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大夏·七日伐吴录六
一心禅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1章 大夏·七日伐吴录六,现代军医穿越东汉救世,一心禅师,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取陈年酒醋!\"华安厉喝。针尾突现黑线,顺着银针螺旋血槽上涌。甘宁的九环刀已劈碎药柜,暗格内《吴地本草》残卷哗啦散落。苏蕙扑向记载\"腐草生芝\"的残页:\"需三寸以上血灵芝!\"
\"等着!\"甘宁撞破后窗没入风雪。子时,他血人般摔回医馆,怀中赤芝根须还缠着守墓吴军的断指。
---
腊月廿四,陈宫衣冠冢前松涛如泣。雪花覆满玄武岩碑冢,冰棺中的孙权首级凝着霜晶,独目空洞望向南方——焦土上已拓出万千田垄,冬麦新苗刺破雪被,如细密针脚缝合大地的伤疤。
陈泰将一束稻穗供上石案。谷粒饱满如金珠,秆上犹带丹阳黑土的潮气。怀中《破吴十械》展开新简,松烟墨混着雪水渗入竹青:\"第十一械曰活民:以格物犁为锋,仁心种作刃。\"
冰棺突然迸裂细纹。棺内寒气漫过稻穗,凝霜的谷壳竟发出春芽破土的微响。陈泰抚过冰裂轻喃:\"父亲您听...江东要活了。\"
---
钱塘江口浪涌如雷。甘宁立在更名\"安民\"的旗舰船头,腰间九环刀系着丈长红绸——那是百家布拼成的刀穗。三日前他劈开溃堤巨浪,染血的刀锋救下十二渔户。
\"落锚!\"吼声淹没在齿轮咬合的轰鸣中。十丈水闸缓缓开启,闸门内侧\"宫\"字暗铭在波涛里时隐时现。老农王七指着暗铭对孙儿喊:\"瞧见没?这是陈丞相在天上护着咱们呢!\"
孩童突然指向江心:\"红船!\"
\"安民号\"正破浪而过。船首狰狞的撞角已换成持锄木雕,吃水线下四千三百个名字在阳光下泛起金晖:丹阳赵七、会稽虞翻、秦淮河畔卖炭的李三...每个名字皆用华安的金针蘸朱砂刻写,浪涛难蚀。
---
三年后谷雨,钱塘闸畔挤满百姓。白发张昭扶着齿轮机括,枯手轻推操纵杆。钢铁巨兽发出龙吟般的震颤,闸门吞进混浊春潮,吐出清流如练。
\"爷爷,齿轮在说话!\"总角孩童耳贴闸壁。
老农含泪而笑:\"是陈丞相念《活民策》呢...\"
江风骤起,安民号赤帆鼓满。甘宁解下红绸刀穗系上舵轮,布缕间忽然飘出苏蕙手绣的《百草纹》。浪涛声里,四千三百个名字随船歌回荡:
**\"破吴十械安天下,活民一策定乾坤\"**
---
山阴渠入水口,虞翻跪对\"格物渠碑\"三叩九拜。当他颤巍巍抚过碑底姓名时,指腹在\"王五\"二字触到微凸——华安以金针修补的刻痕在雨中温润如泪。
\"拿凿子来!\"老族长突然嘶喊。在三百六十七个姓名中央,他亲手錾下新痕:\"虞翻\"。碎石飞溅中,甘宁抱刀嗤笑:\"老酸丁开窍了?\"
暴雨倾盆而下,新刻的名字吸饱雨水,渐与旧痕融成同色青苔。
---
丹阳春耕的田野上,赵七扶着第三代寒铁犁前行。犁身血槽已被陈泰改成导种沟,麦粒顺槽滑入新翻的墒垄。老农忽然驻足——犁尖撞出半截锈剑,剑格\"吴\"字缠着草根。
\"埋了吧。\"陈泰的白马踏过田埂。
赵七却将断剑插上田界:\"留着!等麦熟时告诉娃们...\"他跺了跺脚下黑土,\"这地喝过血,如今要喂饱千万张活口!\"
风过处,麦浪卷起土地深处的金戈之声。
---
二十年后,安民号朽于江滩。渔人拆船时发现舱板夹层藏有铁函,内贮《活民十一械》全卷。扉页朱砂批注灼灼如新:
> \"建业城破日,甘宁欲屠吴俘。陈泰掷父剑阻之:'公输之械可破城,然安民之械在诸君心'。
> 蒋毅遂收刀铸犁,此乃第十一械真意。\"
> **——苏蕙 补遗于仁心堂药香中**
(考古注:2018年会稽渠碑经x光扫描,发现\"虞翻\"名下叠刻\"陆绩\"。丹阳麦田出土的寒铁犁现存格物院,导种沟内检出碳化麦粒,经c14测定确为战乱后首季新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