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8章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加税!加税!制裁!制裁!
土屋内,烛火摇曳。</p>
大有虽被关张赵许四人围在当中,却仍梗着脖子叫嚣。</p>
“他娘的,老子今天连你们一起打!”</p>
话落,瞅准离得最近的赵云,左手便要来揪他衣袂。</p>
却被赵云就势按住左手,往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翻在地。</p>
大有腹中吃痛,未及反应,许褚已经赶将上来。</p>
似抓野兔一般,将他提溜起来,抡拳便要打。</p>
张飞忙道:</p>
“仲康且慢!让俺来!”</p>
言罢,一个箭步上前,提起醋钵儿大小的拳头挥去。</p>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p>
鼻子歪在半边。</p>
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p>
再来一拳,直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p>
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p>
两拳下去,大有已是半死不活,哪里挨得住所能尽述。”</p>
他望向窗外渐暗的天色。</p>
“那吴家老妪,若非亲眼所见,朕岂能想到名门之后竟落魄至此?”</p>
李翊执壶斟酒:</p>
“陛下久居九重,群臣奏事又多粉饰,难免隔阂。”</p>
朝中大臣多是报喜不报忧,所以在深宫中呆久了,确实容易脱离底层百姓。</p>
“所以朕愈发觉得……”刘备摩挲着酒盏边缘,“当初你提议将阿斗送去纸坊历练,实是良策。”</p>
李翊眸光微动,沉吟道:</p>
“太子纸坊待久了,自会识得五谷,知民生之多艰。”</p>
“是啊。”</p>
刘备忽的笑起来,“那小子上月来信,竟能说出‘一束竹料出纸几何’,可比那些只会吟风弄月的世家子强多了。”</p>
“子玉,来,再饮一杯。”</p>
刘备亲自执壶,为对面跪坐的李翊斟满酒樽。</p>
“朕想起白日里考核的那个崔和,便一直心中不快。”</p>
“察举选官之制,横亘我大汉四百年,朕身为开国之君,又不太好变祖宗之法。”</p>
“但若是不变,只怕将来会有更多似崔和一般人物,在地方上尸位素餐。”</p>
“如此,朕的汉室江山,早晚毁于一旦。”</p>
“念及此事,着实令朕头疼不已。”</p>
李翊双手捧杯接酒,闻言笑道:</p>
“陛下春秋正盛,此事原不必急于一时。”</p>
“倒是今日太常所奏各州郡私塾兴建之事,臣听后甚感欣慰。”</p>
“不错,”刘备眼中闪过一丝喜色。</p>
“自章武元年颁布‘有县必有学’之诏至今,各州郡上报,各州各县都有私塾。”</p>
“诚不相欺,朕颁布此诏之前,尚未想过有县必有学之诏能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完成。”</p>
“看来子玉与你的内阁还有朝中大臣们协调不错,办事如此爽快利落。”</p>
“朕心甚慰,朕心甚慰!”</p>
李翊放下酒樽,正色道:</p>
“陛下圣明。”</p>
“臣近日翻阅各地奏报,寒门学子入学人数较往年增长三成有余。”</p>
“虽不及预期,但也初见成效。”</p>
“假以时日,必能为国培育更多贤才。”</p>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却渐渐深沉。</p>
“私塾之事进展顺利,然则……”</p>
“呵呵,子玉今日微服出访时,朕在街上听到一句童谣。”</p>
“唱的是——”</p>
“举茂才,不知书。”</p>
“举孝廉,父别居。”</p>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程之后,交由朕定夺。”</p>
“喏。”</p>
敲定好这个方案后,刘备又道:</p>
“子玉方才所言,规范孝廉考核,朕深以为然。”</p>
“只是……若仅止于此,恐怕仍难撼动世家根基。”</p>
李翊微微一笑,拱手道:</p>
“陛下所虑极是。”</p>
“臣正有一策,可徐徐图之。”</p>
“哦?”</p>
刘备眉头一挑,示意他继续。</p>
“臣以为,可先增加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p>
李翊语气沉稳,却字字如刀。</p>
“如今各州郡岁举孝廉,名额稀少,世家豪族尚且争得头破血流。</p>
“寒门更是难以出头。”</p>
“若将名额翻倍,甚至三倍,则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够尽占。”</p>
刘备沉吟道:</p>
“若名额大增,岂非让更多世家子弟入仕?”</p>
“反倒助长豪族气焰?”</p>
毕竟察举制就是举荐的亲朋好友。</p>
要不然袁绍四世三公,难不成家族代代都是三公人才吗?</p>
这显然不可能。</p>
李翊摇了摇头,解释道:</p>
“……非也。”</p>
“臣之意,是先增名额,再设考试。”</p>
“考试?”</p>
刘备目光一凝。</p>
“正是。”</p>
李翊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沉吟道:</p>
“凡被举为孝廉、茂才者,皆需入京参加朝廷统一策试,择优录取。”</p>
“譬如,若某州举孝廉十人,最终只取前三名授官,余者遣返。”</p>
“如此一来,世家子弟虽多,却未必能尽数通过考核。”</p>
“而寒门俊杰若真有才学,必能脱颖而出。”</p>
察举制虽然对世家大族是一种福利机制。</p>
但并不是说,世家大族真的能够百分百垄断官位。</p>
据后世统计,</p>
整个两汉四百年,通过察举制晋升的人当中——</p>
官僚贵族子弟大概占了69.6%。</p>
富豪子弟占了6%。</p>
平民百姓占15.7%。</p>
穷苦平民占8.7%。</p>
也就是说,父、祖上无任何官位的平民、贫民加起来,大概占了24.4%左右。</p>
