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1集:《青少年科技伦理启蒙》,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竹晴园,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获奖作品在学校走廊展出时,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高二(1)班的女生苏晓画的《平衡木上的科技》尤其引人注目:画面里,科技像一个走平衡木的人,一端是“创新”,另一端是“伦理”,稍有不慎就会摔下来。
“我觉得科技就像一把双刃剑,”苏晓在接受采访时说,“伦理就是剑柄,没有剑柄,再锋利的剑也会伤到手。”
这句话被陈舟记在笔记本上,成为了后续活动的灵感。他们开始和学校合作,将科技伦理教育融入日常课程:生物课上讨论基因编辑的边界,信息技术课上分析算法的公平性,语文课上解读科幻小说中的伦理困境,甚至在美术课上创作科技伦理主题的装置艺术。
青藤中学的张校长起初对这个项目还有些疑虑,担心影响教学进度。但看到学生们的变化后,他彻底改变了想法。“以前学生们讨论科技,只关心‘能不能做到’,现在会问‘该不该做’,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太可贵了。”
学校还成立了“科技伦理探索社”,苏晓成了第一任社长。社员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一个关于“青少年信息隐私保护”的调查,发现很多同学会随意在网上泄露个人信息。他们据此制作了科普短剧,在校园艺术节上演出,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大家“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
短剧里有个场景让陈舟印象深刻:一个学生为了兑换小礼品,在不明App上填写了家庭住址和身份证号,结果收到了很多骚扰电话和诈骗信息。“我们查资料发现,很多诈骗案都是这样开始的。”苏晓说,“原来科技伦理不仅是科学家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
随着项目的推进,陈舟和林溪又设计了“科技伦理辩论赛”,辩题从“人工智能应该有情感吗”到“太空资源该归谁所有”,涵盖了多个前沿领域。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主动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甚至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
一次辩论赛结束后,曾经问“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的那个男生找到陈舟,递给他一份自己写的短文,题目是《如果我是科技公司cEo》。文中写道:“我会让算法更透明,不会为了赚钱推荐有害内容;我会保护用户的隐私,就像保护自己的秘密一样;我会记住,科技是为了让世界更好,而不是更糟。”
陈舟读完,眼眶有些湿润。他想起刚启动项目时,有人质疑“给青少年讲科技伦理,太早了”。但现在他明白,教育从来都不嫌早。就像播种,春天种下的种子,或许要等到秋天才能收获,但只有种下了,才有希望。
半年后,联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青藤中学的经验。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进来,科技伦理主题的夏令营、创客比赛、科普剧展演等活动遍地开花。有的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科技伦理问题,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有的学生立志将来从事科技伦理研究,报考了相关专业;还有的学生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多了一份警惕——下载App时会仔细阅读隐私协议,看到不实信息时会思考“算法是不是在推波助澜”。
陈舟和林溪再次来到青藤中学时,正赶上学校举办“科技伦理文化节”。操场上,学生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伦理机器人”正在表演,机器人遇到“摔倒的老人”会主动搀扶,遇到“闯红灯的行人”会耐心劝阻。教学楼里,“信息茧房”主题的沉浸式展览让参观者亲身体验算法如何限制视野。
苏晓带着新入社的学弟学妹们,向参观者讲解他们的最新项目——“校园科技伦理指南”。“这是我们根据学校里的科技应用情况制定的,比如智能考勤系统不能泄露学生的健康信息,图书馆的AI推荐系统要兼顾不同类型的书籍。”
张校长笑着对陈舟说:“现在学生们都成了‘伦理小卫士’,连老师用教学软件都会被他们问‘这个数据安全吗’。”
陈舟望向那些朝气蓬勃的面孔,他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理性和责任感。他知道,这些孩子或许不会都成为科学家或伦理学家,但当他们长大后,无论是使用科技、发展科技还是监管科技,心中都会有一把尺子——那是他们在少年时就种下的,关于敬畏、责任和底线的尺子。
夕阳透过教学楼的窗户,照在走廊里那些稚嫩却真诚的漫画作品上。其中一幅画的角落里,有一行小小的字:“科技可以飞向天空,但伦理要踩在地上。”
陈舟想,这大概就是教育的力量——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亮一盏灯,让孩子们在面对未来的科技世界时,既能勇敢探索,又能坚守底线,让科技真正成为照亮人类未来的光,而不是失控的火焰。而这,正是他们这些“守护者”最想看到的未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