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2章 以工代赈!那就狠狠地招!,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朕闻上古,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以工代赈!那就狠狠地招!

皇帝陛下发怒,群臣尽皆战栗。</p>

眼下朝廷决定全力赈灾,可问题接踵而至。</p>

户部尚书郭允道开口道:“陛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越来越多的流民向京城涌来,如果不想办法解决,京城不一定能撑得住……”</p>

“流民如潮水般涌来,只怕再过半月京城粮仓就要见底!”</p>

老朱听后神情越发凝重,他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p>

可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百姓子民受苦受难,老朱也做不到。</p>

“你们都是朝廷栋梁,可有什么良策?难道要看着朕的子民饿死在天子脚下?”</p>

老朱目光扫过郭允道、赵瑁等人,却发现他们彼此对视,却无计可施。</p>

这赈灾之事,历朝历代虽有相似之处,但尤以对流民的应对最为棘手。</p>

两汉时期,朝廷采取限制、镇压与遣返手段,旨在控制与安抚流民,将他们安置于较为安宁之地,或修建城池、设置郡县以容纳这些流离失所者。</p>

然而,这种做法主要针对大规模流民,多数流民被遣返回乡,结果却在漫长的归途中大量死亡。那些被编入户籍的其他地方的人,许多沦为奴婢,更多的则参与了动乱,以反抗不公。</p>

隋唐之际,统治者较为开明,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如开仓放粮、废除暴敛法令、减轻租赋,以缓解统治危机。</p>

尽管这些措施初见成效,但从全局来看,效果微乎其微,流亡现象依然屡禁不止。</p>

到了宋朝,大量流民被招安为官军,却导致了“冗兵”现象的出现。</p>

而如今大明王朝,制度尚待完善,群臣只能借鉴前朝之经验,无奈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这些经验似乎难以发挥作用。</p>

老朱脸色愈发阴沉,冰面上横七竖八躺着冻毙的灾民,襁褓中的婴孩还保持着吸吮的姿势,他的眼眶不由得发烫。</p>

可满朝文武,此刻竟无一人能解这燃眉之急?</p>

“两汉以强制遣返安置流民,死者十之有三;隋唐开仓放粮,不过是饮鸩止渴;宋朝养流民为兵,结果养出百万冗军!”老朱猛地转身,怒视着眼前这些朝堂重臣,“你们饱读圣贤书,难道连个新法子都想不出来?”</p>

群臣头贴冰面,大气都不敢出。</p>

就在这死寂之中,一道略显稚嫩的声音突然响起。</p>

“流民太多,那就以工代赈嘛!”</p>

众人寻声望去,只见出言之人是小胖墩,捧着个手炉,貂裘下露出的小脸冻得通红。</p>

郭允道、赵瑁等诸人闻言,皆是一愣,这六部尚书个个博学多才,不说学贯中西、通古博今,至少遍阅群书,学养深厚应是他们的基本素养。</p>

然而,“以工代赈”一词,他们竟是首次听闻,往昔岁月中,亦未曾有所耳闻。</p>

“何为‘以工代赈’之意?”</p>

郭允道深思熟虑这四字真谛,稍作沉吟,便向朱高炽发问。</p>

朱高炽笑着解释道:“‘以工代赈’,就是在灾荒之年,对灾民的救济不应局限于粮食的发放,而应设法将灾民集结起来,参与重大工程的建设,如加固河堤、疏浚河道、修筑城防等。”</p>

“这法子有很多优点,一则救荒赈灾,二则灾民有了生计,更加安分守己,从而减少违法乱纪之事。”</p>

朱高炽应答自如,阐述道,救济灾民与建设重大工程素来被视为两回事,古代百姓不仅要纳税,还要服徭役,即为朝廷无偿劳作。</p>

每当有重大工程,朝廷便征召百姓服徭役,无需支付分文。</p>

“原来如此,这真是个别出心裁而又切实有效之策。”</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快穿之宿主她又勾引人了

傅南风

那些流浪的日子

天狼星帝

全能超神

大梦闲鱼

刚成僵尸,你把定僵符当辣条吃?

拿月踏天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崔山口

重生之最强村二代,先收迪热

争取每日万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