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院试
姜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2章 院试,开会桌下把荫蒂添的好多水,姜禾,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距离臭号很远,但是中间的位置,不通风,空气十分闷热。
六月的天,真的很热。
刚找到自己的考棚就出了一身汗。
沈淮把东西放好,便坐下来静心。
院试是省级考试,主考官是学政,知府、通判、府学教谕协助,场内监督巡逻的衙役变成了士兵,领队是一位千户。
那些士兵,肃沉着一张脸,气势强大,一看就是见过血的。
尤其是那位千户,虎眸带着杀气。
所过之处,惊得考生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考场内的氛围,变得肃穆起来。
那些考生坐在位置上,老老实实,压根不敢往旁边多看一眼,生怕被千户那双犀利的眼睛盯上。
院试一共考两场。
第一场为正试,过线了才能继续考第二场。
考试内容跟府试差不多,经帖一题,默义一题,五经文一题,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填空题和默写题,对沈淮来说,不难。
他看过题目后,就先把这两题的答案给写了。
五经题:“命者,令也;征者,证也”
这是一道短截,出自《尚书》。
“命者,令也”,这里的命,通常是指命令、使命;而‘令’,可以理解为上级对下级,有权者对受管辖者的一种指示或任务,具有强制性。
比如帝王的诏令,将军的军令,都是‘命’的具体表现,受‘令’者必须服从。
“征者,证也”,‘征’有出征、征伐、征收之意,而‘证’则需要有正当的理由和依据,作为‘征’的依据,‘征’要有‘证’,在征税、征调劳役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规定和标准。
这道题目比之前的都要难。
它没有具体的原句让你参考,而且涉及的内容很广。
需要从字面切入,准确的理解“命者,令也”的意思,结合经典文献,比如《孟子.尽心下》中有“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从中引出“征者,证也”的思考。
另外,还要联系历史实际,从古代政治制度、军事战争,经济赋税等方面来理解。
制度可以举例前朝大梁;战争举例武王伐纣;赋税可以参考前朝。
再结合当下背景,探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确保两者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
不仅要引经据典支撑论述,还要结合实例论证,最后还要给出具体办法。
沈淮的脑子在高速的转动。
想了两刻钟,还是觉得答案不够完美。
此时天气又热,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裳,喝了一口凉白开之后,他的脑子才清醒一些。
理清思路后,沈淮开始下笔,动作一气呵成。
写完五经题,他开始写诗。
诗题只有三个字:和氏璧。
沈淮搜寻了一下关于和氏璧的事情,有历史人物、事件、还有传国玉玺。
确定好方向,沈淮开始打草稿。
他在草稿纸上涂涂写写了好久,确定好之后,抄录到答题卷上。
然后从头到尾检查,确认无误,交卷。
这一次比较严格,交卷离场的时候,草稿都要上交,还要在上面盖章,离开考棚之后,立即被士兵送到一个狭窄的单向通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