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大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1章 新政,墨卿行,泡沫大王,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众官闻言,无不脊背发凉。杜北丰如此力推此制,自有盘算:一来新政本是林彦秋首倡,二来若成,便是沧山县衙一大政绩。届时呈报按察使司,岂非显得他杜某治吏有方?
沧山县呈报的“举荐生员充任里长”的条陈,到了巡抚衙门却如泥牛入海。杜北丰亲赴桐城面禀,李树堂只淡淡道:“虽有前朝‘三老’旧制,然此事牵涉甚广。藩台大人以为,暂且压一压为好。”
林彦秋听得杜北丰转述,心中雪亮:李树堂虽为一方大吏,却尚未能完全慑服本地豪强。那些盘根错节的乡绅势力,仍在暗中较劲。要破此局,尚需时日...
时值仲夏,蝉鸣聒噪。驿馆内闷热难当,林彦秋只着一件素纱中衣,在油灯下批阅公文。汗珠顺着脖颈滑入衣领,他搁下狼毫,取过案头新到的邸报解闷。
忽地,一则《礼部、吏部关于举荐生员赴州县任职的诏令》跃入眼帘。林彦秋猛地直起腰背,连手中蒲扇跌落也浑然不觉。待逐字读完,唇角不由浮起一丝笑意,这不正是他先前所倡“生员充里长”之策么?
欣喜之余,林彦秋下意识去摸案头名帖,想寻人共庆。指尖在厚厚一叠名刺间徘徊,最终抽出一张洒金笺,那是陈舒窈的拜帖。
此时陈府别院中,陈舒窈正倚着雕栏望月。她身着藕荷色罗衫,纤指间把玩着一盏琉璃杯,杯中青梅酒映着远处州城的灯火。忽闻侍女来报:“林大人遣人送信来。”
展开信笺,但见笔走龙蛇,将朝廷新政道来。陈舒窈读罢掩唇轻笑,提笔回书:“墨卿慧眼独具,此策若成,当为江南道表率...”写着写着,一滴墨晕染了笺纸。
不知怎的,听着信使转述陈舒窈的夸赞,林彦秋心头那团火却渐渐凉了。他望着窗外一弯残月,突然对信使道:“且去回话,就说本官休沐日当赴吴城访友。”
那厢陈舒窈接到回音,手中琉璃杯“当啷”落在青石板上。她望着碎了一地的琉璃,忽然泪如雨下,这番情意,终究是错付了么?
五更鼓刚过,杜北丰便顶着晨露赶到府衙。方更衣坐定,就见师爷捧着巡抚衙门的火漆急件匆匆进来:“大人,柳师爷差人传话,说知府大人要沧山县即刻去临安城详禀‘生员充里长’一事。”
与此同时,林彦秋正在签押房整理文书,忽闻门外马蹄声急。杜府家丁翻身下马,递上杜知府的亲笔手札:“速备详案,随本府赴临安城面禀。”
青石板官道上,两顶官轿一前一后疾行。及至知府衙门,李树堂已在花厅备茶相候。听闻沧山县近来新政皆出自林彦秋之手,李树堂捋须打量这位年轻御史,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倒不是为那些条陈,而是此人深谙为官之道。前番杜北丰数次禀报,都说这林彦秋虽对下严苛,却从不越级邀功,事事皆以主官名义上呈。
杜北丰额间细汗密布,奏对时字斟句酌。他心知肚明,自己早被打上“李系”烙印,今日一言一行,皆关乎林彦秋在知府心中的分量。这位大吏最恶下属锋芒毕露,纵使林彦秋有京中靠山,若不知收敛,亦有百种法子将他调任闲职。当初将林彦秋放到沧山县,未必没有这层算计。
花厅内檀香袅袅,杜北丰侃侃而谈,林彦秋偶尔补充,倒显出一派上下相得的景象。李树堂轻叩茶盏道:“沧山县新政,布政使司甚为嘉许。‘吏治考成法’已呈报京师,拟在全道推行。至于‘生员充里长’...”说到这里,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不妨先在沧山县试行,若成效显着,再推广不迟。”
这番话看似含糊,却让林彦秋心头雪亮,李数堂,终究是动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