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魏武帝:曹操
C龙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章 魏武帝:曹操,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C龙山,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政治上,曹操唯才是举,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他多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只要有才能,不论其出身、品德如何,都能得到重用。在他的帐下,汇聚了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一大批智谋之士,以及张辽、徐晃、张合等众多猛将。这些人才为曹操出谋划策、征战四方,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决定北方命运的大战。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地,兵多将广,粮草充足;而曹操控制的兖州、豫州、徐州等地,实力相对较弱。袁绍亲率十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面对袁绍的强大攻势,曹操采纳谋士荀攸的计策,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斩杀袁绍大将颜良;又在延津设伏,大破袁军,斩杀文丑,极大地挫了袁军的锐气。
随后,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曹操粮草将尽,一度想退兵,在荀彧的劝说下才坚持下来。恰在此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抓,一怒之下投奔曹操,并向他献计偷袭袁绍的粮草辎重囤积地乌巢。曹操当机立断,亲自率领五千骑兵,冒用袁军旗号,趁夜偷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军军心大乱,曹操趁机发起总攻,袁绍大败,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此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经过数年征战,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野心勃勃,企图一举南下,统一全国。他先是废除三公,自任丞相,加强了自己的权力;接着亲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南征荆州。此时荆州牧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被迫南撤,在长坂坡被曹操的虎豹骑击败,狼狈逃往夏口。
曹操顺利占据荆州后,写信给孙权,试图威逼其投降。孙权在周瑜、鲁肃等人的劝说下,决定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与曹军对峙。曹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于是用铁链将战船首尾相连。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之计,他率领数十艘装满易燃物的战船,假称投降,靠近曹军战船后,纵火燃烧。一时间,火势蔓延,曹军战船纷纷起火,曹军大乱。孙刘联军趁机出击,大破曹军。曹操率残军退回北方,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这也使他统一全国的步伐被迫放缓。
赤壁之战后,曹操认识到短期内难以消灭孙刘势力,于是转而致力于巩固北方的统治。他继续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同时加强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战斗力。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派钟繇、夏侯渊讨伐汉中张鲁,以威胁盘踞在关中的马超、韩遂等势力。马超、韩遂等联合起兵反抗,曹操亲自率军西征。在潼关之战中,曹操采用离间计,成功离间马超与韩遂,大破联军,基本平定了关中地区。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晋封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事大小皆由曹操决断。此时的曹操,虽无皇帝之名,却已有皇帝之实。
随着曹操权势的日益膨胀,他与汉献帝及汉室旧臣之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伏皇后因不满曹操专权,写信给父亲伏完,希望他能设法诛杀曹操。此事泄露后,曹操大怒,逼迫汉献帝废黜伏皇后,并将伏皇后幽闭至死,其兄弟及宗族百余人也被处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派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锋芒,在司马懿、蒋济等人的建议下,联合孙权夹击关羽。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被孙权部将擒杀。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回到洛阳。他一生征战,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正式称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
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从一个普通的官宦子弟,成长为乱世中的一代枭雄。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军事谋略和用人智慧,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崛起,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长期混战的局面,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其诗歌、散文作品气魄雄伟,情感深沉,对建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后世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