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密谋!又见积善之家!
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2章 密谋!又见积善之家!,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朕闻上古,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朝廷?”王伯庸突然放声大笑,“我王家在户部有人,在金陵帝都也有人!前不久这郭桓案,多少达官显贵折了进去,可我王家如何?”</p>
“诸位只需记住——天大的祸事,有王家顶着!”</p>
这话如定心丸,众人紧绷的肩膀瞬间松弛。</p>
周富海谄媚笑道:“老爷英明!如今那外地来的‘冤大头’更是天赐良机,疯狂买地招工,上万张嘴等着吃饭,咱们就是把粮价抬到五十文一斤,他们也得捏着鼻子认!”</p>
“五十文?格局小了。”王伯庸抚着山羊胡,眼中闪过贪婪的幽光,“明日起,所有粮铺限售。把陈粮掺上砂石,十成粮里兑三成杂物——反正饥民们饿极了,能咽下糠麸都是福气。”</p>
他眼中闪过一抹精光,脸上满是自得,“三日后,漕帮的船队会送来最后一批私粮。等这些冤大头的存粮见底,咱们就……”</p>
话音未落,管家突然疾步而入,在王伯庸耳边低语几句。</p>
老者的脸色瞬间阴沉:“什么?北平布政使司发了调粮文书?”他猛地起身,撞倒身后的太师椅,“这冤大头什么身份,竟能从北平调粮……”</p>
“老爷莫急!”赵有德强作镇定,“就算从北平调粮,水路也要半月,旱路更是难行!咱们只要咬死不松口,他们迟早得按咱们的规矩来!”</p>
王伯庸缓缓坐下,眼中凶光毕露:“不错!传令下去,所有粮铺只卖糙米,精粮一粒不出。”</p>
“再派人盯着码头,但凡有粮船靠岸,立刻上报!”他抓起案上的象牙算盘用力一摔,“我倒要看看,哪个敢动天津卫的粮价!”</p>
夜色渐深,厅堂里重新响起觥筹交错之声,不久就归于平静。</p>
王伯庸仍在做着美梦,他望着库房里堆积如山的粮袋,得意地对小妾道:“等这波赚够了,咱们就捐座义庄,再给京里的表兄送份厚礼……”</p>
可惜他不知道,他们口中的“冤大头”,一位是皇帝陛下钦定的皇太孙朱雄英,另一位则是搅得京城鸡犬不宁的胖殿下朱高炽。</p>
而此刻,朱高炽正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塔上,望着满城星火冷笑。</p>
“殿下,查清楚了,这背后主使就是那王家。”卓敬展开一卷泛黄的账本,墨迹间密密麻麻记录着私粮交易,“他们不仅囤粮,还往米里掺了石灰和碎石,已有百姓吃坏了肚子。”</p>
“这王家什么来头?”朱高炽下意识地追问道,“又是一个‘积善之家’?”</p>
听到这话,卓敬嘴角都有些抽搐。</p>
积善之家?</p>
怎么满满的讽刺意味?</p>
“真是……积善之家?”卓敬苦笑着解释道,卓敬展开泛黄的宗谱图卷,绢布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在烛光下若隐若现:“殿下有所不知,这王家自两宋起便诗书传家,出过九位进士。元世祖年间,其先祖官至中书舍人,就连文天祥抗元时,王家也曾暗中资助粮草。”</p>
他顿了顿,指尖划过一处朱批,“入明后更是显赫——王家长子王承祖现任应天府通判,堂弟王承宗在户部任员外郎,专管漕运钱粮。”</p>
徐增寿倒吸一口冷气,手中账本簌簌作响:“难怪他们敢如此嚣张!有这等人脉,难怪囤粮掺沙都无人敢管!”</p>
“更妙的是做戏的手段。”卓敬冷笑一声,翻出厚厚一沓善堂账簿,“每年灾荒,王家便开粥棚、修义庄,京城里‘积善之家’的匾额都挂了三块。可暗地里……”他抽出几张泛黄的地契,“他们用掺沙的糙米换灾民田地,强占的产业已占天津卫三成。”</p>
对此,朱高炽倒是不觉得意外。</p>
毕竟他也曾见识过一次“积善之家”,就是那个栖霞宋氏。</p>
唔……现在满门抄斩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