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9章 若向三国觅君臣,李郎才气配刘君,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若向三国觅君臣,李郎才气配刘君

却说袁军与曹刘联军相持于官渡,袁绍久攻不下,内心烦躁。</p>

郭图献策袁绍,分轻骑袭扰河南粮道。</p>

然袁绍却拒绝了,他心中已有计较。</p>

众见袁绍面色从容,于是纷纷问主公有何高见。</p>

袁绍蹙起眼眸,语气坚定地说道:</p>

“今可与河南军相持两月,待两月过后,曹操必为孤所破。”</p>

听完袁绍的分析,众皆不能解其意。</p>

袁绍如何断定两个月后,曹操一定会败?</p>

听这意思,袁绍是想跟河南比消耗战。</p>

但就目前的战况而言,曹操还有徐州的支援。</p>

若纯比粮食消耗,远驻于官渡的河北军恐怕占不到什么便宜。</p>

逄纪出声问:</p>

“明公何以笃定曹操不能久持?”</p>

袁绍乃命人取出来一叠书卷。</p>

众人上前查看,顿时大惊失色。</p>

这些书卷竟全是豫州官员与袁绍互通的书信!</p>

河北的间谍系统十分强大,而袁氏对豫州的遥控能力极强。</p>

尤其是富庶的汝南,袁氏本就出自汝南。</p>

自袁术覆灭后,袁绍就已经是袁氏唯一的主人翁了。</p>

兼之河北强,河南弱,豫州不少官员都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前程铺路。</p>

不仅秘密与袁绍互通书信,更是表示只要袁氏一声令下,他们立马保持中立!</p>

虽然这些官员没有明确表示要反对河南,但仅是中立的态度,对曹刘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p>

