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流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5章 石韬献策,龙吟三国,小川流水,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那文士静静地听着,明亮的双眸紧紧锁住刘备的面容,仿佛要透过皮相,看清他灵魂深处的底色。风雪在他们之间呼啸,时间仿佛凝固。刘备坦然地迎接着这洞穿人心的审视,心中一片澄澈。
良久,文士脸上那层刻意的疏离与试探的锋芒,如同冰雪消融般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动容与决断。他整了整衣冠,对着刘备,一揖到地,动作庄重而流畅,再无半分之前的随意。
“颍川石韬,石广元,飘零半生,碌碌无为。今日得见使君,方知何为仁者胸怀,何为雄主气度!使君于困厄之中,不忘根本,心系黎庶,志在天下,此乃真英雄也!韬不才,虽无经天纬地之能,然于农桑水利、钱粮筹划、地方治理之道,略有所得。若蒙使君不弃,韬愿效犬马之劳,佐使君经营新野,安民强兵,以图大业!”
“石广元!”刘备心中狂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颍川石韬之名,他早有耳闻!此人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并称“诸葛四友”,皆是不世出的才俊!虽名声不如诸葛亮显赫,但其务实治政之才,在士林中广受赞誉!他乡遇大才,竟在这风雪交加、流民聚集的破庙墙根之下!
刘备激动得双手微颤,连忙上前一步,不顾地上的泥泞积雪,双手紧紧扶住石韬的双臂,将他搀起。他的眼中闪烁着真挚的光芒:“先生!备何德何能,竟蒙先生不弃!得遇先生,实乃天赐新野,天助刘备!先生快快请起!此间风雪甚大,非叙话之所,请随备回衙署,再聆先生教诲!”
石韬感受到刘备双手传来的力量与那份发自内心的热忱,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微微一笑,带着智者的从容:“使君勿急。方才那位阿婆,还需再喂一次药。此地流民安置,尚有诸多细节可商榷。韬既已认主,自当从眼前细微处着手。此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始也。” 他转身,再次走向那位老妇人。
刘备怔住了,随即一股巨大的暖流和敬意涌遍全身。石广元此举,不仅展现了他的仁心,更彰显了他务实笃行的作风!此等人才,不尚空谈,脚踏实地,正是他此刻最需要的股肱之臣!
“好!好!好!”刘备连说三个好字,也毫不犹豫地再次蹲下身,“先生仁心仁术,备岂能袖手?愿与先生一同照料!”
风雪中,新野之主与刚刚认主的颍川名士,一同守在一个垂危的流民老妇身边。这一幕,平凡而震撼,被几名亲兵和周围的流民看在眼里,悄悄传扬开去。人心,在无声地汇聚。
回到县衙简陋的书房,炭盆驱散了寒意。刘备屏退左右,亲自为石韬奉上一杯热茶。石韬也不再客套,从怀中取出一卷早已写就的绢帛,双手奉上:“此乃韬对新野治理的些许陋见,名曰《新野安民强兵十策》,请使君过目。”
刘备郑重接过,展开细读。只见上面条分缕析,字字珠玑:
其一精兵简政:裁汰冗员,合并衙署,明确职责,提高效率,节省开支。
其二屯田实边:细化军屯、民屯方案,划分区域,制定奖惩,明确分成比例,尤其强调水利保障。
其三兴商活市:减免商税,鼓励荆襄商人来此贸易,设市集,规范管理,以商促农。
其四广储人才:除招贤榜外,建议派可靠之人,暗访荆襄乃至中原流落士人,尤其留意精于实务者。
其五编户齐民: 彻底清查流民户籍,分门别类(能耕作者、有技艺者、老弱需抚恤者),精准施策。
其六兴办义学:于城内设简陋学堂,收容流民子弟,教授识字、算数及简单技艺,既安人心,亦储人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