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曹操夜梦三马食槽,刘备举国动员兵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6章 曹操夜梦三马食槽,刘备举国动员兵,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曹操夜梦三马食槽,刘备举国动员兵马
要人,要粮。</p>
李翊直接摆明了自己的态度。</p>
按《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官方的粮食定价,应该是:</p>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p>
意思就是把一石粮食的价格,控制在三十钱到八十钱之间是最好的。</p>
这对社会各方面都有利。</p>
但由于汉朝绵延了四百年,其粮食价格也存在剧烈的变动。</p>
比如楚汉相争时期,由于受战乱影响,每石粮食的价格来到了惊人的一万钱。</p>
而随着战争结束,“文景之治”的到来,国家又迎来了空前的繁荣。</p>
每石粮食的价格下跌到了每石十几钱左右。</p>
常言道,“谷贱伤农,谷贵伤民。”</p>
这两种价格都是十分不合理的。</p>
所以在东汉时期,每石粮食的价格,基本在三位数浮动。</p>
但到了汉末大乱,粮食价格则又长期飙升在一千钱以上不下。</p>
至于李翊治下的冀州,粮食价格是多少呢?</p>
答案是三百钱一石。</p>
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个价格是不是太便宜了?</p>
但事实上,每个地区受发展度、政治动乱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粮食价格均有不同。</p>
一般情况认为,汉代的粮食价格警戒线是每石两百钱左右。</p>
到达这个警戒线时,就说明农业已经出现大面积歉收,发生饥荒的可能性在增加。</p>
而如果粮价超过了三百钱,则说明饥荒已经形成。</p>
如今冀州之所以粮价来到了警戒线以上,就是因为连年的战争,导致人口流失,政局动荡。</p>
李翊虽然已经将冀州的局势基本稳住,但粮价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没能够得到解决。</p>
思来想去,李翊还是决定与当地的商贾进行谈判磋商。</p>
由政府出面,用“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p>
李翊正襟危坐,肃然说道:</p>
“……诸君皆冀州商界耆宿,仓储丰盈。”</p>
“今冀州既安,州郡已靖,市肆重开,诸公可尽释顾虑。”</p>
“但使粮货流通,国家必以重利相酬。”</p>
“李某断不令诸位义商失望。”</p>
把粮价降下来也很简单,就是让这当地的地主商人们,把粮食大量流入市场就可以了。</p>
粮食一多,价格自然就便宜。</p>
而粮食又一直是商品贸易中的大宗。</p>
国家只垄断了盐铁贸易,以控制市场。</p>
但对粮食则没有太多严苛要求。</p>
光武帝起义之前就曾卖粮。</p>
“……丞相,恕在下斗胆。”</p>
一名身着锦袍,身材肥胖的中年男子起身站起。</p>
“丞相所许之利,不过空口白牙耳!”</p>
“口惠而实不至,使我等无不如坐针毡。”</p>
“若果有诚意,当具文书,明定惠利。”</p>
“岂可徒以虚言相诳,令众商贾寒心?”</p>
一言毕,其余商贾全都屏住了呼吸。</p>
暗叹这老哥还真是勇气可嘉,敢这么和当今的河北一把手说话?</p>
李翊见这商贾言语无状,倒也不恼,反而笑道:</p>
“足下说的有理,我正欲为此事。”</p>
话落,拍了拍手。</p>
一名身穿甲胄的士兵,将一个木盒子摆放在了桌案前。</p>
而里面所摆放的正是满满的盐,食盐!</p>
众商贾眼睛顿时瞪大。</p>
在没有政府的允许下,商人是不许私自贩盐的。</p>
而当李翊提出要给众商人好处时,众人就已经猜到了李翊可能要颁给他们贩盐的许可证。</p>
虽然这会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但比起食盐的暴利,这些根本不值一提。</p>
“诸位可有发觉此盐与其他盐有何不同吗?”李翊问。</p>
“……这是精盐。”</p>
有食货者,立马答话。</p>
精盐已经贩售了快十年了,汉朝各家各户就算没吃过,也该听过。</p>
但出于技术保密的需要。</p>
十年来,精盐贸易始终被麋家所垄断。</p>
这样做的好处是,真的没有哪家诸侯偷学到了精盐技术。</p>
坏处就是,严控保密,导致精盐不能大规模生产。</p>
所以即便老刘的领土已经横跨了大半个中国,依然是精盐与粗盐混着经营。</p>
