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相父!相父!相父!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6章 相父!相父!相父!,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相父!相父!相父!
李翊将刘备的手书缓缓收起,心中风起云涌。</p>
此刻,他总算明白为何刘备要严令张飞,务必亲手将此手书交给自己。</p>
万不许假手他人了。</p>
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君父,甚至一个男人。</p>
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男子,他是不会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的。</p>
唯独在李翊面前,在这封手书中,刘备向他的子玉展示了自己脆弱的一面。</p>
他内心一定是无比煎熬、无比难受的。</p>
这封手书的行文模式,也不是往常刘备的风格。</p>
通常刘备在与李翊写信笺时,虽时时提及旧情,但多是作为一个君主正常聊工作。</p>
唯独这次不同以往,刘备放下了自己齐王的身份,放下了作为君主的架子。</p>
仅仅以一个老朋友、老兄弟的身份,跟李翊聊了聊自己的心里话。</p>
他对李翊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将内心里想说的话一股脑地全倒了出来。</p>
李翊指节轻叩刘备手书,帛上“如鱼得水”四字墨迹犹是那般亮眼。</p>
窗外春雨敲檐,击落冬雪,竟似当年徐州夜雨一般。</p>
“玄德公……”他长叹一声,惊得案头烛火摇曳。</p>
袁莹手执团扇,掩唇近前,轻声问:</p>
“……未知夫君意下如何?”</p>
呼。</p>
李翊长舒一口气,将书帛放在案上,答,“当问稚子本心。”</p>
在古代生活十几年,其实李翊的思想多少已经受到些影响了。</p>
但饶是如此,他相比本地土著而言,他的思想仍算开明。</p>
至少在择父方面,他觉得还是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p>
如果孩子本身不愿意,那苦恼的不单单是孩子。</p>
还有父亲……</p>
于是转过身去,蹲下来与刘禅目光平视:</p>
“世子可愿拜我为父?”</p>
阿斗尚年幼,七岁的孩童此刻揪着衣带嗫嚅,不知如何作答。</p>
身后的张飞小声提醒道:</p>
“阿斗,忘了三叔昨夜与你说的话了么?”</p>
刘禅一抬眸,缓声道:</p>
“阿……阿斗……愿、愿意……”</p>
“王后之意?”</p>
李翊目光一转,又看向袁瑛。</p>
袁瑛素手抚过腰间玉佩——正是当年李翊所赠之信物。</p>
此玉本是一对,李翊将其分作两半,给与姊妹一人一个。</p>
持此玉佩,便无人敢来侵扰她们。</p>
“若无妹婿,妾与莹妹早殁于乱军之中矣。”</p>
“阿斗……”</p>
她突然哽咽,看向孩子。</p>
“这孩子自幼少见父颜,今能得天下奇才之教诲……”</p>
“呜……”</p>
话未尽,泪已湿了半幅罗帕。</p>
李翊见此,忽然拔剑。</p>
左右一惊,却见他将衣襟的袍袖给割了下来。</p>
李翊手持断帛,缓缓走至刘禅身前,沉声问:</p>
“再问一次——可愿?”</p>
袁瑛急推幼子后背,刘禅终于伏地叩首:</p>
“儿臣愿拜相父!”</p>
恰有春雷劈落,照得李翊面上阴晴不定。</p>
他缓缓蹲下身子,将那截青缎缠在刘禅腰间,语重心长地说道:</p>
“古有‘割袍断义’,今日本相‘系袍结亲’。”</p>
“此衣襟乃天子赐服,今系汝身。”</p>
“望汝记得,这衣带缠身,便如为父教诲当时刻在心。”</p>
“锦袍虽贵,终需束带方显威仪。”</p>
讲到这,李翊顿了顿。</p>
将青缎结得更紧了些,沉声说道:</p>
“若他日行差踏错,为父解此衣带时,便是恩断义绝之日。”</p>
这话说得很沉重,连张飞听到这里时,心尖儿都跳了一下。</p>
刘禅虽不能完全明事理,但这个年纪已有自己的心智。</p>
