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流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4章 刘备遇贤,龙吟三国,小川流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建安七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细碎的雪沫,抽打着新野低矮的城墙和破败的街巷。自刘备接手这座饱经战乱、民生凋敝的小城,已过去数月。千余残兵加上陆续招募的流民,勉强凑足了三千余人马,驻扎在城外简陋的营垒中。

关羽日夜操练士卒,张飞则带着亲兵,沿着新野与南阳郡交界的区域巡视,既防小股盗匪,也警惕着驻扎在樊城、虎视眈眈的张允所部。

城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刘备深知,在这四战之地,欲求生存,根基在于民心。他颁布了一系列新政:

轻徭薄赋:宣布免除新野百姓当年及来年一半赋税,尤其对因战乱流离失所、新近返乡或落户的流民,给予三年免税的优待。

开仓赈济:将从襄阳领到的有限粮秣,分出一半,在城中设立粥棚,每日施粥,优先供给老弱妇孺。寒冬腊月,一口热粥,便是救命稻草。

兴修水利:趁着农闲,征发(实则是以工代赈)部分青壮流民,疏浚淤塞的河道沟渠,为来年春耕做准备。刘备常亲临工地,与民夫同食糙米,共饮冷水,布衣草履,毫无州牧之子的架子。

整顿治安:严令士卒不得扰民,违者重处。张飞虽性如烈火,但对此令执行得一丝不苟,亲自带队巡夜,新野城内的偷盗劫掠之风为之一清。

招贤纳士:在县衙门口设一简陋的“招贤榜”,言词恳切,言明“但有经世济民、安邦定国之策者,不拘出身,备当倒履相迎,虚席以待”。虽然应者寥寥,但这份姿态,开始在士人圈中悄然流传。

这些举措,如同投入死水微澜的石子,渐渐在新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激起生机。流民开始相信这位“刘皇叔”并非虚言,愿意在此安家落户;本地百姓也感受到了久违的秩序与希望。新野城,虽依旧破败,却隐隐透出一股坚韧向上的气息。

这一日,天阴沉得厉害,细密的雪粒渐渐变成了鹅毛大雪。刘备处理完案头几件紧急公务,心中记挂着城西新设的流民安置点。他拒绝了亲随护卫,仅带了两名同样身着布衣、机警沉稳的亲兵,悄然从县衙后门走出,融入了风雪弥漫的街巷。他想亲眼看看,这寒冬中的新政,是否真的落到了实处,百姓是否真的少受些冻馁之苦。

风雪迷眼,街道行人稀少。刘备裹紧身上半旧的棉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行至城西一处废弃的城隍庙附近,此处被临时用作流民栖身之所。远远便看到粥棚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多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妇孺老人。负责施粥的几名小吏和招募来的义工在寒风中忙碌着,秩序井然。

刘备心下稍慰,正欲走近细看,目光却被庙墙根下一个身影吸引。那是一个约莫三十余岁的文士,葛巾布袍,身形清瘦,虽衣着简朴却浆洗得十分干净。他并未排队领粥,而是蹲在一个蜷缩在破草席上的老妇人身旁。老妇人咳嗽不止,气息奄奄。那文士正用一只豁口的陶碗,小心翼翼地从怀中一个布包里倒出些褐色的粉末,又从旁边雪堆里掬起一捧干净的雪,在手中捂化,试图调和成汤药喂给老妇。

风雪中,他的动作专注而沉稳,对周遭的喧闹和寒冷恍若未觉。刘备心中一动,此人气质绝非寻常流民。他示意亲兵留在原地,自己放轻脚步走了过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人间正道是沧桑之百万雄师

津青年

【石矶】,重生都市

江东逸民

时空测谎师:双生迷局

量子叙事

穿成华妃之女,从娘胎里制霸后宫

温溪潺潺

我觉醒了愤怒系统

清途迷酒

刻晴厨临死前的幻想罢了【悲】

一般路过的刻晴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