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鞍山市《汤岗子街道》
学海无涯乐作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章 鞍山市《汤岗子街道》,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学海无涯乐作舟,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汤岗子街道位于鞍山市千山区西南部,东接唐家房镇,南邻大屯镇,西连海城市腾鳌镇,北靠鞍山市铁西区,区域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作为鞍山着名的温泉疗养胜地和历史文化区域,这里融合了自然康养资源、工业遗址与民俗风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行政区划与社区概况
汤岗子街道下辖6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分别为温泉社区、康复社区、鞍钢温泉社区、汤岗子村、靛池沟村、摩云山村、对桩石村(注:部分村落因区域规划与周边乡镇重叠,此处以街道实际管辖范围简述)。
- 温泉社区:地处汤岗子温泉核心区域,因丰富的地热资源而闻名,是疗养产业的集中地,周边分布着多家疗养院和温泉酒店。
- 汤岗子村:紧邻温泉景区,村内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同时依托温泉旅游发展了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是体验乡村与温泉结合的典型区域。
- 对桩石村:以“南果梨祖树”和自然景观着称,村内有百年梨树园和山地资源,是汤岗子街道重要的文旅村落(详见前文对桩石景区介绍)。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汤岗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驻扎,因士兵饮用温泉水治愈伤病,遂得名“汤岗子”(“汤”在古语中意为热水)。清代,这里成为盛京(今沈阳)至海城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村落。
20世纪初,汤岗子温泉被开发为疗养地,1921年建成“龙泉别墅”,195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汤岗子疗养院,成为全国知名的康复中心。工业方面,鞍钢附属企业曾在此布局,遗留的工业建筑与温泉文化共同构成了区域的历史印记。
文化脉络上,汤岗子融合了温泉养生文化、工业遗产文化与乡村民俗。例如,温泉泥疗技艺传承百年,成为东北地区独特的康养民俗;而鞍钢旧厂区的工业遗迹,则见证了鞍山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
历史人物与传说
- 李世民与汤岗子温泉:相传唐代皇帝李世民东征时,军队在汤岗子驻扎,士兵因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后发现温泉水具有疗效,遂在此休养。此传说虽无确切史料记载,却成为汤岗子温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张作霖与龙泉别墅:民国时期,东北军阀张作霖曾在此修建“龙泉别墅”,作为避暑和疗养之所,别墅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式传统与西洋元素,现仍保存完好,成为历史建筑的代表。
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
- 汤岗子温泉景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域占地46万平方米,拥有世界罕见的热矿泥和优质温泉水。其中,“龙宫温泉”是温泉水的主要出水口,水温高达72c,富含20余种矿物质;“亚洲第一泥”热矿泥因温度适宜、富含微量元素,对风湿、皮肤病等有显着疗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疗养。景区内的“龙泉别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风格典雅,院内古树参天,展现了民国时期的园林艺术。
- 鞍钢集团弓长岭矿业公司汤岗子选矿厂遗址:
虽已停产,但遗留的工业厂房、设备和运输轨道成为工业遗产的重要载体。斑驳的墙壁和锈迹斑斑的机械,记录了鞍山钢铁工业的辉煌岁月,是工业旅游的潜在资源。
- 对桩石自然风景区:
位于汤岗子街道南部,以“南果梨祖树”和奇特地貌着称。景区内有百年梨树园,春季梨花遍野,秋季果实累累;自然景观“锅鼎石”“怪坡”等造型独特,是徒步和摄影的好去处(详见前文对桩石景区介绍)。
民俗风情与非遗文化
- 温泉泥疗习俗:
汤岗子热矿泥疗是东北地区独有的民俗疗法,已有百年历史。当地百姓传统上会在春季采集温泉泥,涂抹于患处治疗疾病,如今这一习俗已发展为系统化的泥疗康养产业,2017年“汤岗子泥疗术”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梨花节与采摘民俗:
每年4月,对桩石村会举办梨花节,村民们组织秧歌表演、梨文化展览等活动;秋季南果梨成熟时,游客可参与采摘,体验“摘梨、品梨、制梨干”的全过程,感受乡村丰收的喜悦。
特色美食
- 汤岗子温泉豆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