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
落花时节不见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落花时节不见君,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
“爱卿自己拿去看看罢。”</p>
刘备将一封帛书递给李翊。</p>
李翊展开来看,原来是一封大臣的联名书信。</p>
姓名已经被糊掉了,但书信内容刘备原封不动的拿给了李翊来看。</p>
其书略曰:</p>
“陛下圣鉴——”</p>
“臣等窃观古今,权臣之祸,每起于先主之宽仁,而炽于嗣君之幼弱。”</p>
“今丞相李翊,位极人臣,兼领大司马大将军。”</p>
“总摄六师,又开府治事,威福自专。”</p>
“朝堂议事,群僚莫敢异辞。”</p>
“军国大政,皆出其手。”</p>
“此非汉家旧制,实开祸乱之端。”</p>
“昔霍光辅政,犹分权于张安世。”</p>
“未有如翊之独揽机衡,使天子之权,几同虚设。”</p>
“陛下天纵神武,固能制之。”</p>
“然千秋万岁后,继体之君,岂皆能如陛下之明断?”</p>
“夫权柄者,人主之利器也。”</p>
“今假翊以太阿,异日恐成跋扈。”</p>
“纵翊本无二心,然此例一开,后世奸雄,必引为口实。”</p>
“臣等每念及此,未尝不痛心疾首。”</p>
“伏愿陛下收翊大将军印绶,使不得总戎政。”</p>
“分设丞相权,复设左右仆射共参机务。”</p>
“此外,臣等以为朝中重大决策,必集群臣廷议,不得专决于翊。”</p>
“如此,则上下相安,社稷永固。”</p>
“臣等非敢私议大臣,实为汉室万世计也。”</p>
看罢,李翊明白,这是一封群臣弹劾自己的联名书信。</p>
大致内容就是指出自己的权力过大。</p>
在朝中几乎就是自己跟刘备说了算。</p>
每有大事,基本上就是李翊提案,然后申报刘备这个天子通过,最后就这么敲定了。</p>
群臣没什么参与感。</p>
政事参与的越少,群臣能分得的利益自然也就越少。</p>
显然,李翊的大权独揽,已经挡了许多人进步的道路了。</p>
群臣们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所在,</p>
刘备是创业之君,所以可以大胆放权给手下臣子。</p>
就像刘邦,一开始也敢大肆分封异姓王一样。</p>
但后来刘邦还是把这些异姓王给铲除了,因为他知道后世的子孙们肯定应付不了这些异姓王。</p>
他们也不会服从自己的子孙领导。</p>
如今,大臣们便指出,现在刘备不对丞相一职加以管控。</p>
难道想看到染瘴归养后,已沉寂多年。</p>
刘备眉头微皱:</p>
“子义病体可痊愈了?”</p>
李翊点头:</p>
“日前他致信于臣,言已康复,愿再效犬马之劳。”</p>
太史慈自从在豫章感染了瘴疫之后,在打江南之战打到一半时便回到了徐州养病。</p>
这一养就是四年。</p>
期间,他错过了最为重要的中原大战。</p>
并由于病体迟迟未得好转,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与政坛。</p>
直到最近,太史慈的身体完全康复,这才写信给李翊。</p>
表示他想要继续为国家效力。</p>
当年是李翊把太史慈派到豫章去的,为了补偿他,李翊便主动向刘备举荐了太史慈。</p>
刘备沉思片刻,缓缓道:</p>
“当年子义镇守豫章,染疾而归,朕一直心有愧疚。”</p>
李翊低声道:</p>
“正因如此,臣以为,当予补偿。”</p>
刘备目光深远,最终颔首:</p>
“好,兵相一职,便由太史慈担任。”</p>
“待朕颁下诏书,征他入朝。”</p>
接下两日,洛阳朝廷一直忙着筹备建立内阁的事宜。</p>
这日,刘备的御案上多出了一枚锦盒。</p>
盒中静静躺着一枚青玉令牌,通体碧透如秋水。</p>
正面浮雕云纹,背面篆刻「协理阴阳」四字。</p>
边缘以金丝嵌出北斗七星之象,正应“天枢”名号。</p>
今日恰好是内阁首相的上任典礼。</p>
刘备亲自出席,他将令牌系于李翊腰间绶带。</p>
李翊垂首抚过玉令,触手生温,隐有金石之韵。</p>
“自今日起,唯内阁首相可佩此青玉令。”</p>
刘备声音朗朗,回荡殿中。</p>
青玉令是首相的身份象征。</p>
于是,群臣肃立。</p>
李翊身着首相朝服,腰佩青玉令,立于高台之上,开始了自己的就职演讲。</p>
只见他目光如炬,声震殿宇。</p>
“臣翊,蒙陛下殊遇,委以首相之责,诚惶诚恐,如履薄冰。”</p>
他环视众臣,缓缓道:</p>
“今汉室中兴,然天下未靖。”</p>
“魏寇窃据川蜀,吴逆盘踞江东,此皆国之大患!”</p>
“翊既受此命,必当整饬军政,厉兵秣马,誓复旧疆,重整山河。”</p>
“群臣肃然,皆拱手称是。</p>
李翊继续道:</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