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刘玄德再得一子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6章 刘玄德再得一子,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诸葛亮眉头皱起,他暗想自己用马谡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p>
并不是大王说的那样言过其实啊?</p>
人家明明很有军事谋略啊。</p>
“幼常之才,吾亲试之,确为栋梁。”</p>
“王上谓其‘言过其实’,岂非见其论策之时,意气太盛,不循士人谦抑之道乎?”</p>
当信吾鉴人之明。”</p>
诸葛亮暗忖道。</p>
他认为是马谡刚刚的发言太狂了,刘备不喜欢望这样的狂士,故而对他有偏见。</p>
但诸葛亮性格是很有包容性的,他觉得马谡这种有理想有朝气的小伙子,才是齐国未来的栋梁。</p>
所以我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p>
“……喏。”</p>
当着刘备的面,诸葛亮也不好出声反驳。</p>
因为他没办法马上论证刘备是错的。</p>
诸葛亮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
时间一长,刘备慢慢就会发现马谡是一个难得的大才了。</p>
“……嗯,寡人适才那番话或许说的重了些。”</p>
刘备颔首,又发觉自己刚刚把话说的太绝对。</p>
不应该这么早就给一个年轻人定死未来,断了他的政治生涯。</p>
“幼常尚年幼,孔明可以对其尚加引导,莫使其误入歧途。”</p>
“……喏,亮会好生照看他的。”</p>
聊完马谡,诸葛亮又问刘备是否打算回徐州了?</p>
这样他好给刘备安排船只,送他回去。</p>
“不急。”</p>
刘备挥了挥手,说道:</p>
“既难得来荆州一趟,寡人打算在去一趟襄阳。”</p>
荆州最富的两个郡,就是襄阳与江陵。</p>
都是诸葛亮到后,被单独划出来治理的州郡。</p>
不过襄阳主要是以刘表的旧势力为主,刘备此去,其实也是间接抚慰刘表旧臣。</p>
算是帮诸葛亮进一步稳定荆州局势。</p>
毕竟大战之际,内部可不能出什么岔子。</p>
至于诸葛亮,刘备则让他留在江陵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p>
不必跟着自己一起去襄阳。</p>
……</p>
两日后,刘备携手下人抵挡襄阳城,召见荆州旧臣,慰勉其政绩。</p>
席间,众官依次拜见,刘备一一勉励。</p>
直至樊城县令刘泌上前行礼。</p>
刘泌虽为县令,却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政绩斐然。</p>
刘备听闻其贤名,心中甚喜,亲自斟酒相敬,道:</p>
“刘县令勤政爱民,乃汉室栋梁,今日得见,实乃幸事!”</p>
刘泌受宠若惊,连称不敢当。</p>
忽然间,刘备瞥见刘泌身侧立着一位少年郎,约莫十七八岁的样子。</p>
生得器宇轩昂,眉目如剑,英姿勃发。</p>
刘备不由心生好奇,便问刘泌:</p>
“此少年何人?”</p>
刘泌乃应声答道:</p>
“此乃下官外甥,姓寇名封,自幼习武读书,颇有胆略。”</p>
刘备见寇封气度不凡,心中暗赞,便招手唤他近前叙话。</p>
“小郎,汝能饮否?”刘备问。</p>
寇封精神抖擞,大声道:</p>
“大丈夫当气吞山河,如何饮不得杯中之水乎?”</p>
刘备大喜,便命人取来足足一斗酒给寇封。</p>
这本有“为难”之意。</p>
哪料寇封二话不说,端起酒器,一饮而尽。</p>