因为曹刘在豫州都有地盘,一旦这些郡县选择中立,那么曹刘就没办法从中获得钱粮了。</p>

官渡之战打到现在是个什么情况?</p>

那就是一个黑洞!</p>

吞掉双方的人、粮、钱,看谁先余额不足。</p>

豫州郡县的中立,无疑会使本就弱势的河南更加雪上加霜。</p>

刘备还好,因为他豫州实控的郡县不多,就算直接反叛也不会伤筋动骨。</p>

但曹操就不同了。</p>

他在豫州有着大量的领地。</p>

并且由于兖州之前叛乱过,所以曹操已经将经济、政治中心迁到豫州的颍川去了。</p>

等于豫州的实控,会直接危害到曹操的统治。</p>

这也是为什么袁绍会说,两月之后,曹操会最先败亡的原因。</p>

此时,帅帐里的河北群臣无不对这一消息感到震惊。</p>

原来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袁绍暗中做了这么多的工作。</p>

豫州超半数的官员与袁绍互通书信,这工作量得多大?</p>

难怪不得袁绍最近看起来那么憔悴、疲惫呢。</p>

就在众人为袁绍道谢之时。</p>

袁绍又打出一记重拳。</p>

“汝南黄巾渠帅刘辟已经与孤取得联系,他将自汝南起兵,共三十万众,袭扰曹操许县!”</p>

汝南黄巾势力十分强大,并且他们都与袁氏关系紧密。</p>

袁术在时,他们亲袁术。</p>

袁术死了,他们便亲袁绍。</p>

现在河南、河北大战爆发,以刘辟为首的黄巾渠帅纷纷响应袁氏,表示愿意袭扰河南后方。</p>

汝南黄巾号三十万众。</p>

当然,这跟青州百万黄巾一样是有水分的。</p>

三十万人肯定也是包括全家老幼,但依然是一个可观的数字。</p>

只要他们发动进攻,不求取胜,便能分担官渡前线的压力,使曹刘疲于奔命。</p>

那便是有功!</p>

逄纪忽然开口问:</p>

“我记得战事开始之时,汝南黄巾便已经反叛豫州。”</p>

“彼时朝廷是派遣了汝南太守吕布,前去平叛。”</p>

“今战事如何了?”</p>

第一手信息始终掌握在袁绍手里,他底下那帮人都还不知道豫州现在是个什么情况。</p>

“……哈哈,吕布徒有匹夫之勇,焉是刘辟的对手?”</p>

袁绍扬唇一笑,将另一封奏报取出。</p>

原来,吕布本欲起兵至前线协助朝廷对抗反贼袁绍。</p>

因汝南掀起叛乱,朝廷便命吕布这个地方官留在汝南平叛。</p>

这也是曹操的意思,他与吕布有旧怨,又觉吕布狼子野心不能久养。</p>

他与他麾下的的骑兵部队战力极强,是一个不可控的因素。</p>

万一在前线临阵倒戈,对河南战局不利。</p>

徐州方面也有这个考量,并且汝南如果反叛,也会威胁到刘营的沛国。</p>

所以曹刘一拍即合,一致决定让吕布留在汝南平叛。</p>

吕布领了诏书,也是欣然留在汝南扫荡群贼。</p>

他与他麾下的骑兵是汉末t0一档,仅十天时间,就斩首万余级。</p>

威震汝南!</p>

然而,汝南黄巾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布零乱。</p>

众渠帅见吕布勇猛,遂纷纷躲在山里、丛林里打游击。</p>

吕布与他的并州狼骑顿时失去了骑兵的优势,不得不下马来剿贼。</p>

但我明彼暗,黄巾贼马上不是吕布敌手,躲在暗处却阴死了不少吕布兵。</p>

时间一长,吕布及他麾下的将领都心生倦怠。</p>

月初时,吕布等将还积极剿贼,每日出动三五次。</p>

至月末时,众皆生怠,三五日才出动一次。</p>

同时,吕布初时连斩数名渠帅,尽枭其首。</p>

然后置于盒内,赍往陈地朝廷。</p>

吕布虽不明言,但此举无疑是在向朝廷邀功。</p>

但朝廷此刻自顾不暇,刘宠要钱养自己的陈国兵,哪里会拿钱出来犒赏吕布军士?</p>

至于曹营、刘营就更不必说,两边上下都在紧衣缩食。</p>

所有的钱粮都得为前线战事服务,所有的好酒好肉都得优先赏给有功或受伤的将士。</p>

所以对吕布军仅是口头表扬,外加了一些官位晋升。</p>

而对实物奖励则不做表态。</p>

总之一句话,</p>

领导不是不关心你,但组织目前正在酝酿大项目,小吕你要为集体着想,不能光想着自己。</p>

等将来项目成功了,肯定给你升职加薪。</p>

现在你得忍一忍。</p>

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要做。</p>

这样敷衍的态度,吕布及其手下将领当然不肯买账了。</p>

他们想着自己拼死拼活在南方平叛,结果朝廷一根毛都不给,那还平个鸟叛啊?</p>

恰逢此时陈宫抓住机会,向吕布进言,劝他暂时按兵不动。</p>

明面上说的是,只有曹刘意识到汝南问题严重,才会对将军你引起重视。</p>

但暗地里想的,却是希望吕布保留实力。</p>

陈宫从未放弃过他赶走曹氏,夺回兖州的计划。</p>

之前吕布想去北方抗袁,陈宫就坚决反对。</p>

现在趁着吕布及其部将都有倦怠之意,陈宫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p>

这一次,吕布采纳了陈宫的建议。</p>

他召集诸将,愤怒地对众人说道:</p>

“曹操、刘备之行动态度,自私自利。”</p>

“全然不知我军剿贼之困苦,与牺牲之大!”</p>

“其坐跨四州之地,钱粮无数,俱运往官渡前线,而对我军则始终却不提一句。”</p>

“无论其承诺之钱粮,亦或将领爵位之晋升,皆无一至诚意。”</p>

“总之,利用我之牺牲,以保其安全而已!”</p>

此言一出,诸将俱言吕布高见。</p>

于是,吕布军便开始屯驻于汝南诸县,并不主动出击。</p>

而刘辟等贼皆知吕布不好惹,也不去进攻他。</p>

反正他们的任务就是袭扰河南后方。</p>

由于吕布军对汝南黄巾的姑息纵容,诸渠帅很快恢复了元气,并相互间取得了联系。</p>

直至官渡之战爆发时,汝南黄巾已经能够动员三十万众。</p>

只待袁绍一声令下,他们便会如同一团烈火般,烧向河南后方!</p>

“善!”</p>

“善!”</p>

“大善!”</p>

河北群臣在听到这一连串的好消息后,无不拍手庆贺。</p>

尽管作为袁绍臣子,相处日久。</p>

但直到今天,他们才意识到袁氏力量有多强大。</p>

三十万黄巾贼,以及与豫州超半数的官员书信往来。</p>

袁神之名不是白叫的。</p>

袁绍凝着的眉宇也总算展开,笑得意味深长:</p>

“故我军接下两月,只须继续在官渡与曹刘联军相持便好。”</p>

“只要豫州保持中立,汝南黄巾北上袭许,战况便会扭转。”</p>

“我等只须静待时机便好。”</p>

诸臣齐齐拱手,大呼:</p>

“主公英明!我军必胜!”</p>

……</p>

袁氏的大手正式发力。</p>

