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历史证明,惹谁都别惹汉使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3章 历史证明,惹谁都别惹汉使,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寨中蛮首见汉官至,皆露敌意,有人拔刀怒喝:</p>
“汉狗安敢入我寨中?!”</p>
沙摩柯厉声呵斥:</p>
“放肆!此乃朝廷使者陈先生,尔等岂敢无礼!”</p>
陈矫不慌不忙,上前一步,拱手道:</p>
“诸位首领,吾奉天子之命而来,非为征讨,实为和解。”</p>
“曹操倒行逆施,煽动叛乱,不过欲使蛮汉相残,他好坐收渔利罢了。”</p>
“诸位若愿归顺朝廷,天子必厚待之!”</p>
一蛮首冷声笑道:</p>
“汉官向来欺我蛮人,今又来说好话,谁信?”</p>
陈矫正色道:</p>
“诸葛孔明昔日如何待诸位,可曾失信?”</p>
“今陈将军亦承孔明之志,愿与诸部立下盟誓——”</p>
“若肯归顺,免赋三年,赐盐铁农具。”</p>
“各部自治如旧,朝廷绝不干涉!”</p>
这个条件非常丰厚。</p>
汉朝虽然方兴,但毕竟富有四海。</p>
这点东西于整个大汉而言,不过九牛一毛耳。</p>
众蛮首闻言,面面相觑。</p>
沙摩柯趁机道:</p>
“曹操残暴,奸邪狡猾。”</p>
“若让他得势,必屠戮我族!”</p>
“陈将军仁厚,又有天子诏命,何不归顺?”</p>
蛮众议论纷纷,终有一首领起身,高声道:</p>
“好!吾信沙摩柯,也信诸葛孔明!吾部愿意归顺!”</p>
其余各部见状,亦陆续应允。</p>
荆南武陵郡,群山环绕,蛮寨错落。</p>
陈矫随沙摩柯南下招抚诸部,恩威并施。</p>
在二人的努力下,零陵、桂阳、长沙诸蛮相继归顺。</p>
唯有澧水蛮首领孟獠,桀骜不驯,暗通曹操,拒不归降。</p>
正在陈矫与沙摩柯商议,如何招抚此部之时。</p>
忽有一蛮兵入帐禀报:</p>
“大王,陈先生,澧水部遣使来报。”</p>
“愿归顺朝廷,特设宴相请!”</p>
沙摩柯闻言大喜,拍案道:</p>
“好!孟獠既肯归顺,荆南可定矣!”</p>
陈矫却眉头微蹙,沉吟道:</p>
“大王且慢。”</p>
“孟獠前日尚言誓死不降,今日忽而改口。”</p>
“前后态度有异,只恐诈耳。”</p>
沙摩柯一怔,问道:</p>
“先生之意是……?”</p>
陈矫目光深沉,低声道:</p>
“孟獠若真愿降,何必设宴?”</p>
“此必是鸿门之计,欲害大王与我。”</p>
沙摩柯闻言,怒目圆睁,厉声道:</p>
“好个孟獠!安敢欺我?!”</p>
陈矫抬手止之,冷笑道:</p>
“彼既设谋,我等何不将计就计?”</p>
“哦?”沙摩柯眼中精光一闪,“先生有何妙策?”</p>
陈矫附耳低言,授予密计。</p>
沙摩柯听罢,拍掌大笑:</p>
“妙!妙!就依先生之计!”</p>
当夜,澧水蛮寨火把通明,鼓乐喧天。</p>
孟獠亲自出寨相迎,满脸堆笑:</p>
“沙摩柯大王、陈先生远道而来,真令我寨蓬荜生辉。”</p>
沙摩柯豪迈大笑:</p>
“孟首领客气!既愿归顺朝廷,日后便是自家人。”</p>
陈矫则神色淡然,拱手道:</p>
“孟首领深明大义,朝廷必不负尔等。”</p>
孟獠眼中闪过一丝阴鸷,面上却笑意更浓,伸手作请:</p>
“二位请入席!”</p>
入帐后,酒肉满案,蛮女歌舞助兴。</p>
