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不知疲倦
青山见我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0章 不知疲倦,重生觅良婿,偏执权臣他总想抢亲,青山见我在,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孩子细弱的咳嗽声,一声连着一声,撕扯着大人的心。
巷子口那处稍宽敞些的地上,玄月堂新支起了粥棚,成了唯一的希望。
几口大铁锅里,热腾腾的米粥翻滚着白气。
旁边临时搭的木桌上,整齐摆放着桑知漪亲自带人炮制的风寒草药包。
桑知漪穿着一身素净但厚实的棉衣,外面裹了件深青色的斗篷,正在桌后忙碌。
她动作却利落,时而查看粥棚添火,时而接过伙计分装好的药包递出去。
寒风吹乱了额角的碎发,也冻得她鼻尖微微泛红,可那双眼睛里透着专注和柔和。
“多谢桑神医!多谢桑神医救命大恩!”
一个抱着幼童的妇人排到桌前,孩子在她怀里滚烫地烧着,小脸红得像火,嘴唇却是青白干裂,连哭声都微弱得几乎听不见了。
妇人头发蓬乱,衣裳单薄,布满冻疮的手紧紧搂着孩子。
桑知漪心头微涩,立刻拿起一包治急热风寒的药塞进妇人怀里,温声叮嘱:“这包快些煎了喂孩子喝下去,里面有解表的麻黄和苏叶,还有清热的柴胡三钱。每次煎一小碗,趁热服,切记不能捂得太厚,要让热散出来。”
她又仔细摸了摸孩子的额头,眉头轻蹙,转头对身边打下手的丫鬟道:“绿娥,去后面车上拿那件小的新棉袄来。”
“小姐!”绿娥应声,麻利地跑开,很快捧回一件柔软厚实的深蓝色小袄子。
桑知漪亲手将棉袄裹在孩子身上:“天寒地冻,不能再着凉了。”
“恩人!菩萨!您就是活菩萨转世!”妇人抱着孩子,“扑通”一声跪在冰冷的地上,涕泪横流,额头狠狠磕下去,“柱子,快叫娘,给桑娘磕头!以后桑娘就是你亲娘,长大了一定要报答娘的大恩大德啊!”
说着竟真要按着烧得昏沉的孩子往地上叩。
绿娥眼疾手快,像只护崽的母鸡般上前一步将孩子抱离地面,哭笑不得地道:“哎哟!大姐,这可使不得!快起来快起来!我家小姐年纪轻轻,这认娘可不能乱认的!孩子好好吃药,好起来比什么都强!”
她七手八脚地把妇人搀起来,免得她再磕头。
桑知漪也赶紧伸手虚扶:“举手之劳,当不得如此。快带孩子回去煎药,小心些。”
她声音温和平静,冲散了妇人激烈的情绪。
妇人抱着裹上棉袄的孩子,千恩万谢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寒风卷着枯叶打着旋儿,吹得棚下的桑知漪衣袂翻飞。
她专注地分药,看顾粥锅,低声和伙计交代事情。时而俯身仔细询问患病孩童的症状,鬓边的步摇穗子垂下来轻轻晃动。
没有人注意到,隔着一条并不宽阔的街道,在对街一家关了门的杂货铺廊檐下,伫立着一个清癯挺拔的身影。
白怀瑾裹在一件玄色大氅里,几乎与廊下的阴影融为一体。
他不知已在那里站了多久,目光穿过晃动的人群,落在粥棚下那个忙碌的深青色人影上,未曾移开分毫。
白怀瑾感觉胸腔里某个角落,仿佛被投入了一小片炭火。
一股极其陌生的情绪,无声无息地漫过心尖。
天空不知何时开始飘起了雪。
起初是零星的雪籽,打在脸上生疼。很快,便成了细碎的雪沫,渐渐又化作轻盈的雪花,无声无息地自灰蒙蒙的天际扬洒而下。
寒风裹挟着雪片,天地一片苍茫迷离。
粥棚下的人们被风雪所迫,渐渐散去。
伙计们收拾锅灶,桑知漪裹紧了斗篷,侧头和绿娥低声说着什么,似乎在盘点剩下的药材。
街对面的白怀瑾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他仿佛感受不到那份冰冷,只是隔着风雪凝望着对面。
直到桑知漪最后看了一眼粥棚,确认无虞,才在绿娥的搀扶下,低头快速钻进了停在巷口的青绸小马车里。
马车辘辘驶远,很快消失在雪幕之中,只留下一道浅浅的车辙。
白怀瑾这才仿佛感觉到寒意,抬起冻得有些僵硬的手,拂去肩头积聚的雪花。
廊下,他之前站立的地方,积雪已清晰地留下脚印。
他无声地转身,独自走入漫天风雪,背影比来时更加孤清。
……
而风雪也无法吹散的,是太极殿内庄严肃穆的空气,以及一股即将掀起的巨浪。
“陛下,”卫国公谢文渊身着紫袍玉带,身姿依旧挺拔,声音带着军人特有的沉稳,“西线急报!我儿谢钧钰率前锋精锐,趁风雪夜,突入阴山南麓乌尔谷,奇袭东陵残军大营,斩首敌酋副将于阵前!残余敌军主帅仓皇北窜,已被彻底驱逐出阴山防线,我军斥候已深入阴山腹地百里,未见强敌!”
“好!”宝座之上,皇帝猛地一拍御案,龙颜大悦,“谢爱卿虎父无犬子!卫国公世子果然不负朕望,驱逐强敌于阴山之外,扬我西魏国威!此乃……呃……”
皇帝面上的喜色突然一滞,一阵剧烈的疼痛毫无预兆地在额角炸开,后面的话硬生生断在喉咙里。
他身形晃了一下,脸上血色瞬间褪去,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手指狠狠掐住御案边缘,才勉强稳住。
殿下群臣的心瞬间被高高悬起。
礼部尚书张龄甫上前一步,强压着担忧,躬身禀道:“陛下,此乃天降祥瑞,佑我西魏!臣斗胆奏请,依我朝传统,有此大捷,当行泰山封禅大典。”
“封禅……封禅……”皇帝低喘着气,忍耐着痛楚。
他知道礼部为了这次大典早已悄悄准备多时,如今确是最恰当的时机。
可这该死的头疾……
他连坐稳龙椅都艰难,又如何能经得起路途跋涉,攀登泰山?
大殿内一片死寂。
皇帝的喘息声都清晰可闻,所有大臣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陛下,”柔婉而关切的声音从宝座侧后方传来,熹妃扶着身旁小宫女的手臂缓缓起身,走至阶前,盈盈拜下,“龙体为重啊!封禅大典固然紧要,但陛下圣躬违和,万万经不得长途辛劳。臣妾斗胆……”
她微微抬首,眼波流转,带着恭敬与忧虑,看向强忍痛苦的帝王:“臣妾听闻太子殿下近一年来,勤勉为政,协理朝务井井有条,体恤百姓,颇得民心。值此天佑西魏之际,或可由太子殿下代陛下东巡泰山,主祭天地?此一来,全礼制以谢天恩;二来,亦是陛下慈父之心,为太子殿下铺陈声望根基?”
熹妃的话音落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激起无声的震动。
太子代祭?
这……闻所未闻!
无数道目光霎时汇聚在太子楚玉衡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