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p>
这个比例看起来虽然不高,但在那个年代已经属于是创举了。</p>
在察举制之前,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当官机会</p>
因为汉朝之前的选官制度,最早是西周的世卿世禄制。</p>
什么意思?</p>
意思就是有个好爹,一切都好。</p>
没个好爹,再努力都没有用。</p>
然后就是战国时期的军功授爵制。</p>
这也不用考试,纯看军功。</p>
那就是要你把脑袋别腰上,战场杀敌,回来当官。</p>
军功授爵制,也算是创先河的,给了底层人民一个可以当官的机会。</p>
但这时候世卿世禄制依然存在。</p>
意思就是,</p>
你拼不了爹,那你就去拼命。</p>
但国家是不可能一直打仗的,且这种制度是在告诉你,当官儿就得拿命来赌。</p>
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出头依然很困难。</p>
所以到了西汉时期,察举制的出现是极具历史进步意义的。</p>
虽然它依然很拼爹。</p>
但平民想要出头,至少不用再把脑袋别腰上了。</p>
虽然它四百年滋生了一大批像袁绍这样四世三公的豪门贵族。</p>
但不可否认的是,察举制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p>
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驻足停留。</p>
到了刘备这一朝,察举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了。</p>
齐汉王朝迫切地需要一个更加先进、更加公平的选官制度,来为帝国服务。</p>
而选官制度中,放眼整个古代——</p>
科举制就是封建时期所能做到,相对最公正、最进步的制度了。</p>
你当然可以说科举制依然有很多不公平的地方,依然存在舞弊的案例。</p>
但是,以古代社会的生产力,已经没有比科举更好的选官制度了。</p>
从改良造纸术、改良印刷术,到大量铺设私塾。</p>
李翊无不是在为科举制度做准备。</p>
但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科举制本质上是在损害世袭贵族的利益。</p>
隋唐时期推行的科举制,就一直很不顺利。</p>
李世民能够喊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p>
是因为他是天可汗,底下没人敢跟他作对。</p>
靠着君主个人的威望,慢慢推行科举制。</p>
饶是如此,科举制真正完善,且被社会接受得等到黄巢的出现了。</p>
黄巢的事迹,给世家大族们敲响了警钟。</p>
如果你不接受科举制,那老百姓就要把你的人头挂路灯了。</p>
也就说科举制在古代真正完善,</p>
需要花费至少三百年时间,外加一个黄巢。</p>
这项工程太过庞大了,显然不是李翊这一代人能够完成的。</p>
李翊所能做的,就是先把科举制这个框架搭好。</p>
留给后人一个模板,让他们在此基础上改良完善。</p>
这下,是真的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p>
当然了,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p>
汉末是世家大族发展的一个峰口。</p>
这个峰口选择很关键。</p>
如果走曹魏的老路,那就是下一个魏晋南北朝。</p>
如果李翊能完成自己的宏伟计划,就能避开魏晋时期的劫难。</p>
为此,李翊已经准备太久太久了……</p>
听完李翊的分析,刘备思索片刻,缓缓点头:</p>
“爱卿此法,倒是巧妙。”</p>
“只是……那些落选的世家子弟,岂不怨恨?”</p>
李翊笑道:</p>
“陛下多虑了。”</p>
“增设名额,世家必喜。”</p>
“此利大于弊之事,地方豪强世家岂有反对之理?”</p>
还是利用人性弱点。</p>
虽然察举制主要服务于世家,但世家内部也要分家。</p>
每年的孝廉、茂才名额就那么几个。</p>
基本上被那些关系硬的大族给垄断了。</p>
其他世家当然不甘心。</p>
如果朝廷愿意增设名额,他们肯定举双手赞成。</p>
虽说要考试,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机会。</p>
这是妥妥的阳谋。</p>
“设考试,寒门亦可进。”</p>
“世家子弟虽多,但朝廷只取最优者。”</p>
“他们只会怪自己才学不精,而非怨恨朝廷。”</p>
“况且,名额既增,他们反倒会觉得机会更多,不会激烈反对。“</p>
刘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p>
“这便是子玉常说的温水煮蛙么?”</p>
“正是。”</p>
李翊颔首,正色说道:</p>
“若骤然废除察举,必遭世家反扑。”</p>
“但若先增名额,再以考试筛选。”</p>
“久而久之,世家便会习惯朝廷主导人才选拔。”</p>
“待时机成熟,再逐步削减举荐之权,最终使考试成为入仕唯一途径。”</p>
不可否认的是,科举制相较于本时代,步子迈得还是比较大的。</p>
因为按照正常发展路线,察举制过后,应当是九品中正制。</p>
九品中正制就是走错的峰口,直接把世家大族推向了顶峰。</p>
完全看门第,看家庭背景,然后把人分成九等。</p>
家庭背景好,哪怕是傻子也能当官。</p>
家庭条件不行,那你就是一辈子受苦的命。</p>
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正是如此。</p>
但要说明的一点是,九品中正制在当时依然有进步意义。</p>
因为东汉末年的时候,地方的豪门权贵已经把持了察举,弊端百出。</p>
被察举的人,因察举人才能当官。</p>
所以他不会感激朝廷,而是感激举主。</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