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汉怀帝:刘禅
C龙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章 汉怀帝:刘禅,帝道无疆:龙椅上的千年印记,C龙山,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诸葛亮的去世,对刘禅和蜀汉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失去了诸葛亮的辅佐,刘禅不得不独自承担起治国的重任。他任命蒋琬为尚书令,总揽国事,费祎为大将军,共同辅佐朝政。刘禅继续推行诸葛亮时期的政策,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在蒋琬、费祎的辅佐下,蜀汉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内部的矛盾逐渐凸显。益州本土势力与荆州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愈发激烈。同时,曹魏的实力不断增强,对蜀汉的威胁也越来越大。面对这些问题,刘禅虽然努力平衡各方势力,但效果并不理想。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姜维开始掌握军权,继续北伐曹魏。然而,姜维的多次北伐,消耗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反而加剧了国内的经济负担和社会矛盾。刘禅对姜维的北伐逐渐产生了疑虑,但由于姜维手握兵权,且一心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刘禅也不好过多干涉。
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朝政。黄皓善于阿谀奉承,深得刘禅喜爱,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挤异己,打压正直的官员。刘禅对黄皓的行为虽然有所察觉,但却没有加以制止,反而听之任之。这使得蜀汉的朝政日益腐败,政治局势愈发混乱。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将领分兵伐蜀。钟会率领大军与姜维对峙于剑阁,久攻不下。而邓艾则偷渡阴平,奇袭江油,直逼成都。蜀汉军队在邓艾的突然袭击下,节节败退。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有人建议逃往南中地区,凭借地势继续抵抗;也有人提议向东投靠东吴。然而,光禄大夫谯周力主投降,他认为逃往南中或投靠东吴都不是长久之计,最终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决定向邓艾投降。
刘禅命人写下降书,派太仆蒋显去剑阁向姜维传令,让他向钟会投降。随后,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前往邓艾军营投降。蜀汉正式灭亡,刘禅也成为了亡国之君。
投降后的刘禅,被迁往洛阳,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赐予他住宅和财物,让他在洛阳生活。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席间演奏蜀地的音乐、歌舞,蜀汉旧臣们想起故国,无不伤感落泪,而刘禅却谈笑自若,毫无悲戚之色。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便是“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
有人认为刘禅是懦弱无能、贪图享乐,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刘禅在寄人篱下的困境中,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而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在洛阳,刘禅度过了八年相对平静的生活,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终年64岁。
刘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他在乱世中登基,在诸葛亮等贤臣的辅佐下,度过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光;然而,在后期却因各种原因,导致蜀汉走向灭亡。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帝王的兴衰史,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让后人对历史的发展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