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辽东!说服老朱的杀招!
朕闻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9章 辽东!说服老朱的杀招!,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朕闻上古,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辽东!说服老朱的杀招!
“这仗还能这么打?”</p>
这个声音,在一众名将心中不约而同地响起。</p>
这些身经百战的名将,望着殿中舆图上蜿蜒的海岸线,突然发现征战半生的认知被彻底颠覆——跨海作战与陆地征伐竟能如此天衣无缝地衔接,以倭国为跳板的钳形攻势,如同在辽东棋盘上落下一枚石破天惊的妙子。</p>
传统征战思维里,跨海作战与陆战向来泾渭分明,可朱高炽竟要以倭国为跳板,将海战成果化作陆战的致命钳形攻势。</p>
这完全颠覆了他们对战争的认知!</p>
然而,以徐达、李文忠等人的战略眼光,自然不难看出,小胖墩这计策可行性极大!</p>
老朱手指骤然收紧,浑浊的眼底泛起狼性的光芒。</p>
自登基以来,他无数次在舆图前推演如何荡平辽东,却始终被地理屏障与后勤困局所掣肘。</p>
按照老朱的设计,大明想要收复辽东,唯有恩威并济,不操兵革,和平收复。</p>
辽东残存的北元势力虽然仍然强大,但是在元顺帝逃亡漠北之际,辽东地区元朝的各个势力已经处于各自为政,一个个摇身一变成了小军头,互相内讧相争的局面。</p>
比如元丞相也速以余兵遁往大宁,辽阳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驻兵开原,洪保保据辽阳,王哈喇不花占据复州,刘益屯兵得利赢城,高家奴聚平顶山,各部多至万人,少则不下数千人,互不统属。</p>
这些辽东小军头虽有“互为声援”之名,实际内斗不止。</p>
然而,也正是这些拥兵数千至万余的小军头,看似一盘散沙,实则如同刺猬,强攻反而会逼得他们抱团。</p>
所以老朱决定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招抚各部势力,分化瓦解,这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佳策略。</p>
此外,就是考虑到高丽这个首鼠两端的东西,如果明军集中兵力向北讨伐辽东的残元势力,难保高丽不从明军的背后捅刀子。</p>
基于这种种考量,老朱这个大战略家,综合当时的局势,先行招抚,力图在辽东获取一个军事桥头堡,再以此为基础,招抚和清剿并用,并断绝高丽与北元残余势力的联系,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才是统一辽东的正确选择。</p>
于是乎老朱针对辽东,开始了一系列漫长的布局。</p>
洪武四年七月,大明正式设立定辽都卫指挥使,以马云、叶旺为指挥使,率明军从山东登莱两地渡海而来在辽南金州登陆,正式将军事力量的触角伸入辽东大地。</p>
洪武五年十一月,辽沈之地基本收复和平定,使明军在辽东站稳脚跟。</p>
可是直到洪武七年,在辽东的明军也仅有二三万之众,即使建立了辽东都司,所控制人口也不过十万左右。</p>
反观这个纳哈出,其所辖势力军民达到三十多万之数。</p>
同时,北元政权封纳哈出为开元王,试图让纳哈出为北元卖力好复辟元朝统治。</p>
因此在辽东都司初设时,明军不得不对纳哈出采取了守势。</p>
虽然大明朝廷一直对纳哈出进行招抚,但纳哈出却不理不睬,据不投降,并且攻辽南之心不死,对辽阳至辽南明军不断骚扰,马云与叶旺坚壁清野、开拓卫所,跟纳哈出打得有来有回。</p>
然而问题在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明想要彻底收复辽东,唯有慢刀子割肉,时间少说都还得等个近十年,至于投入的钱粮兵力,更是难以计算!</p>
没办法,辽东局势复杂,又是战略要地,即便是老朱这位大战略家,也不得不做出这般决策!</p>
可是谁能想到,小胖墩这个看似莽撞的出兵决策,竟藏着如此精妙的连环杀招?</p>
先打掉倭国,需要耗时几年?</p>
一年完全足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