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汉怀帝:刘禅
C龙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章 汉怀帝:刘禅,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C龙山,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禅:乱世中的风雨帝王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荆州的颠沛流离中,甘夫人为刘备诞下了一个男婴,这个孩子就是刘禅,小名阿斗。彼时的刘备,尚在为匡扶汉室的大业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刘禅的童年也因此充满了艰辛与动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荆州牧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猝不及防,只能携百姓仓皇南撤。在长坂坡的混战中,刘备与妻儿失散。年仅一岁的刘禅,被母亲甘夫人紧紧护在怀中,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千钧一发之际,赵云单枪匹马,七进七出,在乱军之中寻得甘夫人与刘禅,拼尽全力杀出重围,将刘禅安全交还给刘备。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不仅让赵云的忠勇之名威震天下,也让年幼的刘禅第一次在乱世的漩涡中死里逃生。
此后,刘禅跟随父亲刘备辗转各地。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联吴抗曹,于赤壁之战大破曹军,随后又趁机夺取荆州南部四郡,终于有了一块立足之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应益州牧刘璋之邀,入川协助抵御张鲁。然而,双方关系逐渐破裂,刘备开始与刘璋争夺益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成功占领成都,自领益州牧,年仅七岁的刘禅也随之进入了相对安定的益州生活。
在益州,刘备悉心培养刘禅,为他聘请名师,教授儒家经典、治国之道。同时,刘备也注重锻炼刘禅的军事才能,让他学习骑射、兵法。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也对刘禅关爱有加,时常教导他为人处世的道理和治国安邦的方略。在这样的环境下,刘禅逐渐成长起来。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禅被立为太子。刘备深知创业不易,为了让刘禅更好地继承大业,他时常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刘禅,要广施仁德,任用贤能。然而,此时的蜀汉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外部,孙权占据江东,与蜀汉的联盟关系因荆州问题变得愈发脆弱;曹魏政权则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南下。内部,益州本土势力与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之间矛盾重重,如何平衡各方势力,成为了刘备和诸葛亮急需解决的问题。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去世后,年仅17岁的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
初登皇位的刘禅,深知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尚不足以掌控全局,因此对诸葛亮极为信任,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各项决策。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稳定蜀汉局势,决定先与东吴修复联盟关系。刘禅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重新达成了联盟协议,共同对抗曹魏。
在国内,诸葛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展经济,整顿吏治。刘禅积极配合,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同时,他也严格要求官员廉洁奉公,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坚决予以惩处。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社会秩序也日益稳定。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表明北伐决心。刘禅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行动,为其筹备粮草、调配兵力。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刘禅坐镇成都,处理后方事务,保障了前线的物资供应。然而,尽管诸葛亮足智多谋,多次北伐却因各种原因未能取得重大突破,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