酒过三巡,孟獠忽举杯起身,高声道:</p>
“今日沙摩柯大王与陈先生亲临,乃我澧水部之幸。”</p>
“来,共饮此杯,以示诚意。”</p>
沙摩柯正欲举杯,陈矫却忽抬手一拦,淡淡道:</p>
“且慢。”</p>
孟獠面色微变:</p>
“陈先生……这是何意?”</p>
陈矫目光如刃,直视孟獠,缓缓道:</p>
“吾乃天子使者,按礼,蛮首敬酒,当先自饮,以示无毒。”</p>
孟獠闻言,脸色骤变,强笑道:</p>
“……先、先生多虑了!”</p>
“此酒乃我部佳酿,岂会有毒?”</p>
陈矫冷笑:“若无毒,孟首领何不先饮?”</p>
帐内气氛骤然凝滞,孟獠额头沁汗,忽狞笑一声:</p>
“陈矫!汝早已识破我谋,又何必在此演戏?”</p>
“今日尔等休想活着出去!”</p>
说罢,猛摔酒杯。</p>
“锵!”</p>
帐外伏兵尽出,刀光闪烁!</p>
沙摩柯早有防备,暴喝一声:</p>
“孟獠!汝找死!”</p>
话音未落,一拳轰出。</p>
孟獠猝不及防,被重重击倒在地,鲜血狂涌。</p>
陈矫霍然起身,厉声叱道:</p>
“孟獠!吾乃朝廷命官。”</p>
“汝敢谋害天使,便是自绝于天!”</p>
孟獠挣扎爬起,嘶吼道:</p>
“杀了他们!”</p>
就在此时,寨外忽喊杀声震天。</p>
早已埋伏在外的五溪蛮兵与归顺诸部战士一齐杀入,澧水蛮众大乱。</p>
孟獠见势不妙,拔刀欲逃。</p>
沙摩柯眼疾手快,抄起弓箭,拉弦如满月——</p>
“嗖!”</p>
一箭穿喉!</p>
孟獠瞪大双眼,轰然倒地。</p>
孟獠既死,澧水部众群龙无首,纷纷跪地请降。</p>
沙摩柯持刀而立,厉声道:</p>
“尔等听着!孟獠勾结曹操,谋害天使,罪该万死。”</p>
“今朝廷宽仁,若愿归顺,既往不咎!”</p>
众蛮兵战战兢兢,齐声高呼:</p>
“愿降!愿降!”</p>
“我等愿降!”</p>
自此,荆南蛮乱彻底平定。</p>
乱事既定,陈矫并未急于北归。</p>
而是亲赴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四郡,安抚汉蛮百姓,恢复民生。</p>
他深入民间,察访疾苦。</p>
见蛮人缺盐少铁,生计艰难,遂下令开官仓赈济。</p>
又以朝廷名义赏赐农具、布匹。</p>
汉民与蛮人曾有仇怨者,陈矫亲自调解,使双方和解。</p>
一月之后,荆南四郡渐复旧观,百姓皆颂陈矫之德。</p>
临行前,陈矫伏案疾书。</p>
将荆南所见所闻、治理心得写成奏章,一分为二——</p>
一份送往江陵,呈交荆州总部,附言道:</p>
“荆南已定,蛮汉和睦。”</p>
“然蛮地贫瘠,若欲长治久安,需轻徭薄赋,授以耕织,使其渐沐王化。”</p>
另一份则遣快马送往洛阳,上奏天子刘备:</p>
“臣矫奉命招抚荆南,察蛮人之所以叛,非尽因其野性难驯。”</p>
“实因官吏苛虐,生计困顿。”</p>
“今虽暂平,然若不加抚恤,日后恐再生变。”</p>
“臣请于荆南设蛮学,教以礼仪。”</p>
“减其赋税,助其农耕。”</p>
“更择廉吏治之,则蛮汉可永享太平。”</p>
陈矫所献之策,其实亦是诸葛亮在时用的策略。</p>
只不过诸葛亮之后,后来的汉官由于天高皇帝远,朝廷监察不便。</p>
便开始大肆压榨本地蛮人,以牟取私利。</p>
而汉人虽不见得能从本地汉官中获得多少好处。</p>
但生活在一起,这种高人一等的感觉肯定是很好的。</p>
所以也大多拥护当地汉官,朝廷就更难监察得到了。</p>
故此,汉蛮矛盾不断激化。</p>
