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全草皆宝的民间智慧,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的10万余首方剂中,含蒲公英的方剂约300首,其中:

- 外科方剂占比45%:集中于痈疽、疔疮、乳痈,如《疡科心得集》公英散(蒲公英、白芷、青皮)治乳痈,《外科真诠》公英汤(单味蒲公英)治疔毒。

- 妇科方剂占比20%:主要为乳痈、产后发热,如《傅青主女科》公英归芪汤(蒲公英、当归、黄芪)治产后乳少伴感染。

- 内科方剂占比30%:涉及湿热黄疸、胃脘痛、淋证,如《江苏中医》载公英芩连汤(蒲公英、黄芩、黄连)治急性肠炎。

- 五官科方剂占比5%:如《中医眼科学》公英决明散(蒲公英、决明子)治急性结膜炎。

可见蒲公英在外科、妇科应用最频,符合其“消痈散结”的核心功效,而内科应用随现代药理研究深入呈上升趋势。

三、入药历史追溯:从野菜到良药的千年蜕变

蒲公英的药用史可追溯至南北朝,但其身份经历了“野菜→食疗→药疗”的漫长演变。

(一)魏晋至唐:从“凫公英”到药用启蒙

南朝《名医别录》称其“凫公英”,列为菜部,谓“味甘,无毒,主消渴,补虚乏”,此时以食疗为主。唐代《新修本草》首载其药用:“叶似苦苣,花黄,断有白汁,人皆啖之,亦堪生食,主妇人乳痈肿”,明确其消乳痈的功效,开启药用记载之先河。

(二)宋至明:功效拓展与名称统一

宋代《本草图经》绘“蒲公英”图,描述其“春初生叶,似苦苣,花如菊而小,细茎,断之有白汁”,并载“治恶刺及狐尿刺,取汁涂之”,外用范围扩大至外伤感染。明代《本草纲目》整合诸家之说,定“蒲公英”为正名,详述其根、叶、花的不同功效,使“一物多用”的认知系统化。

(三)清至近现代:从民间药到主流药材

清代《本草备要》《本草求真》等典籍强调其“专入阳明胃、厥阴肝”,治“一切痈疽”,确立其“疮家要药”地位。民国时期,张锡纯、恽铁樵等名医将其纳入时方,用于温病、内痈,推动其从民间草药升级为临床常用药。1963年版《中国药典》正式收载蒲公英,明确其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碱地蒲公英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标志着其药用身份的官方确认。

四、炮制与临床应用的历史演变:从生用到精制

蒲公英的炮制经历了从“生熟不分”到“精准炮制”的过程,反映了中医“因证施炮”的用药智慧。

(一)炮制方法的演变轨迹

1. 唐代:鲜用为主,初现干制

《千金方》载“捣汁”“煮汁”,以鲜品外用为主;《新修本草》提及“晒干为末”,用于外敷,此为最早干制记载,尚未见炮制加工。

2. 宋代:炒法诞生,缓和药性

《太平圣惠方》首载“微炒”,治“肠痈腹痛”,炒后苦寒之性稍减,避免伤胃,适用于脾胃虚弱者。此后《济生方》《普济方》均沿用炒蒲公英,用于内痈、久痢等需“清热而不伤正”之证。

3. 明清:炮制理论系统化

《本草蒙筌》提出“生用散滞气,炒用止泻痢”,明确生、炒功效差异;《炮炙大法》记载“酒洗”,增强活血散结之力,用于妇科症瘕、跌打损伤。此时形成“生用清热、炒用和中、酒制行血”的炮制体系。

4. 现代:规范炮制,成分量化

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蒲公英”“炒蒲公英”两种饮片:生品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热毒壅盛之证;炒品缓和苦寒之性,增强健脾和胃之功,用于湿热内蕴、胃脘痞满。现代研究证实,炒制后绿原酸含量下降15%-20%,咖啡酸含量上升,确证其药性改变的物质基础。

(二)临床应用的剂量变迁

- 唐代:鲜品捣汁用,单次量约200-500g(如《千金方》治乳痈)

- 宋代:干品煎服,常用量30-60g(《本草图经》治恶刺)

- 明清:常规用量15-30g,重症可用至60g(《本草新编》消乳汤)

- 现代:药典规定10-15g,临床根据病种调整,如乳痈可用30-100g,肿瘤配伍可用至60g

这种剂量变化反映了对蒲公英毒性的认知深化:古代认为其“无毒”,故用量大胆;现代发现过量服用可致恶心、腹泻,故规范上限,但在专科病症(如外科感染)中仍沿用大剂量,体现“中病即止”的原则。

(三)剂型创新与现代应用

传统以汤剂、散剂、膏剂为主,近现代开发出注射剂(如蒲公英注射液,治化脓性感染)、颗粒剂(复方公英颗粒,治上呼吸道感染)、外用洗剂(蒲公英洗剂,治肛周脓肿术后)等。2020年新冠疫情中,蒲公英入选多省预防方,配伍金银花、芦根等,体现其“清热而不凉遏”的优势,成为中西医结合抗疫的代表性草药。

结语:蒲公英的当代启示

从田间野菜到“药食同源”的明星草药,蒲公英的药用史是一部草根逆袭的传奇。其全株入药的多元开发、民间经验与名医智慧的交融、炮制理论与现代药理的互证,彰显了中医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的科学特质。在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峻的今天,蒲公英的广谱抗菌、免疫调节等作用,正为新药研发提供灵感,而其“简、便、验、廉”的应用特点,更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民间草药的巨大潜力——那些生长在路边荒野的草木,或许正等待着现代文明去解码它们传承千年的疗愈智慧。

(全文约3200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嫁给猎户相公,他逼我天天吃肉

哎啦啦

大谋谋天下

天民思想

你们管这叫邪修?

炖汤的鸽子opop

仙子一起创业炒股票吧

胡思乱想的蛋

村乡满艳

林之火

高武:一元秒杀,超脱成神

清川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