现在李翊突然拿出来,也是想做最后一搏。</p>
利用“精盐”最后博取一波巨额利润,以此来扫定天下。</p>
即便期间技术泄露,等到那时,天下估计也快一统了。</p>
正好使精盐流入每个百姓的寻常家。</p>
“……本相今特许官盐专卖,照市价加一成予诸公。”</p>
“至于转运何地、售价几何,概不过问。”</p>
“不知诸公意下如何?”</p>
听到这儿,一干商贾眼珠子连连滚动。</p>
丞相的意思,就是由他供盐,商贾们去贩卖。</p>
这样,他们就不是贩卖私盐,而是贩卖官盐了。</p>
商人逐利,李翊肯把食盐贸易下放给他们。</p>
这天大的好处不接,那就当不得头上这个“商”字。</p>
于是商人们纷纷与李翊签下了合作协议。</p>
由李翊以相府出面作保,允许冀州众商贾贩卖私盐。</p>
众商贾需返还利润给相府,同时屡行承诺,投放粮食到市场中去。</p>
时间仅过去一个月,</p>
冀州市场上流动的粮食,已经高达一百五十万斛。</p>
当然了,市场上的粮食都是由政府严格监管的。</p>
不可能轻易流至他国,尤其是隔壁老魏。</p>
由此,</p>
冀州粮价被压了下来,经济也逐渐复苏,蓬勃发展。</p>
……</p>
魏郡,邺城。</p>
是夜,曹操搂娇妻宿于榻上。</p>
偶得一梦,梦见三匹白马,毛色如霜,自西北奔腾而来。</p>
直入曹府马槽争食。</p>
而曹操站在旁边手足无措,任看三马竞食,不能阻拦。</p>
此三马,首马最为年长。</p>
它阴鸷平静,只是撕咬槽边的草料,并未有太大动静。</p>
次马矫健雄壮,它专噬豆菽,眼中泛着青光。</p>
末马幼骏,却踩踏前二马而独吞精饲……</p>
曹操眼看食槽便要被食尽,乃大呼一声,从梦中惊醒。</p>
左右侍妾为曹操所惊,纷纷问:“魏公有何事?”</p>
曹操轻咽一口口水,才发觉自己已经汗透重衾。</p>
乃叱退众侍妾,穿好衣服,准备出门。</p>
正遇着曹丕,曹丕与之见礼,曹操便把自己昨晚做的怪梦跟儿子说了。</p>
问他如何看待这三马食槽的怪象。</p>
曹丕分析说道:</p>
“三马自西北而来,马超起兵作乱,屡犯魏国边境。”</p>
“马腾、马超、马岱,便是三马。”</p>
曹操一时默然,暗觉这解梦似乎哪里不太对。</p>
但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p>
便召了群臣来公府议事,谈及到了李翊在冀州大肆筹措粮草的事宜。</p>
曹操认为李翊这是打算进攻了,便问众人对策。</p>
曹丕与司马懿关系甚好,然司马懿却始终只是一个主簿。</p>
曹丕深以为这埋没了他的才能,便趁着这个机会,主动向曹操举贤。</p>
“……父亲,孩儿保举一人,定能退李翊之兵。”</p>
曹操问是谁,曹丕应声答:</p>
“孩儿以为司马仲达能知兵机,巨鹿乃军事要镇。”</p>
“可令仲达,屯兵巨鹿,与李翊相持。”</p>
“李翊必过不得巨鹿防线。”</p>
由于冀州是两家瓜分,虽同处一州,但考虑到两地挨得近。</p>
曹操便叱巨资,在巨鹿等地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p>
司马懿见曹丕举荐自己,并未感到有多惊喜,反而脸上显露出一色惶恐之色。</p>
曹操沉吟良久,挥了挥手,拒绝了曹丕的举荐。</p>
“仲达尚且年幼,不是李翊敌手。”</p>
“还是由曹仁去巨鹿屯兵,方为妥当。”</p>
曹丕见此,急忙争辩道:</p>
“……父亲!仲达深明韬略,善晓兵机。”</p>
“与李翊正逢敌手!”</p>
“父亲昔日常诫儿,举贤任能,当以才德为先,岂可以门武的徐晃、河间的张郃,各出兵五千,到渤海来屯驻。</p>
一面又正式写信给刘备,认为到明年开春之时,便是对魏国全面用兵的最佳时机了。</p>
刘备得李翊信,立马做了如下部署:</p>
发令给青州牧的关羽,令他起青州兵,出泰山,攻打曹操的兖州。</p>
令淮南的陈元龙,携甘宁、蒋钦等将,发水军,攻打曹操的汝南。</p>
自己则在徐州全力整备,随时准备出兵,配合北方李翊的进攻。</p>
这是一场多线作战,通过刘备的出兵路线不难看出。</p>
他是希望一举灭掉曹操的。</p>
但诸葛亮等人力劝刘备要冷静,眼下的魏国势力强大,不是一战可以灭的。</p>
如此多线作战,且不论最高统帅的指挥才能能否应付的了。</p>
关键在于,战线越多,破绽也就越多。</p>
万一一条线崩了,其他线路就跟着一起崩。</p>
所以希望刘备冷静,就按照李翊的构想,先把曹操逐出河北才是上策。</p>
刘备这才放弃了与魏国拼多线作战的想法。</p>
但依然要求与曹操打大规模会战。</p>
不打则以,要打就得打个痛快,打到一方伤筋动骨!</p>
于是,徐州经过一番内部讨论。</p>
毫无疑问地,将主战场定在了河北。</p>
不单单是为了响应李翊先平河北的战略方针,更重要的是曹操现在的治所就在河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