蛮人不满汉人比自己享受到更多的特权。</p>
加上两族语言文化不通,所以纷纷要求自立。</p>
此次荆南叛乱,倒不如说是汉蛮矛盾激化已久的一次爆发。</p>
虽然暂时平定了,但如陈矫所言。</p>
如果处理得不够妥当,将来迟早会爆发。</p>
……</p>
洛阳南宫,崇德殿内熏香袅袅。</p>
刘备身着玄色龙纹朝服,手持两份绢书,眉宇间透着掩不住的喜色。</p>
阶下文武分列。</p>
内阁首相李翊立于文官之首,腰悬紫金玉带,静候圣意。</p>
“诸卿!”</p>
刘备声如洪钟,将手中绢书高高举起。</p>
“合肥捷报!张文远以八百破十万,吴军浮尸逍遥津。”</p>
“江东小儿闻张辽之名止啼矣!”</p>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p>
赵云出列拱手:</p>
“张将军真乃当世虎臣。”</p>
“昔日在辽东时就曾阵斩蹋顿,威震塞北。”</p>
“今为陛下所用,更显神威。”</p>
刘备抚须大笑:</p>
“朕原以为陈元龙调走淮南军后,需遣河南兵马驰援。”</p>
“不想文远竟能……”</p>
话到此处突然顿住,目光转向李翊。</p>
“真不愧是李相带出来的人!”</p>
李翊急忙躬身:</p>
“臣不敢当。”</p>
“张将军临阵决机,皆赖其勇略,与臣无涉。”</p>
“不然。”</p>
刘备离席而起,玄色衣袂扫过龙纹御阶。</p>
“昔日若非是李相力荐,张文远安得去往合肥建功?”</p>
说着,从侍中手中取过鎏金诏书。</p>
“传旨,加封张辽为征东将军,增食邑八百户。”</p>
“甘宁、周泰等将各晋爵一级,赐金百斤!”</p>
张辽此战算是功成名就了,直接晋升为了四征将军,等于是与陈登平级。</p>
当然了,以张辽的战功,绝对配得上这个封赏。</p>
虽然说从实际情况看,张辽的实权依然比不上陈登。</p>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份光宗耀祖的荣誉。</p>
此战,他不仅战绩耀眼。</p>
更关键的是他为国家省去了大量的军费物资。</p>
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刘备重重赏赐他了。</p>
更别说张辽现在是一个标签型人物,他的“江东止啼”对吴人有战略恐吓作用。</p>
待封赏完毕,刘备忽敛去笑容,从案头取过另一卷竹简。</p>
“此乃陈季弼自荆南所上奏章。”</p>
殿中气氛顿时凝重。</p>
竹简展开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刘备的声音渐沉:</p>
“朕方知荆南汉蛮之患,竟深重至此。”</p>
刘琰趋前细观,不由倒吸凉气。</p>
简上密密麻麻记载着——</p>
汉官强征蛮女为婢,税吏加倍盘剥,更有甚者以剿匪为名屠戮蛮寨冒功。</p>
武陵一带汉蛮仇杀已历三代,积怨如山。</p>
“蛮夷亦是朕之子民。”</p>
刘备指节叩在简牍上,咚咚作响。</p>
“今陈爱卿虽暂平其乱,然治本之策何在?”</p>
“诸卿皆朕心腹爱员,且畅所欲言。”</p>
华歆率先出列:</p>
“蛮人不识礼法,当筑城置戍,分而治之。”</p>
“不可!”</p>
荀攸出声打断道:</p>
“此乃始皇治百越之策,反致烽火连年。”</p>
“臣观陈矫所奏,倒不如以夷制夷。”</p>
“只盼其免生祸乱便好。”</p>