当“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招牌再次拿出时。</p>

袁绍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逃出京时,被天下群雄所拥戴的景象。</p>

——“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p>

豫州是汉朝政治最活跃的地区,所以袁氏在汝、颖士人群体中声望极高。</p>

当袁氏的大手再次伸向豫州时,豫州的官员们纷纷响应。</p>

考虑到他们不敢明着反,所以纷纷表示愿意在官渡之战中持观望态度。</p>

于是上至郡,下至县。</p>

各级受过袁氏厚恩的官员,纷纷将收上来的赋税、钱粮扣住。</p>

不再将之运往官渡前线了。</p>

少数仍旧忠于朝廷的官员,面对大势所趋,亦不敢横加拦阻,只得顺应潮流。</p>

默默等候朝廷的安排处置。</p>

时位于汝南西部的豪强李通,在郎陵、阳安一带颇有影响力。</p>

曹操占据汝南时,用李通为裨将军,封阳安都尉。</p>

李通遂向曹氏效忠,在豫州大量官员持观望态度时,李通仍旧将本地钱粮运往官渡前线。</p>

河北间谍,照例过来劝降李通。</p>

“李将军乃深明大义之人,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p>

“袁公爱将军之才,故命我来劝谏将军弃暗投明。”</p>

“袁公愿拜君为征南将军,总领南方事务,愿将军察之。”</p>

袁使洋洋洒洒地将袁氏许下的恩惠道出。</p>

当袁氏使者的好处就是,老板是真的大方,开出的条件优渥。</p>

以至于他们出使劝降时,都底气十足。</p>

汝南现有黄巾作乱,诸县按兵不动,李通位于阳安孤立无援。</p>

所以袁氏对劝降李通还是十分有信心的。</p>

时有李通叔父在侧,亦感袁氏势大,曹刘难与之敌。</p>

兼之袁绍宽仁,若是助袁,必得厚待!</p>

遂大哭着对李通劝道:</p>

“……呜,贤侄!今阳安势孤,军士独守。”</p>

“我等已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p>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天下,今却愿遣使来阳安劝降贤侄。”</p>

“此重之厚也,不如举众投袁归绍,顺应天时。”</p>

李通陡然变色,按剑在手,叱道:</p>

“叔父何得疯言?”</p>

“吾自归曹氏以来,方要与曹公勠力同心,怎敢畏强投敌?”</p>

“况曹公明哲,必能定天下。”</p>

“袁氏虽然强盛,而统率无方,用人不贤。”</p>

“终必为曹公所擒也,吾以死亦不怀二心!”</p>

这名袁使也未想到李通性情竟如此刚烈,乃出言劝慰道:</p>

“目今海内鼎沸,刘氏衰微。”</p>

“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p>

“上合天意,下应民心,乃天命所归也。”</p>

“将军又何必逆天而为?”</p>

“况袁公起六十万大军于官渡,曹操、刘备手中不过三、四万人,如何能与之相抗?”</p>

“河南虽有小胜,终必为袁公所败。”</p>

袁使有条不紊地为李通进行分析,他的发言从容不迫,自信发自于内心。</p>

“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p>

“而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业。”</p>

“常言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p>

“袁公雄才伟略,智不世出,天下何人可及?”</p>

“若将军一意孤行,待袁公灭了曹操,扫平汝南。”</p>

“君及妻父母妻儿,又当何以自处?”</p>

“唯君详虑之!”</p>

袁使认为李通投靠曹操的时间不长,没道理对曹操忠心耿耿。</p>

不想李通却勃然大怒,按剑叱道:</p>

“古人云,一女不事二夫,一臣不事二主。”</p>

“吾既投曹氏,焉能再投袁绍?”</p>

“况袁氏兵马虽众,亦未必能破曹公。”</p>

“纵兖州失守,还有颍川,颍川若失,还有汝南。”</p>

“汝南再失,我们还能去投靠刘徐州。”</p>

“只要一息尚存,李某绝不投降!”</p>

言讫,李通一剑砍死袁使,将其头颅割下。</p>

叔父大惊,忙道:</p>

“贤侄糊涂啊!”</p>

“目今袁氏势大,贤侄纵不投袁,又何必杀其来使?”</p>

李通面色一沉,正色道:</p>

“既已决心抗袁,就不该落人以柄。”</p>

“吾杀袁使,好使曹公不疑。”</p>

“亦教族内兄弟知晓,我家已与袁氏结怨。”</p>

“日后当同心抗袁,勿生他念,否则不用曹公动手,吾必亲手杀之。”</p>

叔父喏喏而退,不敢出言顶撞。</p>

李通既杀来使,人报郎陵长赵俨求见。</p>

李通即将之请入,并问目前豫州是个什么情况。</p>

赵俨脸色不好,皱着眉头,叹道:</p>

“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p>

“有心附朝廷者复收其绢帛,恐惹民怨。”</p>

“况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p>

情况比众人想象的还要严重。</p>

豫州除了大部分郡县叛变,不给前线输送钱粮之外。</p>

剩余极少数仍旧依附于朝廷的郡县,却人心惶惶。</p>

当地的老百姓都觉得投袁是大势所趋,为什么他们的家乡不跟从其他郡县?</p>

同时,</p>

袁氏的情报系统再次发力,发动了舆论攻势。</p>

许多豫州百姓都觉得,只要投了袁氏,他们就能过上好日子。</p>

因为袁绍性格是出了名的宽仁。</p>

所以赵俨提到,现在还没有反叛的郡县也不好征收赋税锦绢,因为担心引起民怨。</p>

言外之意,是希望李通业马上停了阳安郡的赋税征收,免得乱上加乱。</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花光两万亿,老板们求我别再创业

安之何处

抱歉,我也是皇帝!

映山时光

拜金樊胜美,孟宴臣偏要宠

希暖十月

崽崽三岁半,全皇朝跪求她登基

大鱼.

足球:国足开除,奖励远射必进卡

不正不

蛇君独宠,渣男全家还敢吃绝户?

第一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