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着天空的小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3章 共筑蓝图与回响低鸣,两只蚂蚁闯天下,望着天空的小赵,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维拉·金揭示的“维度之痕”威胁,如同一道宇宙级的阴影,笼罩在刚刚建立的脆弱交流之上。然而,危机往往也是合作的催化剂。银叶哨站和光海接触舰队,与三位星语者维拉,开始尝试在理解彼此的基础上,构建应对共同威胁的初步合作框架。
技术理念的交融
合作的第一步是理解彼此的技术体系,寻找可能的结合点。
维拉的“空间感知”: 维拉展示了他们如何利用意识权杖和水晶簇,精微地感知空间结构的应力分布、维度褶皱的细微变化以及引力湍流的源头。他们的感知基于复杂的多维数学模型,能够提前极长时间预警空间结构的不稳定点。这与彭夕的场域感知有相似之处,但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且精度极高。源核如饥似渴地记录着维拉传递的感知模型和数学框架。
光海的“能量编织”: 光海则展示了星芒之簇如何协同引导庞大的能量流,进行空间稳定(如在汇流点内部)、能量净化以及构建强大的意识场防御。其核心在于生命能量的和谐共振与网络化协作。维拉对光海利用生命网络协调如此庞大能量的方式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尤其对“微光之裔”这种牺牲个体维护网络的精神传递出抽象的“敬意”波动。
源核的“融合推演”: 作为关键的桥梁和逻辑核心,源核承担了最繁重的任务。它尝试将维拉的空间结构数学模型、感知技术与光海的生命能量网络引导技术进行初步的融合推演。目标是在哨站附近,选择一处微小的、相对安全的维度褶皱作为试验场,设计一个联合的“空间稳定探针”方案。探针需要维拉的精准空间定位和建模,光海的能量引导与稳定,以及源核自身的协调与微调。
“织网者”计划雏形
经过密集的意念交流和数据交换,一个初步的合作方案——“织网者”计划——形成了雏形:
试点区域: 选择位于银叶哨站监测范围内、距离光海能量场边缘足够远的一处小型维度褶皱(已被维拉标记为低风险但具有研究价值)作为试点。
探针构造:
由维拉提供精确的空间坐标和结构模型。
由光海工程星芒之簇引导能量结晶,塑造探针的物理载体(一个结构复杂、嵌合了光海能量导性材料和维拉提供的特殊谐振水晶的框架)。
由源核负责编写核心控制程序,融合维拉的监测算法和光海的能量稳定协议。
部署与激活:
由光海小型工程单位将探针载体运送至目标坐标。
由维拉利用权杖进行精确定位和空间锚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