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7章 扶持!勋贵与皇室一体!,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朕闻上古,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明战兵,曾经追亡逐北、横扫草原的雄师,是什么时候开始衰败的呢?</p>

是土木堡之变吗?</p>

是,也不全是。</p>

朱高炽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尘封的历史片段——土木堡之变固然加速了大明战兵的衰亡,但真正的祸根,早在卫所军制确立时便已埋下。</p>

兵农合一的构想本是为强兵足食,可随着承平日久,土地兼并、军官克扣军饷成风,曾经耕战皆精的士卒,渐渐沦为权贵驱使的佃户。</p>

当然,土木之变加剧了这个过程。</p>

朱高炽记得史书上记载,二十万精锐折戟,皇帝被俘的噩耗如惊雷震碎了天朝上国的威严。</p>

自那之后,文官集团借“京营改制”之名染指军权,六部堂官开始对边关调兵指手画脚。</p>

他们用奏疏堆砌的“稳妥之策”,实则是将武将缚上礼法的枷锁;以“糜费钱粮”为由削减军备,却在修缮文庙、编纂典籍时一掷千金。</p>

当文官们在文华殿引经据典,争论着“华夷之辨”的细微差别时,塞北的铁骑已踏破边墙。他们视开疆拓土为穷兵黩武,将主动防御斥作轻启战端,面对鞑靼、瓦剌的侵扰,只知增筑墩台、输送岁币。</p>

朝堂之上,“不和亲、不称臣”的气节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在敌军兵临城下时,忙着争论迁都避战还是固守待援。</p>

朱高炽对此唯有冷笑。</p>

文官们工整的蝇头小楷里,尽是“守成安民”、“怀柔远人”的陈词滥调,却鲜见半句筹边御敌之策。他们在文华殿的辩论中引经据典,将“仁义”二字奉为圭臬,妄图以孔孟之道感化塞外虎狼,却不知草原部落的马鞍上从不镌刻礼义廉耻,弯刀寒光才是他们信奉的真理。</p>

史册在记忆中翻涌,秦皇汉武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唐太宗铁骑踏破突厥王庭,无一不是以战止战的铁证。</p>

反观大明,文官们高坐庙堂,将边将的请战视作邀功冒进,把整军备武斥为虚耗国力。</p>

他们精于算计同僚的把柄,擅长在党争中排挤压制,却在面对瓦剌使臣狮子大开口时,唯唯诺诺地同意增加岁币;当鞑靼骑兵劫掠宣府,他们的对策不过是增筑几座空心敌台,写几封义正词严的檄文。</p>

马背上的王朝终究要以马革裹尸捍卫尊严,可如今的朝堂却成了书生们纸上谈兵的戏台。</p>

历史早已昭示:没有强弓劲弩的威慑,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过是风中残烛;缺少金戈铁马的征伐,所谓的“仁义教化”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泡影。</p>

真正能让四夷宾服的,从来都是寒光凛冽的刀锋,和踏碎敌营的铮铮马蹄。</p>

朱高炽来到大明多年,早已融入了这个时代,成了一个真正的“汉人”。</p>

而大明,也在他的影响下,即将掀起一场奔向海洋的热浪狂潮。</p>

想要将大明的龙旗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开启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强大的武力便是最坚实的后盾。</p>

在陌生的异域,土著部落的反抗不会因一纸通商文书而平息,唯有坚船利炮的威慑,才能让他们正视大明的威严;远渡重洋而来的欧洲殖民者,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在利益的争夺中,谈判与退让换不来一席之地,唯有以暴制暴、以战止战,方能将这些野心勃勃的对手击退!</p>

而历经千辛万苦建立的海外据点、开辟的贸易航线,更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守护,否则,辛苦积攒的财富、来之不易的成果,随时可能在敌人的掠夺下化为乌有。</p>

武力,是大明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利刃,也是守护帝国荣耀与利益的坚实壁垒。</p>

诚然,如今的大明的确拥有强大的武力,但如何将这份强大保持下去,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沦为形同虚设的农民军队,才是重中之重。</p>

首先一个前提,那就是绝不能文武失衡!</p>

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当文官集团彻底掌控军权,当武人沦为朝堂上的点缀,再庞大的军队也会沦为徒有其表的空壳!</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快穿之宿主她又勾引人了

傅南风

那些流浪的日子

天狼星帝

全能超神

大梦闲鱼

刚成僵尸,你把定僵符当辣条吃?

拿月踏天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崔山口

重生之最强村二代,先收迪热

争取每日万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