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5章 根基!国子监改制!,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朕闻上古,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根基!国子监改制!

御书房的铜炉中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殿内凝重的气氛。</p>

人才不够,这就是大明王朝现在面临的困境。</p>

大明虽已立国十七载,可朝堂之上,能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才依旧寥寥无几。</p>

尽管老朱殚精竭虑,广设国子监、府州县学,试图构建起完备的教育体系,可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p>

新立的学堂里,先生们摇头晃脑讲授着经义,学子们埋头苦读,然而真正能将所学化为治国安邦之策的人,却是凤毛麟角。</p>

更棘手的是,时间不等人。边疆的烽火随时可能重燃,地方的政务亟待能吏治理,可现有的官员队伍中,要么是跟随他打天下的老将,虽忠诚却日渐老迈;要么是新入仕途的书生,空有满腹经纶,却不知如何处理实际事务。那些寒窗苦读十数载的学子,踏入官场后,面对错综复杂的政务,往往手足无措,沦为只会引经据典的书呆子。</p>

当然,老朱也知道,养士如同培育参天大树,需耐心浇灌、静待成长。但眼下的大明,却等不起啊。</p>

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那些亟待解决的民生、军事、经济难题,如同一张张血盆大口,随时可能将这个新生的王朝吞噬。</p>

可环顾四周,却难寻能扛起这千斤重担的贤才,这份焦虑与无奈,让这位铁血帝王也不禁生出几分迟暮之感。</p>

老朱瞥了李文忠一眼,眉头拧成一个“川”字:“国子监倒是每年输送千余学子,可用起来不是迂腐空谈,就是昏聩无能!朕要这些书呆子何用?”</p>

李文忠兼掌国子监,算是这最高学府的负责人。</p>

现在面对老朱的责问,他也很是无奈。</p>

“陛下说的不错,臣前日巡查国子监,见学子们每日只知诵读程朱章句,连公文格式都写不明白。如此养士,实难担当治国重任。”</p>

一旁朱高炽听后,顿时就乐了。</p>

这国子监,就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p>

明朝国子监创于老朱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p>

国子监设有从四品的祭酒一人,从四品下的司业二人,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此外还有负责琐事的监丞和主簿各一人。</p>

因为是大明王朝的最高学府,所以国子监招收的弟子都是精锐中的精锐。</p>

比如国子学,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由国子学博士和助教负责,讲授经术义理。</p>

也就是儒家四书五经那一套东西。</p>

在洪武年间,国子监生还一度成为选官的主流。</p>

尤其在洪武七年到洪武十七年暂停科举考试期间,国子监生被大量地委派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中担任要职,如洪武十九年,“择监生千余人送吏部、除授知州、知县等职。”</p>

正因为如此,国子监才树立了崇高地位,成为天下学子梦想中的圣地摇篮。</p>

不过现在这国子监,倒是有些让老朱不满意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快穿之宿主她又勾引人了

傅南风

那些流浪的日子

天狼星帝

全能超神

大梦闲鱼

刚成僵尸,你把定僵符当辣条吃?

拿月踏天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崔山口

重生之最强村二代,先收迪热

争取每日万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