或许在他看来,这只是大人们在“教”他做一下事。</p>
但直觉告诉他,这件事非常重要,会影响自己的一生。</p>
李翊俯身逼视,语气加重:</p>
“既认相父,可知规矩?”</p>
孩童瑟缩着点头,略作沉吟,又挺直腰板:</p>
“儿臣……儿臣明白……!”</p>
“善!”</p>
李翊突然提高声量,“既然如此,日后逃学嬉戏之举,万不可再行。”</p>
“否则不用汝父,吾之戒尺亦不长眼。”</p>
话落,又一指门外,那里是李治、李平在院子里玩耍。</p>
“不信,你去问这二子。”</p>
“当年逃学嬉游,手还在否?”</p>
刘禅闻言,轻咽了口口水,连道再不敢了。</p>
袁瑛见此,突然上前,将刘禅往李翊跟前轻轻一推:</p>
“先生尽管管教,这孩子如有不到之处,该罚也得罚。”</p>
常言道,至亲规过,虽善而见恶。</p>
外人劝善,虽苛而蒙纳,此乃人情之常也。</p>
意思就是,</p>
有的人啊,明知道家里人是为你好,但你就是会觉得他们烦。</p>
而同样的行为,换成是外人,就会觉得他们是在关心你。</p>
袁瑛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p>
刘备要是严加管教孩子,袁瑛就会觉得你当父亲的不关心儿子。</p>
换成是李翊严加管教,她就会觉得这是在关心阿斗。</p>
这叫安全岛效应。</p>
次日。</p>
寅时三刻,十二名玄甲力士已列阵阶前。</p>
各执金钺、玉斧、彤弓等仪仗用品。</p>
阿斗正式开始拜李翊为相父。</p>
袁瑛亲自为刘禅梳着角髻,以五色丝缠发,低声道:</p>
“阿斗,好孩子。”</p>
“你相父是青云之士,天下士人之冠冕。”</p>
“既然拜其为父,见之当见汝父,切不可失了礼数。”</p>
微微一顿,又道,“日后当好生跟着相父学习课业,不能再似往常那般贪玩好游。”</p>
袁瑛颇有一种要送儿子“出嫁”的感觉,恨不得把这辈子想说的话全说了。</p>
很快,李翊正襟危坐于案上。</p>
刘禅赤足踏着素席,趋步走近。</p>
袁莹手捧铜盆,向行洗手礼。</p>
然后行献贽礼。</p>
刘禅将自己作为世子的一些贵重物品,精挑细选出来。</p>
当然大部分都是昨晚袁瑛这个母亲替他把关,帮忙拣选出来的。</p>
李翊目光扫过礼品,仅仅只取了束脩一条。</p>
余者令袁瑛收回,此谓“取薄纳厚”之意。</p>
然后是授戒礼。</p>
刘禅跪在地上,向李翊恭敬行礼:</p>
“请相父训诫!”</p>
李翊手执戒尺,轻击刘禅左肩,即戒骄矜。</p>
又轻击其右肩,即戒怠惰。</p>
最后轻点其眉心,即戒愚昧。</p>
此为三戒礼。</p>
诸礼行罢,李翊正式成为刘禅的相父。</p>
既收阿斗为义子,李翊端坐于案前,唤刘禅至跟前来。</p>
“……阿斗,为父现在要教你的第一件事,就是责任。”</p>
“什么是责任?”阿斗问。</p>
“责任是贯彻汝之一生的物什,吾不愿强加于汝身。”</p>
“奈何汝须明白,自汝降生以来,便有此责任在两肩之上。”</p>
“此汝父与吾所必须教你之事。”</p>
言罢,李翊命人取来纸笔,令阿斗执笔写字。</p>
“现在,汝当修书致歉汝父。”</p>
见幼童懵懂,乃抚其首叹道:</p>
“痴儿,岂不闻‘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p>
“父之爱子,非止舐犊之情。”</p>
“汝父乃万民君父,非独汝之父也。”</p>
“其日理万机犹念汝学业,其心可鉴。”</p>
话落,李翊取来一面铜镜,照住刘禅,问:</p>
“此何人也?”</p>
刘禅怯道:</p>
“是……是儿臣?”</p>
“错!”</p>
李翊将镜子置于案上,铿然有声:</p>
“此乃未来齐王!”</p>
“我大齐之万里疆土,他日皆系于汝肩。”</p>
“大齐千万子民,亦汝之子民。”</p>
“若汝德不配位,将来何以继大统?”</p>
讲到这里,李翊的语气变得异常严肃,似乎对此事非常看重。</p>
几位“小母”也都场,甄宓也不例外。</p>
她望着李翊的神情,惊讶地发现,李翊眸中竟有一丝……一丝恐惧?</p>
甄宓掩住嘴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p>