刘备眉眼含笑,又道:</p>
“取彘肩来!”</p>
彘肩就是猪的前腿。</p>
庖人取来一生彘肩给寇封。</p>
寇封二话不说,拔剑切而啖之,面不改色。</p>
刘备大喜过望,一直身旁的护卫许褚道:</p>
“寡人适才以项籍试樊哙之事,复试小郎。”</p>
“吾尝谓仲康为古之樊哙,今观小郎,则不亚樊哙矣!”</p>
许褚闻言,面露不屑之色,嗔目而视之。</p>
须知许褚生得是腰大十围,体壮如牛。</p>
他的蔑视,足以吓得众人侧目。</p>
唯独寇封初生牛犊不怕虎,全然不惧,亦嗔目还视许褚。</p>
没有一丝的害怕。</p>
于是刘备更加喜欢这名叫做寇封的少年郎,当即拉着他的手,邀请他和自己坐在一张席上。</p>
能够与齐王坐则同席的人,那绝对是莫大的殊荣。</p>
众人都感慨刘泌好运气啊,有一个好外甥。</p>
就凭今晚上这件事,搞不好过两天他就要升官儿迁任到别处去了。</p>
念及此,众官只觉懊悔,恨没有把自己儿子给一并带过来。</p>
现在想想也是,齐王千岁都已经是年近五十岁的人了。</p>
这个年纪的人,就是喜欢朝气蓬勃的年轻人。</p>
唉,悔呀!</p>
刘备拉着寇封入席,正谈笑间。</p>
随军厨役端菜上席之时,不慎失手,一块炙肉滚落于地。</p>
众官尚未察觉,寇封却已俯身拾起,轻轻拂去尘土,竟径直放入口中。</p>
刘备见状,既惊讶又欣赏,便问:</p>
“寇公子,肉已沾尘,何故不责下人,反自食之,是何意也?”</p>
寇封拱手答道:</p>
“齐王容禀,臣身为将吏,当时时体恤百姓。”</p>
“粒米片肉,皆来之不易,弃之可惜。”</p>
“厨役终日劳碌,偶有过失,若因小事叱责,岂不寒了人心?”</p>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p>
刘备听罢,心中大悦,暗想:</p>
“此子不仅仪表堂堂,更有仁德之心,实乃难得之才!”</p>
刘备便问一旁的樊城令刘泌道:</p>
“卿与寡人乃是华宗,四百年合是一家。”</p>
“未知祖上何人?”</p>
刘泌躬身答曰:</p>
“回禀王上,臣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p>
“哦?卿竟也出自中山靖王一脉?”</p>
听闻此话,刘备更加欢喜。</p>
遂起身执寇封之手,对刘泌说道:</p>
“令甥小小年纪,便有一颗仁义爱民之心。”</p>
“备甚爱之,愿收其为义子,不知刘县令意下如何?”</p>
刘泌大喜,当即应允。</p>
寇封亦恭敬下拜,口称:</p>
“父亲大人在上,请受孩儿一拜!”</p>
刘备扶起寇封,抚其肩道:</p>
“自今日起,汝便随我姓刘,改名刘封。”</p>
“望汝日后不负此名,为汉室建功!”</p>
刘备收下刘封并非是一时高兴上头了,而是有自己的政治考量。</p>
要按历史上来,刘备收刘封为义子,是因为当时他无后。</p>
所以后来有了刘禅,刘封的定位就很尴尬了嘛。</p>
但这并不妨碍刘备对刘封的喜爱,让刘封直接当了副军将军,东三郡长官,独当一面。</p>
可千万别因为听到“副军将军”里面带一个副字,就小看了这个职位。</p>
副军的意思就是刘备副手的意思。</p>
刘备是主帅,刘封就是副手。</p>
这是刘备原创的官职。</p>
当时刘备军中只有刘封有这样的尊号,统领一方,威风八面。</p>
刘备这样宠爱刘封,不仅是想把刘封培养成独挡一方的大将军。</p>
同时也是希望刘封能够像魏国的曹真一样,成为辅佐弟弟阿斗的大将。</p>
至于本位面,尽管刘备已经有了子嗣,但还是收了刘封为义子。</p>
这是因为刘封的能力确实很强。</p>
史书记载他,“有武艺,气力过人。”</p>
要知道,正史当中有勇武记载的将领,总共都才三十几个。</p>
