瞬间,礼兵列队致敬的军乐声与远处钟鼓楼的晨钟声交织在一起。东方大国文化部长亲自接机,他望着量子保护箱感慨道:\"这不仅是典籍的回归,更是文明血脉的重逢。\"
在前往历史博物馆的量子专列上,我向陪同人员展示了新正本的独特之处。全息投影中,典籍的每一页都可以拆解重组:点击《永乐大典》中关于\"水运仪象台\"的记载,墨家真本中的机械图纸自动浮现;翻阅儒家经典时,先祖的批注以AR形式悬浮在空中。\"我们采用了量子索引技术,\"我介绍道,\"任何知识点都能关联到四大典籍的原始出处。\"
博物馆门前,早已聚集了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民众。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持《永乐大典》残页复制品,眼中含泪;孩子们举着写有\"欢迎回家\"的标语牌,清脆的童声回荡在广场上。当量子保护箱缓缓推进展厅时,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掌声如潮水般漫过整个广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