那个意气风发、算无遗策的天枢先生,此刻在提到阿斗能不能继承大统一事时。</p>
内心里竟流露出了一丝恐惧?</p>
李翊的话还在继续。</p>
只见他手执礼剑,铿然作声。</p>
“汝父课业之严,实为宗庙计也。”</p>
“血脉所系,社稷所托,岂可不慎乎?”</p>
“若德不配位——”</p>
讲到这儿,剑锋忽一指窗外,“则祸起萧墙,甚于魏师百万!”</p>
见幼主茫然,李翊又叹口气,俯身解喻道:</p>
“外寇犹可堑壕御之,内蠧实难堤防。”</p>
“譬若金城汤池,自毁则童孺可陷。”</p>
“非是汝相父大言欺人。”</p>
“吾视天下鼠辈,如同草芥耳。”</p>
“外贼虽有百万,亦弹指可灭,不足为惧。”</p>
“然,吾不惧外敌,唯患内忧耳。”</p>
“阿斗,你能明白相父的意思么?”</p>
李翊语重心长地问。</p>
刘禅惶然拜道:</p>
“儿臣定当勤勉,不负相父教诲。”</p>
李翊见此,眉头紧皱,只是叹了口气:</p>
“储贰之教,非徒立志可成。”</p>
“吾辈唯尽人事,以听天由命耳。”</p>
这下,殿内的人都不淡定了。</p>
凡是与李翊相处过的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p>
他们从未想过这辈子,居然能听到李相爷喊出听天由命这句话来。</p>
李翊的意思,就是他会尽力而为。</p>
大家一起努力去尝试,努力让阿斗成为一个合格的创二代。</p>
李翊聪明一世,可唯独在这件事上,他没办法对未来做出判断。</p>
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p>
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料一个孩子的未来轨迹。</p>
生老病死,心态变化,这些都是有影响的。</p>
而偏偏刘禅的身份摆在这里,由不得李翊不努力。</p>
因为一旦他失败了,那么他与刘备合力建立起来的齐国江山。</p>
将很有可能陷入一场浩劫中去。</p>
倒不是说这场浩劫便挺不过去,但它肯定是要远比曹操难对付的多的。</p>
正如李翊所说的那样。</p>
外敌从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人内斗!</p>
自己人如果团结一致,不管来多少敌人,他都会被打倒。</p>
可自己人一旦开始内耗,不用外敌出手,它便会自己瓦解。</p>
这才是李翊所恐惧的点。</p>
因为这种事,庙算如他也不可能避免。</p>
从古至今,也还没见着那个王朝完美避开过这一点。</p>
讲完大道理之后,李翊便督促刘禅开始写信向父亲道歉。</p>
然后又转过来开导袁瑛。</p>
“王后,恕臣僭越。”</p>
“只是臣适才所言之事,未知王后明白否?”</p>
袁瑛抬眸,泪痕犹新:</p>
“妾非是不知大丈夫当心怀天下,然阿斗终究是骨肉。”</p>
李翊又将案上的铜镜取来,置于其前。</p>
“请王后观此。”</p>
镜中映出袁瑛憔悴玉容,李翊以指轻点:</p>
“此非寻常妇人,乃齐国国母也。”</p>
又取金印示之,苦口婆心地说道:</p>
“此印亦非寻常饰物,乃万民之托。”</p>
“王后与玄德公,譬如日月并悬。”</p>
“王上临朝理政,王后母仪六宫。”</p>
“若因私情废公义,则朝野何依?万民何仰?”</p>
袁瑛素手微颤,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p>
李翊冲一旁的袁莹使了个眼色,袁莹会意,捧着一本古书便走了出来。</p>
来到姊姊跟前,柔声说道:</p>
“阿姊,你看这里。”</p>
袁莹以手指典籍。</p>
“昔卫姬谏齐桓公罢游猎,樊姬阻楚庄王纳郑女,皆不以私情害国事。”</p>
“今阿姊贵为王后,作为国母,当母仪天下。”</p>
“倘若将来因溺爱,致世子荒废学业,他日史笔如刀……”</p>
话未毕,袁瑛已掩面而泣。</p>
“妾知罪矣!”</p>
李翊与袁莹对视一眼。</p>
袁莹竟俏皮地嘟了嘟嘴,露出了一抹计谋得逞的笑容。</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