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四章:王韫秀与元载,浇花(父女)笔趣阁,成角,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韫秀与元载
下朝未过半日,整个长安都知晓了今日朝堂之上,有一布衣少年郎,怒骂吐蕃使臣。举三百钧石以扬大唐国威。</p>
壮武将军,从四品下的武官。</p>
大斗军军使,掌管四千士卒,三千骑兵。</p>
一柄天子剑,可斩边境之将。</p>
最重要的是,那少年郎不过十七八岁。</p>
大唐重武。</p>
只需半日,沈潮生的名字便已经传遍长安。</p>
长安东区,得了圣人赏识,有了个官身。</p>
沈潮生与哥舒翰相视一眼,哥舒翰便走在了前头。</p>
路上的花倒是没怎么看,三人一道来了宣阳坊。</p>
直到一处小院才停下。</p>
院中女子身穿胡服男装,正洗着碗。</p>
眉宇间仍可见王忠嗣那股英气。</p>
就在这时。</p>
隔壁的柳妇人端着半盆衣裳路过。</p>
见王韫秀在井台边洗碗,便隔着低矮的篱笆墙笑盈盈开口:“姑娘这手劲还是这么足,前日见你家元郎回来,倒是清瘦了些。”</p>
“不瞒你说,前日我家那铺子进夏布,原想着找牙人谈个好价钱,谁知如今市舶司那边卡得紧,货款周转竟有些吃紧……”</p>
王韫秀握着粗瓷碗的手指微顿,抬头时脸上已堆起笑:“柳姨有事但说。”</p>
“就是春上你家借去的两贯钱……”</p>
柳妇人声音低了些:“也不是催你,只是如今生意难做得紧,若能先还上些,也好让我应付过这几日。”</p>
王韫秀望着盆中晃荡的清水,解下腕上那只成色普通的银镯子。</p>
递过篱笆:“柳姨先拿着这个抵一抵,待我家元郎回来,定会将钱凑齐还上,到时候再赎这镯子不迟。”</p>
柳妇人推拒道:“这如何使得……”</p>
却终究接了过去:“那就劳烦姑娘了。”</p>
王忠嗣立在院外槐树下,听得真切。</p>
元载如今不过八品大理评事,月俸才二贯半。</p>
除去租这小院的八百文,剩下的钱在长安这地界,光是应付日常用度已捉襟见肘,更别提官员间的应酬往来。</p>
抬脚便想进去,却在迈过门槛时猛地顿住。</p>
五年前女儿执意下嫁时,那倔强的眼神还历历在目,如今若以父亲身份插手,怕又是一场争执。</p>
沈潮生已抢先一步走进院门,对着王韫秀拱手道:“想必这位就是元载兄的夫人吧?在下沈潮生,与元载兄有些交情。今日他在署中办差脱不开身,特意让我送些钱回来,说怕是要晚些才能归家。”</p>
沈潮生将手中钱袋递给柳妇人,将那手镯取回。</p>
王韫秀上下打量他,见他一身布衣,眉宇间却有股英气,不像寻常市侩,又未在府中见过,倒信了几分。</p>
“原来是沈郎君,快请进。只是家中简陋,不知沈郎君可愿留下吃些便饭?”</p>
沈潮生本想推辞,忽听得院外传来王忠嗣压抑的咳嗽声。</p>
“既如此,便叨扰夫人了。只是我看厨房尚空,不如让我去街口买些现成的吃食,也省了夫人操劳。”</p>
不等王韫秀推辞,已快步往巷口走去。</p>
王忠嗣背过身,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p>
寒门书生,最重的怕是就那张面皮了……</p>
三人沿着宣阳坊的路往回走时,王忠嗣的脚步总忍不住往绸缎庄,胭脂铺前凑。</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