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32章 接受南华早报采访,踏准风口成巨富,风起云淡,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天一早,李舜就把陈菲儿送上开往旧金山的飞机。眼看陈菲儿,距离博士生毕业的日期已经没几个月了。李舜自然是不敢拖她的后腿,影响她顺利从伯克利毕业。
送走陈菲儿后,中午李舜在房间,心无旁骛的接受了南华早报的采访。至于李舜选择的另一家媒体纽约时报,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纽约时报记者,可能是平时强势的姿态摆惯了,也习惯了对采访对象的颐指气使。在听到李舜提出的采访条件后,怒不可遏的断然拒绝了这次的采访。
纽约时报记者的态度,也在李舜的意料之中。既然不愿来,他自然是乐的偷闲。现在只需要接待一家媒体,而且还是华人媒体,李舜的心态也就变的很放松。
没有媒体政治倾向性的担忧,李舜也不需要时刻提防记者会问出一些太过于尖锐的问题。心态放松,他也就把这次的采访当成是一种聊天沟通。
采访对象能轻松的接受自己的采访,这也是南华早报的记者乐见其成的。两人在房间里喝着咖啡,很是惬意的聊了了起来。话题自然很是多样性,也符合李舜年轻人的特点。
两人的沟通很是愉快,也幸好记者最终还是记起自己是来干嘛的,一番天南海北的海吹后终于刹住了车。抹了抹自己额头不存在的汗水,记者也就问起了,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李舜年纪轻轻,就已经在音乐领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读者自然很是关心李舜音乐道路的成长史,以及他创作那些作品的心路历程。对于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李舜回答起来自然是驾轻就熟。
虚实结合的叙事,避重就轻的表达,李舜的这套老练的说辞,让一心想从他嘴套出更多隐秘的记者,也只能望洋兴叹了。不过记者还是从彼此的聊天中,扒出了一些干货。
当记者得知李舜还是在校大学生时,随即就来了兴趣。要知道就这个信息,在国际上可是鲜有人知的。其实李舜是在校大学生的事,在国内已经算是半公开的秘密。
甚至国内的一些部门,能够轻松的报出李舜的护照号。只不过受限于国内消息的闭塞,再加上沟通渠道的不畅,让这么关键的消息居然没被能在第一时间给挖掘出来。
这下南华早报的记者,一下子就有挖到宝的兴奋。在校大学生获得格莱美奖,这个绝对是一个劲爆的消息。只不过记者原以为李舜肯定是学音乐的。
可他当听说,李舜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大学生后,脸上一下子就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一个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居然会在音乐领域颇有建树。两者之间的跨度之大,也是很多人打破脑袋都想不明白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