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后秦裕院士时代
一天一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9章 后秦裕院士时代,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一天一万,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人联和斯托文明在目前双方距离越来越远的情况下,已经基本失去了联系。
曾经人类文明与斯托文明长期接触和交流的时代,至此,算是彻底结束了。
人联纪元129年。
对于人类文明来说,这是一段技术快速发展的时间。
虽然秦裕院士的离开,让整个人类文明的科研速度受到了重创,
负熵研究院即便凝聚着整个人类文明最顶尖的研究员,也不可能再有秦裕在时,那种程度的高效运转,
但秦裕院士的离开,也没有完全打断人类文明技术快速发展的整体趋势。
或者,更直接一些的说,
在秦裕院士离世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人类文明事实上还享受着秦裕院士离开前留下来的遗产,
还消化着基础科学领域,基础理论突破带来的一系列正向影响。
此外,
当初与斯托文明的交流和接触,也根本上扭转了人类文明对于宇宙中文明生态的认知,
改变了人类文明对于自身文明在宇宙文明生态中位置的认知。
对于宇宙中的外部威胁,人们再有了明显的危机感,
对于宇宙,潜意识中,也没有了什么太高的安全感。
这种认知上的根本性转变,
将人类文明整体上,从先前那种惰化状态中脱离了出来,
重新有了对于文明发展来说很重要的紧迫感。
或许这个过程中,秦裕院士的离世,也对于人们有一些刺激。
没了秦裕院士,许多人们潜意识里就认为,人类文明需要面对更艰难的发展环境了。
不过突破到河系级文明之后,
至少此时此刻,在晋升到河系级文明之前,人类文明的惰化倾向大概是扫除了大半。
人联纪元130年。
基于此前秦裕留下的‘秦裕-人类-斯托’大一统理论,
人们继续尝试着,从理论层面出发,将理论层面的突破,落到实际上的技术研发和突破。
理论上来说,基于新的大一统理论和基础领域突破,
人们在能源,算力,通信,运力领域,都应该能够有根本性的进展,跨时代的突破。
只是,哪怕人们往这些方向逐步逐步投入着大量研究资源,
负熵研究院作为人类文明的科研核心,也在这些方面持续做着努力。
但显然,这依旧需要一些时间。
不过,这些年过去,人们在这些方面倒不是完全没有进展。
像是在能源领域,
以此前人类文明与斯托文明合作的聚变技术为基础继续向下,
基于理论上的突破,
在新的技术路径下,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及相关研究团队,
将最新的聚变装置,核心位置的最高温度,在持续运行中,维持到了超过五亿度的高温,以及相应的超高压环境。
让人类文明的聚变技术,距离聚变技术的终点,重核聚变再更近了一步,
此外,
人类文明目前主要使用的电推进系统,在保持功率的情况下,其整个系统结构的体型,
也被人类文明基于理论突破,很大程度上缩小了。
以至于,让各行星,卫星表面,各城市之间,基于电推进飞船的往来,都更加频繁许多,对比其他交通方式,很大程度上拉高了占比。
而在这一年,
在原先人类文明与斯托文明合作建造的那个引力干涉实验装置的基础上,
人们也在设计和计划更大规模的引力发生实验装置的建造,以摸索和研究基于引力技术的无工质推进引擎的研究。
可以说,
人类文明目前的发展速度其实也已经不慢,
或者说,目前人类文明这种发展速度,才是正常情况下的‘科技大爆炸’。
只是秦裕院士还在时,人类文明的运转效率,发展速度有些超乎寻常的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