刘封就是其中之一。</p>
刘备看上了刘封的能力,也喜欢他身上的傲骨。</p>
相比之下,刘禅是没有继承到刘备身上的傲气的,他的性格偏软弱。</p>
正因如此,刘备觉得他有必要扶持一个“宗室”来辅佐他儿子,弥补阿斗身上的缺陷。</p>
换句话说,刘备就是打算把刘封当成历史上的曹真来培养。</p>
因为曹真就是曹操的养子嘛,并且后来也成为了辅佐明帝曹睿的宗室大臣。</p>
历史上的刘封之所以没能够成为曹真那样的辅政大臣,不是因为他能力不够。</p>
刘封的能力很强。</p>
而是因为刘封比起曹真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刘封是有“继承权”的。</p>
虽然这个继承权自刘禅诞生以后,大家就心照不宣地不再提及。</p>
但并不妨碍刘封自己这样认为,并奢望自己有机会去继承大位。</p>
而本位面不同,刘备如今已有三子了。</p>
刘禅更是早早地被立为了王太子,</p>
即便刘备收了刘封为义子,也没有人会觉得刘封有继承权,包括刘封自己。</p>
但刘备对刘封的喜爱是不变的。</p>
刘封死后,刘备也哭得非常伤心。</p>
这个年轻人不仅有傲骨,有志气,跟自己很像。</p>
最重要的是还有一颗仁德,同情底层百姓的心。</p>
这一点简直太难得了。</p>
刘备现在非常庆幸自己来荆州巡县,认识了这位与自己同出一脉的宗亲刘泌。</p>
也感谢老祖宗刘胜广播种子,使自己在荆州都能遇到家人。</p>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配合刘备一高兴,果断地收了刘封为义子。</p>
他需要一位二代“宗室”,来辅佐他的儿子,将来治国理政。</p>
这也算是刘备的一点点私心。</p>
说白了,他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谁知道哪天就撒手人寰了呢?</p>
可国家的权力,是否真能平稳地交接到幼子手中?</p>
尤其阿斗的性格还比较软。</p>
刘备又不像曹操那样,有那么多宗室帮他掌管兵权。</p>
可刘封的出现,使得刘备找到了一个交接兵权的窗口。</p>
如上文所说,历史上的刘封作为副军将军,是掌握了刘营的二号军权的。</p>
足见刘备是希望能够将兵权尽可能收回到“刘”家人手中的。</p>
当然了,历史上的张飞、关羽严格意义上讲也算是刘备的“宗室”。</p>
所以当刘封威胁到刘禅继承权时,两人都是坚定不移地站亲生的刘禅。</p>
但如今的刘备家大业大,军权可不是单纯地握在李关张三人手里。</p>
大量的“异姓”将领手中都握有兵权。</p>
并不能怀疑说这帮人就有异心,但凡是手中握有兵权的人,他自己的考虑就会有很多。</p>
历朝历代都证明了,军权不能牢牢被王室掌控,那就是会出乱子。</p>
刘备既收刘封为义子,又将襄阳的荆州旧臣一一抚慰完毕后。</p>
便带着义子刘封,打算正式回返徐州了。</p>
当然了,樊城县令刘泌也因“父以子贵”被刘备提拔为了卫尉,调到中央工作去了。</p>
临别之日,襄阳一众大臣全都到河边前来送别。</p>
刘备挥手,向众人告别,临行前不忘叮嘱道:</p>
“公等宜恪尽职守,勿要松散懈怠。”</p>
“戒之!慎之!”</p>
众人喏喏称是。</p>
刘备走后,刘封吃落地肉块的事迹很快传遍襄阳。</p>
众人无不感佩刘封仁德。</p>
军厨们尤为感动,为报小主人体恤之恩,特烹制一道新菜——</p>
以糖裹肉,内夹豆沙。</p>
外酥里嫩,香甜可口,取名“糖夹沙”。</p>
以记刘封惜食爱民之德。</p>
此菜后流传于襄樊,成为当地名肴,百姓食之,皆念刘封仁厚。</p>
不表。</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