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梵音(710-拉萨)
爱吃快捷苹果酥的章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藏地梵音(710-拉萨),爱吃快捷苹果酥的章武的新书,爱吃快捷苹果酥的章武,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金城公主的和亲队伍行至唐古拉山口,林羽在吐蕃使者的经幡中发现异样——某面幡旗上的藏文六字真言,竟混有尼泊尔文字母的拼写错误。系统警告:“齿轮组织伪造‘藏传佛教源自尼泊尔’的伪史,企图割裂汉藏文明纽带。”
“此幡当重制。”林羽取下经幡,指着“嗡嘛呢叭咪吽”的字符,“吐蕃大臣吞弥·桑布扎参照梵文与汉文偏旁创制藏文,此‘嘛’字右部应为‘?’,而非尼泊尔文‘?’。”吐蕃大相禄东赞审视片刻,猛然拔刀削去错字:“唐使果然精通我族文字。当年松赞干布派子弟入长安学《诗》《书》,今日公主带来《毛诗》《礼记》,皆为文明血脉。”
当夜,林羽在篝火旁为吐蕃学子演示汉字与藏文的音韵对照。他以《静夜思》为例,用藏文标出平仄规律,又将吐蕃民歌译为五言绝句。火光映着学子们发亮的眼睛,其中一人突然指着星空:“汉地‘北斗七星’,在吐蕃叫‘斯巴纯果’,原来我们抬头看的,是同一片天。”
海上丝路(1405·泉州)
郑和首下西洋的船队整装待发,林羽在港口验货时,发现某艘货船暗格中藏着伪造的“阿拉伯航海日志”,内容竟称“中国瓷器技术源自波斯”。系统提示:“齿轮组织试图将海上丝路扭曲为‘单向输入史’。”
“且看这青花瓷。”林羽举起样品,指着釉色,“钴料虽从波斯来,但苏麻离青与景德镇胎土的结合,方得‘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妙境。就像这泉州港,阿拉伯商人带来乳香,汉人匠人造出磁灶窑,文明本就是你中有我。”随行的阿拉伯学者易卜拉欣点头:“我祖父曾在广州学造纸术,他说汉人蔡伦的树皮纸,与埃及莎草纸相遇,才诞生了更坚韧的文明载体。”
船队启航前夜,林羽登上九日山,在祈风石刻旁刻下小字:“舟行万里,货通万国,心同一理。”这行字与后世发现的“郑和碑”遥相呼应,成为海上丝路文明互鉴的铁证。当第一缕朝阳照亮船头的“福船”龙骨时,他看见易卜拉欣正在教中国水手辨认阿拉伯星图,而中国舵工正用闽南语唱着阿拉伯民谣的调子。
文明的波粒二象性(∞·文明光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