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地方蛮夷只要不惹事生死,维持边境稳定。</p>
那朝廷就很满意了。</p>
至于指望他们像其他汉民一样,安心耕田织布,给国家缴税服役,榨出油水来?</p>
那朝廷真不指望这个。</p>
也不在乎你们蛮人身上那三瓜两枣。</p>
只要别惹事,这就足够了。</p>
荀攸之言,其实也代表了传统士人的观点。</p>
青铜兽炉吐着袅袅青烟。</p>
刘备端坐案后,静静地注视着底下文武。</p>
阶下群臣就具体如何处理荆南问题,已持续争论了两个时辰了。</p>
大家都对是采取“怀柔”还是“强硬”政策,持不同观点。</p>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p>
谁也说服不了谁。</p>
“诸君!”</p>
一声清喝如金玉坠地。</p>
李翊自文官首列缓步出班。</p>
霎时间,殿中鸦雀无声。</p>
李相在朝中威望极高,其若要发言,众皆竖耳恭听。</p>
刘备身子微微前倾,柔声:</p>
“李相必有高论。”</p>
李翊广袖垂落,露出修长的手指:</p>
“臣确有一策,思之经年,未敢轻言。”</p>
“愚以为荆南之地,可采取‘以流易土’之策。”</p>
“以流以土?这何谓以流以土?”</p>
刘备重复着这个陌生词组,轻抚下颔思考。</p>
“请容臣详解。”</p>
李翊趋前三步,有条不紊地说道:</p>
“今荆南蛮乱,根在土官世袭。”</p>
“蛮酋如沙摩柯者固然忠义,然其子孙未必贤良。”</p>
“若代代世袭,终成国患。”</p>
“臣以为可授现有蛮酋汉官印绶。”</p>
“如沙摩柯等有功之辈,可封都亭侯。”</p>
“至于荆南土官,必须改为流官。”</p>
李翊提出的政策,其实就是改土归流。</p>
当然,历史上的改土归流中的土,一般是指本地土司。</p>
汉朝虽然没有土司,但可以用来代指本地土官。</p>
因为偏远的地方,不容易替换官员。</p>
参考如今的交州就可以了。</p>
交州为什么有那么多汉人豪族?</p>
其实就是汉武帝灭了百越之后,迁了大量汉民过去。</p>
然后汉官在那里积累了雄厚势力,从而成为当地的百年望族。</p>
但汉官仗着职权欺压本地少族的情况实在屡见不鲜。</p>
毕竟这天下,像诸葛孔明那样公正无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p>
“李相这是要废世官吗?”</p>
李翊转头,目光如古井无波,“昔大禹治水,疏胜于堵。”</p>
“蛮酋子弟学礼乐诗书,渐染华风,何乐不为?”</p>
“若蛮酋抗拒呢?”</p>
“可杀之。”</p>
李翊澹澹地回复了这三个字。</p>
嘶……</p>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他们很少简单李翊这般简单粗暴地说出这三个字来。</p>
可只有李翊清楚,改土归流想要真正实施,是不可能不伴随武力的。</p>
为什么历史上只有清朝的改土归流成功了?</p>
因为人家打了二十年,前后用兵超六十万人。</p>
累积耗费白银达数亿两。</p>
所以改土归流看似是抚定地方的善策,其实背后也是伴随着武力镇压的。</p>
而武力镇压的代价可不小。</p>
李翊想在荆南采取这个政策,其实也是在帮交州的诸葛亮进行实验。</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