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8章 石见银矿!朱棣的震惊!,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朕闻上古,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石见银矿!朱棣的震惊!

海风裹挟着咸腥与硫磺的气息扑面而来,朱高炽裹紧披风,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p>

暮色中,石见国的轮廓犹如一头蛰伏的巨兽,而那座传说中的银山,正沉睡在它的腹地。</p>

一行人沿着崎岖山道行进,道路两旁散落着破碎的陶片与锈蚀的农具,显然这里的百姓早已被征去开矿。</p>

此刻石见银矿已经正式开采,根据《石见银山旧记》记载,早在元朝时期周防国大名大内弘幸往访石见国时,在参拜北斗妙见大菩萨之际便有采银的纪录,但当时没有意识到银矿的巨大体量,只是小规模开采用于进贡。</p>

天色渐暗时,终于望见了矿场的轮廓——几座简陋的窝棚歪斜地立在空地上,周围零星分布着深浅不一的矿坑,仿佛大地溃烂的伤口。</p>

康铎快步迎上,铠甲在夜色中泛着冷光:“末将参见三位殿下!”</p>

早在明军攻下长崎港口后,朱高炽就交给了康铎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率军前来这石见国,将石见银矿给控制住。</p>

说起来,康铎此刻有些憋屈。</p>

原本以为到了倭国之后,还能够建功立业,却没想到来了这鸟不拉屎的地方驻守,说不委屈那肯定是假的。</p>

好在两小只终于来了,他这苦差事也终于可以结束了。</p>

“辛苦了。”朱高炽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却已投向矿场深处,“先说说这里的情况。”</p>

康铎迅速解释道:“开采石见银矿的是大内氏,据闻元武宗至大二年,周防国大名大内弘幸往访石见国时,在参拜北斗妙见大菩萨之际得其降下神谕,因此发现了这座银矿,然后便落入了大内氏手中。”</p>

“这位大内氏自称祖先为百济国圣明王第三太子琳圣太子,在源平争霸时期支持源赖朝,成为其御家人,镰仓幕府成立后获赐长门国守护一职,至今为止大内氏在周防国、长门国等地有着稳固的根基,在地方上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一定的军事实力,是一个实力强劲的地方大名。”</p>

听到这话,朱高炽若有所思地摸着下巴。</p>

这大内氏,就是大内义兴出身的家族,世代的繁衍和经营,最终令大内氏从周防国大内村的小族群,逐渐发展为世代盘踞本州岛西部的“西国霸主”。</p>

不过对于明军而言,什么狗屁地方大名,无非就是一个拥有两三千青壮的镇长罢了。</p>

“大内氏现在如何?降了没有?”</p>

朱棣皱着眉头追问道,显然对这些不太感兴趣。</p>

“早已归降。”康铎笑道,“这大内氏眼见我军势不可挡,立马就开城归降了,没有丝毫犹豫。”</p>

“呵呵,倒是识时务!”朱高炽不屑地嗤笑了一声,“走吧,去看看矿场。”</p>

踏入矿场,一股刺鼻的霉味与腐臭扑面而来。朱高炽皱起眉头——所谓的银矿,不过是些挖得歪歪扭扭的土坑,矿工们手持简陋的铁镐,正佝偻着身子在坑底劳作,几盏昏黄的油灯在风中摇曳,勉强照亮他们黧黑的面庞。</p>

“这就是银山?”朱棣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连北平城郊的砖窑都不如!”</p>

卧槽尼玛啊!</p>

这他娘地还能藏银上亿?</p>

朱棣满脸不爽地看向小胖墩,眼神里面满是质疑。</p>

康铎苦笑着点头:“殿下有所不知,倭人开矿全靠人力,没有任何器械辅助。至于提炼白银的方法,更是原始得很,既耗时又耗料,产出的银锭杂质极多。”</p>

朱高炽没有理会朱棣,而是蹲下身子抓起一把矿砂仔细端详。</p>

矿砂中混杂着石块与泥土,几乎看不出银的光泽。</p>

他站起身,望向远处堆积如山的矿渣:“这样下去可不行。倭人的技术太过落后,一年也产不出多少银子。”</p>

“那该如何是好?”朱棣立刻追问,目光中透着急切。</p>

“引进我大明的灰吹法。”朱高炽胸有成竹,“此法经过数百年改良,不仅效率高,提炼出的白银纯度也远超倭人。再配上新式的采矿器械,产量至少能提升十倍!”</p>

早在宋朝时期,当时的工匠已经熟练掌握了用灰吹法从含银铅矿中提取白银的技术,而到了大明,从原料准备、熔炼、灰吹等步骤,灰吹法在大明都相当成熟。</p>

当灰吹法传入倭国,使得石见银山的年产量从三十吨飙升至两百吨,白银纯度高达94%,开启了大规模开采时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快穿之宿主她又勾引人了

傅南风

那些流浪的日子

天狼星帝

全能超神

大梦闲鱼

刚成僵尸,你把定僵符当辣条吃?

拿月踏天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崔山口

重生之最强村二代,先收迪热

争取每日万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